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文化史(柳詒徵 著)> 第十三章 外患與變法(2)

第十三章 外患與變法(2)

2024-09-19 17:41:59 作者: 柳詒徵

  《光緒政要》二十七年五月《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第一次會奏變法事宜疏》:「中國不貧於財,而貧於人才;不弱於兵,而弱於志氣。人才之貧,由於見聞不廣,學問不實;志氣之弱,由於苟安者無履危救亡之遠謀,自足者無發憤好學之果力。保邦致治,非人無由。謹先就育才興學之大端,參考古今,會通文武,籌議四條:一曰設文武學堂,二曰酌改文科,三曰停罷武科,四曰獎勵遊學。敬為聖主陳之:

  (一)設文武學堂並取士之法,自漢至隋為一類,自唐至明為一類,無論或用選舉,或憑考試,立法雖有短長,而大意實不相遠也。要之,皆就已有之人才而甄拔之,未嘗就未成之人才而教成之。故家塾則有課程,官學但憑考校,此皆與三代學校之制不合。現行科舉章程,本是沿襲前明舊制,承平之世,其人才尚足以佐治安民;今日國蹙患深,才乏文敝,若非改弦易轍,何以拯此艱危?考《周官》司徒之職,《小戴禮·學記》之文,大率皆以德行道藝兼教並學,學成而後用之。此外見於經傳者,鄉國之學,皆兼六藝;大夫之職,必備九能。書禮干戈,司成並教;寄象鞮譯,王制分官。海外圖經,伯益所傳;潤色專對,《論語》所重。又按三代之制,庠序之稱曰士,卒伍之稱亦曰士,實為文武合一、文武並重之明徵。若孔子兼通文武,學於四夷,尤聖人躬行垂教之彰彰者。今泰西各國學校之法,猶有三代遺意,『禮失求野』,或尚非誣。臣等謹參酌中外情形,酌擬今日設學堂辦法,擬令州縣設小學校,童子八歲以上,入蒙學,習識字,正語音,讀蒙學歌訣諸書。除《四書》必讀外,《五經》可擇讀一二部。家塾義塾,悉聽其便,由紳董自辦,官勸導而稽其數,每年報聞上司可也。十二歲以上,入小學校,習普通學,兼習《五經》。先講解,後記誦,但解經書淺顯義理,兼看中外簡略地圖。學粗淺算法,至開立方止;學粗淺繪圖法,至畫出地面平形止。習中國歷代史事大略、本朝制度大略,習柔軟體操,三年而畢業,紳董司之,官考察之。十五歲以上,入高等小學校,解經書較深之義理,學行文法,學策論詞章,看中外詳細地圖,學較深算法,至代數幾何止;學較深繪圖法,至畫出地上平剖面、立剖面、水底平剖面止。習中國歷史大事、外國政治學術大略,習器具體操,兼習外國一國語言文字之較淺者。此學必設兵隊操場,三年而畢業,官司之,紳董佐之。府設中學校,十八歲高等小學畢業者,入中學校,習普通學。此學溫習經史地理,仍兼習策論詞章,並習公牘書記文字。學精深算法,至弧三角航海駛船法止;學精深繪圖法,至測算經緯度行軍圖目揣遠近斜度止。習中國歷史兵事,習外國歷史法律格致等學。外國政治條約即附於律法之內,並講明農工商等學之大略。習兵式體操,兼習外國一國語言文字之較深者。詞章一門,亦設教習,學生願習與否,均聽其便。此學亦必設兵隊操場,三年而畢業,學政考之,給予憑照,送入省城高等學校。省城應設高等學校一區,大省容二三百人,中小省容百餘人。屋舍不便者,分設二三處亦可,但教法必須一律,非由中學校普通學畢業者不能收入。擬參酌中西學制,分為七專門:一經學,中國經學、文學皆屬焉;二史學,中外史學、中外地理學皆屬焉;三格致學,中外天文學、外國物理學、化學、電學、力學、光學皆屬焉;四政治學,中外政治學、外國律法學、財政學、交涉學皆屬焉;五兵學,外國戰法學、軍械學、經理學、軍醫學皆屬焉;六農學,七工學,凡測算學、繪圖學、道路、河渠、營壘、製造、軍械、火藥等事皆屬焉,共七門。各認習一門,惟人人皆須兼習一國語言文字。此學亦必設兵隊操場。至醫學一門,以衛生為義,本為養民強國之一大端。然西醫不習風土,中醫又鮮真傳,止可從緩。惟軍醫必不可緩,故附於兵學之內。並另設農工商礦四專門學校各一區,專以考驗實事為主,機器藥料試驗所皆備,亦三年而畢業。其普通學成,願入此四學者聽。入此四學者,中國政學、文學皆令溫習。無論何學,皆有兵隊操場。其習武者,專設一武備學校,擇普通畢業之廩生願習武者送入。《四書》義、中國歷史策論,人人兼習。其餘悉依外國教課之法,並專習一國語言文字。或仿日本並設一炮工學校,專學製造槍炮之法,均三年而畢業。文學生高等學校畢業後,除農工商礦專門四學,另為章程外,此七門學生,學律法者,派入交涉局,學習實事,名曰練習學生;其餘六門學生,均隨其所願,派入農工商礦等局,兼習實事,名曰兼習學生,均以實在局在營一年為度。農工商礦四專門學生,三年畢業後,農學派赴本省外縣山鄉水縣考驗農業,工學派赴本省外省華洋工廠考驗製造,商學派赴南北繁盛口岸考驗商務,礦學派赴本省外省開礦之山、煉礦之廠考驗采煉,均名曰練習學生,亦均以實在出外遊歷練習一年為度。其武學生武備學校畢業後,令入營學習操練一年,半年充兵,半年充弁,以實在營一年為度。合計在學肄業及出外練習文武各門,均四年。學成,先由督撫學政考之,再由主考考之。取中者,除送入京師大學校外,或即授以官職,令其效用。大學校畢業又益加精,門目與省城所設高等專門學校同。三年學成,會試總裁考之,取中者授以官,此大中小學教法門目等級年限之大略也。

