首頁> 其他類型> 三國不演義(全三冊)> 孫堅:猛人是怎樣煉成的

孫堅:猛人是怎樣煉成的

2024-09-26 04:05:28 作者: 王覺仁

  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相傳是孫武的後人,不過世系傳承並不可考,只知道祖上有數代人都在吳地為官。按史書記載,孫堅從小「容貌不凡」,且「性闊達,好奇節」(《三國志》注引《吳書》),意思就是心胸開闊,生性豁達,喜歡奇人異事,追慕他們的風範和節操。

  據說孫堅出道很早,十七歲就開始做官了,放在今天,也才高二,還在學校里苦哈哈地刷題,準備衝刺高考呢。

  曹操二十歲出來做洛陽北部尉,主要還是憑藉家庭背景,可孫堅比他小三歲就踏上仕途,憑的卻是自己的本事。

  《三國志》記載了一則故事,說孫堅十七歲那年,隨父親乘船出行,途中碰上一幫劫匪,搶了客商的財物正在岸上分贓。其他船隻見狀,紛紛停住不敢過去。孫堅稍微觀察了一下,就對父親說,這伙賊人沒什麼可怕的,我去對付他們。他爹一聽就嚇壞了,連聲叫他不要衝動,說他一個人對付不了。孫堅不聽,操刀上岸,「以手東西指麾」,就是裝出一副指揮士兵進行圍攻的樣子。賊人一看,以為官兵到了,丟下財物抱頭鼠竄。孫堅追了上去,手起刀落,砍殺了其中一個倒霉蛋,然後提著那人血淋淋的腦袋就走了回來。

  他爹見狀,嚇得魂都快沒了。

  什麼叫有勇有謀的猛人?孫堅用他的行動給出了回答。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十里八鄉,連地方官府都驚動了,覺得這種少年英雄不可多得,就招募他當了一名武官。次年,他就參與平定了一起叛亂,因功擢升縣丞——相當於你們家的孩子剛剛考上大學,人家孫堅已經是副縣長了。

  此後數年,孫堅歷任三地縣丞,皆頗有政績,深得當地民眾擁戴。黃巾起義爆發後,孫堅募集精兵一千餘人,追隨右中郎將朱儁轉戰各地,屢建奇功,旋即升任朱儁麾下的別部司馬。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邊章、韓遂在涼州叛亂,朝廷派遣司空張溫出征,張溫特意點名要孫堅隨行。一個基層的中級軍官,能得到位居三公的朝廷高官直接點名,可見當時孫堅的勇武之名已然聲動朝野。

  就是這次出征,讓孫堅與董卓有了第一次交集,並從此結下了梁子。

  當時,官居中郎將的董卓也奉命在西北征討邊、韓,卻碌碌無功。張溫以詔書命董卓來見,董卓卻磨磨蹭蹭,拖了好長時間才到。張溫不悅,責備了幾句,董卓居然毫無愧色,還出言不遜,根本不把張溫放在眼裡。

  孫堅當時在場,對董卓這種桀驁不馴、目中無人的做派十分反感,就暗勸張溫,應該以軍法論處,斬了董卓。可惜,張溫是沒有膽識之人,畏懼於董卓在關隴一帶的威名,不敢下手。

  不久,叛軍爆發內訌,邊章被韓遂所殺,部眾離散。孫堅隨張溫班師,朝中大臣聽說他曾提議斬殺董卓,無不佩服他的膽識,遂將他調入朝中,官拜議郎。

  雖然這個「議郎」和曹操一樣,官秩只有六百石,在京官中很不起眼,但從兩人的家世出身來看,曹操當這個官自然是憋屈了,可孫堅憑自己的奮鬥從基層一路打拼上來,卻是一種榮耀。《三國志》作者陳壽評論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跡」,還是比較中肯的。

  同年,長沙發生叛亂,孫堅被任命為長沙太守,再度出征,旬月之間便平定了叛亂。

  自從出道以來,孫堅就像個「平叛專業戶」,經年累月南征北討,哪裡有叛亂哪裡就有他,可以說是威名遠播、戰功赫赫。朝廷感念其功,便封他為烏程侯。

  此時的孫堅僅32歲。

  曹操與孫堅同歲。這一年,曹操雖然也已當上了西園軍的典軍校尉,但終究沒有封侯。可見在這一點上,「孤微發跡」的孫堅已經跑贏高幹子弟曹操了。

  正當孫堅的前程一片大好時,京師洛陽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董卓入京,獨霸朝綱,天下亂成了一鍋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各路諸侯並起,紛紛打出討伐董卓的旗號,身為「平叛專業戶」的孫堅當然不會閒著,遂起兵響應,率部北上。

  從長沙到洛陽,千里迢迢,第一站便是當時的荊州治所漢壽(今湖南常德市東北)。荊州刺史王叡與孫堅素有過節,孫堅便耍了點手段,詐稱手裡有誅殺王叡的朝廷公文,然後兵臨城下。王叡慌慌張張登上城頭,問孫堅說:「我有何罪?」

  孫堅的回答頗有些莫須有的味道,說:「坐無所知!」(《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犯了無知之罪。

  估計王叡當時就傻眼了:你孫堅連給人捏造罪名都懶得過腦子嗎?「無知」什麼時候變成一種罪了?更何況我也不無知啊,你是哪隻眼睛瞎了?