  格致學,清末對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門類的統稱。

  

  (一)酌改文科並擬即照光緒二十四年臣張之洞奏變通科舉奉旨允准之案酌辦。大約系三場先後互易,分場發榜,各有去取,以期場場核實。頭場取博學,二場取通才,三場歸純正,以期由粗入精。頭場試中國政治史書,二場試各國政治、地理、武備、農工、算法之類,三場試《四書》、《五經》經義,經義即論說考辨之類也。頭場十倍中額,原奏經禮部通行,陝西有案可查。惟聲光化電等學,場內不能試驗,擬請刪去。此系原本朱子救弊須兼他科目取人之意,歐陽修隨意去留鄙惡乖誕以次先去之法,而又略仿現行府縣複試童生學政會考優貢之章,似乎有益無弊,簡要易行。

  (一)停罷武科。武科硬弓刀石之拙,固無益於戰征;弧矢之利,亦遠遜於火器。全於默寫武經,大率皆系代倩,文字且不知,何論韜略。以故軍興以來,以武科立功者,概乎其未有聞。凡武生、武舉、武進士之流,不過恃符豪霸,健訟佐斗,抗官擾民,既於國家無益,實於治理有害。近年自故督臣沈葆楨以後,中外大臣,言武科改章者甚多。蓋人已共知其弊,臣等揆之今日時勢,武科無益有損,擬請宸斷奮然徑將武科小考鄉會試等場一切停罷,此誠自強講武之一大關鍵也。

  (一)獎勵遊學。查外國學堂,法整肅而不苦,教知要而有序。為教師者,類皆實有專長,其教人亦有專書定法。教法尤以日本為最善,文字較近,課程較速,其盼望學生成就之心,至為懇切。傳習易,經費省,回華速,較之學於歐洲各國者,其經費可省三分之二。其學成及往返日期,可速一倍。江鄂等省學生,在日本學堂者多,故臣等知之甚確。此時宜令各省分遣學生出洋遊學,文武兩途及農工商學專門之學,均須分門認習,須擇其志定文通者,乃可派往。學成後,得有憑照,回華加以複試,如學業與憑照相符,即按其等第,作為進士舉貢,以輔各省學堂之不足,最為善策。此時日本人才已多,然現在歐洲學堂附學者尚數百人,此舉之有益可知。並宜專派若干人,入其師範學堂,專習師範,以備回華充小學、中學普通教習,尤為要著。再官籌學費,究屬有限,擬請明諭各省士人,如有自備資斧出洋遊學,得有優等憑照者,回華後複試相符,亦按其等第,作為進士舉貢。如此遊學者眾,而經費不必盡由官籌。蓋遊學外國者,但籌給經費,而可省無數之心力,得無數之人才,可謂善策矣。若自備資斧遊學者,准給憑照錄用,則經費並不必多籌,尤善之善者矣。

  此四條為求才圖治之首務,其間事理皆互相貫通補益,故先以此四條上陳。」

  光緒二十七年六月《兩江總督劉坤一、兩湖總督張之洞第二次會奏變法事宜疏》:「立國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強。國既治,則貧弱者可以力求富強;國不治,則富強者亦必轉為貧弱。整頓中法者,所以為治之具也;採用西法者,所以為富強之謀也。謹將中法之必應整頓變通者,酌擬十二條,一曰崇節儉;二曰破常格;三曰停捐納;四曰課官重祿;五曰去書吏;六曰去差役;七曰恤刑獄;八曰改選法;九曰籌八旗生計;十曰裁屯衛;十一曰裁綠營;十二曰簡文法。敬備朝廷採擇,臚陳於下:

  (一)崇節儉。今京畿凋殘,秦、晉饑饉,賠款浩大,民生困窮,以後更不知如何景象。此時若欲挽回天意,激勵人心,非貶損寅畏、力行節儉不可。擬請明降諭旨,力行節儉,始自宮廷,所有不急之務,一切停罷;無益之費,一切裁減。即不能不舉之工,務從儉省核實,內務府諸臣,再有營私糜費者,必重懲之。並請諭飭內外大小臣工,務從節儉,力禁奢華。所有宮室輿服,力求樸素,應酬宴會,勿得浮糜。上官歲時之供億,一概禁絕。督撫巡閱,學政按試,以及一切馳騁過境之貴官要差,所有舟車館舍、廚傳供張,嚴禁華侈,不准需索騷擾。寬於商民,嚴於職官,有違旨者,上司立予糾參。此不惟愛惜物力之心,乃所以昭不忘憂患之意也。

  (一)破常格。竊謂此時朝廷一切舉動,宜視為草昧締造之時,視為與民同患之時,將一切承平安樂之繁文縟節,量為簡省變通。中外大小臣工,尤以除官氣、達下情為主,應行破除常格之處甚多,茲先約舉最要者三事:一曰敷奏。奏對之際,天威咫尺,往往戰慄矜持,不能盡言。至於上疏陳言,每以不盡能稱旨為慮,導之使言,猶多顧忌。若以折檻批鱗為戒,則雖至於顛覆,而無人為朝廷言之矣。擬請明諭中外,凡臣工奏疏召對,務以直言正諫、指陳利害為主,不必稍存忌諱。言事過於戇直者,體式稍有未合者,亦望朝廷曲予優容,以收從善納規之益。一曰儀文。今日文武官員,官氣最重,實為失人心、害政事之根。故大學士曾國藩、故巡撫胡林翼常切言之。文官賤視其民,罕與民接,炫之以儀從,威之以鞭撲,故罕通民隱;武將賤視其兵,罕與兵親,驅為賤役,視為利藪,故罕識兵情。夫不得民心而能治,不得兵心而能勝,未之有也。應請切戒文武各官,務須屏除官氣,不尚虛文,必其誠意咸孚,然後兵民皆可用矣。一曰用人。承平用人多計資格,所以抑躁進;時危用人必取英俊,所以濟時艱。今之仕途,不必其皆下劣也。同一才具,而依流平進者多騎牆,精力漸衰者憚改作,資序已深者恥下問。平日論吏才者,患更事之不多;今當變政之際,則惟患更事之太多。蓋其所謂更事者,不過痼習空文,於中外時局,素未講求,安有閱歷?而迂談謬論,成見塞胸,不惟西法之長,不能採取學步,即中法之弊,亦必不肯銳意掃除。古人有言:『老者謀之,壯者行之。』施之今日,似為有當。

  曾國藩(1811~1872),清代大臣、軍事家、理學家。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湖南人。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等職。有《曾文正公全集》傳世。

  胡林翼(1812~1861年),清代大臣、軍事家。字貺生,號潤芝,湖南益陽人。歷任安順、鎮遠、黎平知府及貴東道。著有《讀史兵略》、《胡氏兵法》等。曾繪製《大清一統輿圖》,為我國早期較完整的全國地圖。