  不過,當時那種情況,孫堅大兵突至,王叡猝不及防,差不多是被人用刀架在脖子上了,所以要想讓王刺史跟孫太守好好辯論一下無知和有知的問題,可能是有點奢侈了。

  史稱,被孫堅圍困的王叡彷徨無計,只好「刮金飲之而死」,就是刮下金屑混進酒里,一口喝下,一死了之。

  孫堅順利過境,還順勢吞併了王叡的部眾,然後繼續北上,等進抵南陽(今河南南陽市)時,麾下已有數萬人馬。

  人多是好事,但軍糧馬上不夠吃了。孫堅就給南陽太守張咨發了個文,請他撥點糧食救急。沒想到,張咨卻一口回絕。猛人孫堅一下就火了,你張咨沒聽說過「無知之罪」的故事嗎?是不是想當第二個王叡?

  當然,孫堅猛是猛,但絕非有勇無謀,參考他十七歲那年殺賊的事就知道了。於是,孫堅就演了一齣戲,謊稱得了急病,讓全軍上下做出一副惶惶不安的樣子,然後請了幾名巫醫來跑龍套,從早到晚在他的大帳里進進出出,還設壇作法,把山神河神各路鬼神都拜了一遍。

  前戲做足之後,孫堅又暗中找了張咨的熟人,給張咨透口風,說孫堅已病危,正在考慮把麾下部眾託付給他。張咨一聽就樂壞了,幾萬人馬不要白不要啊,旋即帶上一支五六百人的衛隊,興沖衝來到了孫堅大營。

  孫堅躺在病榻上接待了他,賓主之間免不了一番虛情假意的客套,然而客套話還沒說完,孫堅突然翻身而起,一刀就把張咨給砍了。至於他帶來的那支衛隊,顯然不夠孫堅的幾萬人塞牙縫的,所以也乖乖繳械投降了。

  隨後,孫堅在南陽的地面上就基本上是橫著走了,別說區區一點軍糧,就算他要把當地的糧倉全都搬空,也沒人敢說半個不字。用《三國志》說法,就叫「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此時的孫堅,要地盤有地盤,要人馬有人馬,要糧草有糧草,按說未嘗不可自己去討伐董卓。可是,他還是覺得自己的威望和號召力不夠,決定找一個大人物來掛靠。

  孫堅放眼天下群雄,挨個看過去,最後選擇了袁術。

  放在幾年後來看,這個選擇無疑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可在當時,各路諸侯中除了袁紹,恐怕也只有袁術最有資格讓孫堅掛靠了。

  理由很簡單,還是那個如雷貫耳的詞:四世三公。

  眾所周知,袁術是袁紹同父異母的弟弟,雖然是次子,但關鍵在於袁術之母才是正室,袁紹之母只是個卑微的婢女。也就是說,袁術是司空袁逢嫡出的次子,而袁紹只是庶出的長子,並且袁紹從小就過繼給了伯父,所以較真了來講,在他們袁家,「四世三公」的光環其實更應該屬於袁術,因為他才是宗法意義上名正言順的家族繼承人。

  僅此一點,孫堅選擇袁術就完全在情理之中。

  正如曹操、張邈等人擁戴袁紹當盟主一樣,孫堅選擇袁術,也是出於完全相同的理由,雖然此時的他並不知道依附袁術的最終後果會是什麼。

  下面,我們就來正式認識一下這位含金量更足的袁二公子。

  袁術,字公路,少年時代跟袁紹、曹操他們差不多,也是個任俠放蕩、飛鷹走狗的紈絝子弟,長大後才改變了許多,被舉為孝廉,出任郎中,其後歷任折衝校尉、河南尹、虎賁中郎將。何進被殺當晚,就是他率先攻打南宮,迫使張讓等人挾持少帝出逃的。董卓入京後,為了拉攏他,封他為後將軍,但是他也跟袁紹、曹操一樣,自視甚高,不願為董卓所用,遂棄官逃出了洛陽。

  孫堅從長沙北上之際,袁術就躲在南陽郡下轄的魯陽。孫堅占領南陽後,決定依附袁術這塊金招牌,為表誠意,便主動把地盤讓給了他,然後和袁術對調了一下,自己率部進駐魯陽。此地距洛陽更近,也便於進攻董卓。

  袁術憑空得到了一個郡的地盤,附贈數百萬人口,又收穫了孫堅這員猛將,不由大喜過望,隨即投桃報李,上表舉薦孫堅為「行(代理)破虜將軍」,兼領豫州刺史。從此,孫堅就有了「孫破虜」的名號。

  這裡要順便說一下,當時四方諸侯搶占地盤後,名義上都要「上表」朝廷,以獲任命,實際上都是自己給自己封官,跟朝廷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因為當時朝廷已被董卓把持,小皇帝又已流亡長安,綱紀廢弛,關山阻隔,所謂的「上表」能上給誰呢?但是這個形式又不能沒有,否則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諸侯們只能玩這種把戲——雖不免自欺欺人,但好歹聊勝於無。久而久之,這也就成了東漢末年一種公開的潛規則,同時也成為有別於其他朝代的一道獨特的官場景觀。

  在袁術得到南陽的同時,劉表也入主荊州,成了新一任刺史。為了防止袁術覬覦荊州,劉表就做了個順水人情,上表舉薦袁術為南陽太守。

  就這樣,孫堅北上除掉了王叡和張咨,客觀上卻等於是替劉表和袁術做了嫁衣。短短一年後,袁術和劉表為了爭搶地盤大打出手,而孫堅的悲劇命運也就此註定……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