  (一)停捐納。捐納有害吏治,有妨正途,人人能言之。戶部徒以每年可收捐三百萬,遂致不肯停罷,查常捐若銜封翎枝貢監等項,本不可停。若將常捐量為推廣,但系虛與榮名、無關實政者,皆可擴充。擬請敕下戶部,博採眾議,量為推廣,必可抵補損數大半。即或不敷百餘萬,然今日須籌賠款數千萬,斷不宜惜此區區,以致牽[img alt="" class="inline" src="images/092720500300.jpeg"/],有妨自強要政。擬請俟此次秦、晉賑捐完竣後,即行永遠停罷,以作士氣而清治源。

  (一)課官重祿。方今事變日多,京外各衙門,斷非僅通時文、翻查成例者所能勝任,欲濟世用,非學無由。擬請京城設仕學院,外省設校吏館,多備中外各種政治之書,凡中外輿圖、公法、條約、學制、武備、天算、地理、農工、商礦各學之書,咸萃其中。選派端正博通之員為教習,令候備各員均入其中,分門講習,嚴定課程,切實考核。進功者給予憑照,量才任用;昏惰者懲儆留學;不可教者,勒令回籍。其實缺各官,願入館討論求益者,亦聽其便。惟善教以培其材,尤須重祿以養其廉。查京職俸銀俸米,為數無多,加以銀賤物貴,實不足以自給。而科道為風憲之官,翰詹為儲才之地,俸銀尤宜從優。光緒八年戶部奏定,令各省關籌解京官津貼銀廿六萬兩,乃行之一年,旋將此項撥充餉需。且原定數目較少,大小各官不能遍及,其分給者,為數亦不敷用度。今日亟宜另籌辦理,至三品以上大員,用度較繁,關係甚重,必應一併籌及。其名目即稱為養廉,勿庸再稱津貼,方為名正言順。大約必須籌款百萬,方足敷各衙門辦公之需,杜乞貨苞苴之習。至外省各府縣等官,甘苦亦不一致,州縣有民社之寄,知府有表率之責,斷不可令其苦累。州縣瘠區則科派鬻獄而病民,沖繁則虧挪庫款而病國,不得已而為調劑調署之策,則傳舍無常,而國與民交病。其號稱優缺者,不過隱匿稅契雜稅,減削驛站經費,甚至捏報例災。蓋州縣官卑事繁,科場考棚之攤捐,解役緝捕之繁費,驛路大差之供億,委員例差之應酬,其養廉萬不足以給用,不得不迫而出此。故州縣多一分之繁費,則國帑暗傷一分之進款。知府公費,無非取給州縣,然公費多少不一,往往借端挑剔,格外誅求。故府州縣皆須令其辦公有資,然後能盡心於國事,應請飭下各省,體察本省情形。省州縣之繁費,禁上司之需索,州縣既無累可言,則可令其久任,責以實政。設遇地方有重要難辦之事,只可因擇人而量移,不准因恤累而更調。一切公款,責令切實報解,不得藉口侵欺。知府辦公竭蹶者,亦為籌增公費,至增加養廉公費以後,京外各官,如再有貪墨敗檢者,除參革外,仍行追罰充公。果使賢才無北門貧窶之憂,當官有公而忘私之志,則為國家所省者多矣。

  養廉銀,清代雍正朝開始實行的一種官吏給俸制度的改革,在官員俸祿之外按品級高低給予高額補貼,以澄清吏制。該制度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最終並未達到預期目的。

  (一)去書吏。蠹吏害政,相沿已二千年。臣等歷年來所見部文,不過查敘舊案、核算數目,從未論及事理。下等司官皆優為之,其准者不過曰與某案尚屬相符,尚屬實在情形。其駁者不過曰與舊案不合,窒礙難行,間有援據古今、發為議論、指陳事理、語有斷制者,則必系司官秉筆,或經堂官改定,一望而知決非經承稿書所能為。然則此輩一無所長,但工作弊索賄。至外省各衙門書吏,弊竇亦多。若督撫衙門之兵房,藩司之吏房、戶房,州縣之戶糧、房稅、契房,皆所不免,而州縣為尤甚。緣兵燹以後,魚鱗冊多已無存,催征底冊,皆在書吏之手。緩欠飛灑,弊混極多,把持州縣,盤剝鄉民,稅契一項,包攬隱匿,官無如何。其實無論大小衙門,書吏伎倆皆極庸劣,凡緊要奏牘咨札詳稟,或本官親自屬稿,或委員幕友擬稿,從無書吏能動筆者。所能為者,不過例行公事,依樣壺盧而已。若各局文件,多非循例之事,則皆系委員辦稿,至親書則滿紙俗別,謬說脫落,尤為惡劣,實於公事有妨。茲擬將各省書吏一律汰除,改用委員。其額設辦稿經承,督撫、司道、知府、直隸州衙門用本省候補佐貳雜職為之,稱為稿委。繕寫清書,用本省生員為之,稱為寫生。督撫、司道衙門書吏,向有飯食津貼各項銀兩,即以撥充稿委、寫生薪水之用。州縣等衙門應就地籌款,惟各州縣戶房糧房,藏匿收征底冊,以為居奇,最為藐法可惡。擬請將各省州縣戶房糧房應分為數年裁汰,由督撫體察情形,一年先辦六七縣或十餘縣,擇其易於清理者辦起。如該吏有敢抗匿銷毀糧冊者,即行奏請正法。俟辦有規模,即可一律推行,永除要官朘民之弊矣。

  書吏,古代官府各部門中專門負責處理文書事務的官員。清代稱「部辦」或「承差」,因多為父子師徒相承,又熟悉具體文書事務,故權力日漸增大。

  (一)去差役。差役之為民害,各省皆同,必鄉里無賴始充此業。傳案之株連,過堂之勒索,看管之陵虐,並相驗之科派,緝捕之淫擄,白役之助虐,其害不可殫述。民見差役,無有不疾首蹙額,視如虎狼蛇蠍者。差役擾民之事,其報官者不過什之一,其報官而懲辦者不過什之五,師徒相承,專習為惡之事,良由換官不換差役。故根株蟠結,黨羽繁滋,斥革旋復,雖有良吏,只能遇事懲儆,稍戢其暴而已,而終不能令種種擾民害民之弊一概杜絕。蓋官署事事需差,州縣不皆久於其任,勢不能鋤而去之,別籌良法。今欽奉明諭,令將差役、白役分別裁汰,此誠恤民圖治之要端也。此事自當轉飭有司,欽遵實辦。惟州縣之聽訊理刑催科緝捕等事,不能不需人以供驅使,若繁劇州縣,人少亦不敷用,例定役食無多,不足以資雇募。擬令州縣自行募勇,以供驅遣,大縣百餘名,小縣數十名,以供上項各種驅使。此勇既由官選募,必自擇妥實可信之人,去留在官,自然不能把持,習氣未深,作弊不能甚巧,但使本官約束嚴明,即可不為民害。各國清查保甲、巡街查夜、禁暴戢奸,皆系巡捕兵之責,其人並非下流猥賤之人,其頭目即系武弁。日本名為警察,其頭目名為警察長,而統之以警察部,其章程用意,大要以安民防患為主,與保甲局及營兵堆卡略同。然警察系出於學堂,故章程甚嚴而用意甚厚,凡一切查戶口、清道路、防火患、別良莠、詰盜賊,皆此警察為之。聞京城現擬設立巡捕,將來自可仿辦。茲擬州縣用勇,即與用巡捕兵之意相近,當於繁盛城鎮,採取外國成法,並參酌本地情形,先行試辦,以次推行。警察若設,則差役之害可以永遠革除,此尤為吏治之根基,除莠安良之良策矣。

  (一)恤刑獄。州縣有司,政事過繁,文法過密,經費過絀,而實心愛民者不多。於是濫刑株累之酷,囹圄凌虐之弊,往往而有。雖有良吏,不過隨時消息,終不能盡挽頹風。外國人來華者,往往親入州縣之監獄,旁觀州縣之問案,疾首蹙額,譏為賤視人類。驅民入教,職此之由。今酌擬九條:一曰禁訟累。每有訴訟,差役家丁必索訟費,視其家道以為多少。至少者制錢四千,薄有田產者任意誅求,不滿其欲者,則詭曰案未傳齊,致官不能過堂。即恤民之官,為之酌減定數,不准多索。然一官所禁,後任復然,差役不革,此弊不除,至傳案株累,最為民害。其中有原告誣攀者,亦有吏役慫恿本官者,亦必須裁去吏役,方能杜絕。二曰省文字。承審之例限處分太嚴,而命盜案之報少,必俟犯已認供而後詳報。盜案之例限開參太嚴,且必獲犯過半,兼獲盜首,方予免議。而諱盜之事多,諱有為無,諱劫為竊,諱多為少,各省從無一實報人數者。命案罕報罕結,則多私和人命及拖斃證人之事,民冤所以不伸也。盜案不早報,不實報,則萑苻已起而上官不知,寇亂所以潛伏也。此事關係甚大,非寬減例處,斷無禁絕拖延命案、諱飾盜案之法。至於上控之案,其官吏偏私,實有冤抑者,自應徹底嚴懲;乃近來上控,往往有訟棍主持,意圖攀累訛索,圖准而不圖審,以致被告羈繫日久而原告不到案。雖有原告兩月不到、將案註銷之例,而兩月之久,拖累已多,即由省押發,或已經逃匿,或中途潛逃,誣累害人,情尤可惡。應請明定例章,如上控案已經批發而兩月後並不到案者,除照例註銷外,並將上控之人通緝治罪。以後再將此案上控者,亦即駁斥治罪,究出架訟之人,一律嚴辦。並將上控承審遲延之處分,分別情節辦理,此亦省拖累之一端也。三曰省刑責。敲扑呼號,血肉橫飛,最為傷和害理,有悖民牧之義,地方官相沿已久,漠不動心。擬請以後除盜案命案證據已確而不肯供認者,准其刑嚇外,凡初次訊供時,及牽連人證,斷不准輕加刑責。其笞杖等罪,應由地方官體察情形,酌量改為羈禁,或數日,或數旬,不得凌虐久系。四曰重眾證。外國問案,專憑證人;眾證既確,即無須本犯之供。查例載眾證明白,即同獄成,不須對問。然照此斷擬者,往往翻控,非誣問官受賄,即詆證人得贓,以故非有確供,不敢詳辦。於是反覆刑求,則有拷虐之慘;多人拖累,則有瘐斃之冤。擬請以後斷案,除死罪必須有輸服供詞外,其軍流以下罪名,若本犯狡供,拖延至半年外者,果系眾證確鑿,其證人皆系公正可信,上司層遞親遞復訊皆無疑義者,即按律定擬,奏咨立案。如再京控上控,均不准理,此即省酷刑拖累之大端也。五曰修監羈。州縣監獄之外,又有羈所,又有交差押等名目,狹隘污穢,凌虐多端,暑疫傳染,多致瘐斃,仁人不忍睹聞,等之於地獄,外人尤為痛詆,比之以番蠻。夫監獄不能無,而酷虐不可有。宜令各省設法籌款,將臬司府廳州縣各衙門內監外監,大加修改,地面務須寬敞,屋宇務須整潔,優給口糧及冬夏調理各費,禁卒凌虐,隨時嚴懲。至羈所一項,所以管押竊賊地痞,及案情干涉甚重而供情未確、罪名未定、保人未到者,定例雖無明文,而各省州縣無處無之。蓋此等案犯,若取保則什九潛逃,斷不能行,若令還住客店,交差看守,則勒虐更甚,無從稽考。故羈所一項,其勢不能不設。

  擬請明定章程,各處羈所,務須寬潔整淨,不能虐待,亦不准多押。至傳質者歸入候審所,各省多已設立,其餘差帶官店等事,務須禁絕。此事之實辦與否,有房屋可驗,不能掩飾。六曰教工藝。近年各省多有設立遷善所、改過所者,亦間教以工藝等事,然行之不廣,且教之亦不認真。應令天下各州縣有獄地方,均於內監中,必留一寬大空院,修工藝房一區,令其學習,將來釋放者可以謀生改行,禁系者亦可自給衣履。七曰恤相驗。凡有命案應相驗者,驗屍棚廠官吏夫馬之費甚多,均取之被告家,不足則派之族鄰,小村單戶,則派之一半里外之遠鄰。間有恤民之吏,自備夫馬帳棚,嚴禁差役科派,然亦不過百之一二,終無禁絕之法。查四川有三費局,由紳民糧戶捐出,一為招解費,一為相驗費,一為夫馬費,民甚便之,行已三十年。此事似宜令各州縣就地籌款,務以辦成為度,仍責令州縣輕騎簡從,不准縱擾,違者嚴參。八曰改罰鍰。贖罰之刑,古經今律皆同有之,惟其途尚隘。查命案盜案應按律治罪,竊賊、地痞、惡棍傷人、詐騙訟棍,宜量予撲責監禁,藉以儆其悍暴,曉示良民,此數項應不准罰贖。此外如戶婚田土家務錢債等類之案,其中多系紳衿,且兩造必系親戚鄉鄰,不宜苦辱過甚,致本人有礙上進,並使兩造子孫永為讎隙,除按其曲直審斷外,其曲者按其罪名輕重,酌令罰繳贖罪銀若干,以為修理監獄經費。舉貢生監職員封職犯事罪不致軍遣者,除遞革外,並罰繳修理監獄經費,看管數月,免其刑責,似於化民善俗之義有合。罰繳之數,令其詳報上司,私罪及入己者罪之。九曰派專官。監羈一事,固須屋宇廣潔,尤須隨時體恤,禁絕凌虐,必有專官司之,方有實濟。吏目典史,卑於州縣,不能考察。查各府皆有同知通判,所司清軍鹽捕水利等事,久成具文,一無事事。按今之通判,宋亦名通判,或名簽判,明曰推官,皆兼管獄囚訴訟,故文人稱為司李,俗人稱為刑廳。擬請著為定章,每府即派實缺同知,專司稽察各屬監獄之事,同知不同城者,派同城通判,每兩月遍赴所屬外縣稽察一次。同城兼有同通者,兩員分任,一月稽察一次。同城縣監,十日稽察一次。監獄不善,凌虐未禁者,准其據實稟明督撫臬司,比照濫刑例參處,稽察府監責成本道司監,由督撫隨時委員稽察。要之,事事皆有確實辦法,庶可以仰裨聖朝尚德緩刑之治,而驅民入教之患可漸除矣。

  制錢,明清兩代官爐鑄造的銅錢。因其形式、文字、重量、成色均有定製,故稱。並規定稱前代流傳下來的錢為舊錢。

  京控,清代訴訟制度,即直控。百姓可直接向皇帝或欽差上訴。

  臬司,官名。即元代所設的肅政廉訪司,掌管一路的司法刑獄和官吏考核工作。明、清的提刑按察司,也稱臬司,俗稱臬台或廉訪。

  (一)改選法。明季以來,部選之官,皆系按班依次選用,查冊之外,輔以掣籤,並無考核賢否之法。候選人員,多系遣人投供,必托部吏查探選期已近,始行親自入都。選缺到省,必令赴任,間有留省學習,不過一年數月。其中多有紈絝子弟、鄉僻寒儒,罕能通曉吏事,至本省情形,則更茫然。每出一缺,或應外補,或應內選,或一咨一留,或兩咨一留,班次糾紛,章程繁細。各官但算計得缺之遲早、班次之通塞,心思識解,日趨鄙俗。竊議略為變通,以後州縣同通,統歸外補。無論正途保舉捐納,皆令分發到省,補用試用,令其學習政治。上官亦得以考核其才識之短長,遇有缺出,按照部章,應補何班,即於本班內統加酌量擬補,不必拘定名次。惟到省未滿一年者,除本班無人外,不得請補。

  部選,清代中央各部考選官吏的稱謂。

  (一)籌八旗生計。京外八旗生齒日繁,餉額有定,且銀價漸低,物價日貴。國家雖費巨款,而旗兵旗丁仍不免拮据之憂,殊鮮飽騰之樂。擬請將京外八旗餉項,仍照舊額開支,惟照舊法略為變通,寬其約束。凡京城及駐防旗人,有願至各省隨宦遊幕、投親訪友以及農工商賈各業,悉聽其便。僑寓地方、願寄籍應小考鄉試者,亦聽其便。准附入所寄居地方之籍,一律取中,但註明寄居某旗人而已。有駐防省分,或即附入駐防之額,其自願歸入民卷者,必其自揣文藝可與眾人爭衡,即不為之區別,寄籍者即歸地方官,與民人一體約束看待。惟出京寄籍自謀生理之人,其錢糧即行開除,不必另補。但將馬步甲兵,豫定一至少減至若干之額,省出餉銀餉米,即以專充八旗廣設學堂之費,士農工商兵五門,隨所願習。惟習武備,須擇年在二十歲以下者,如系當兵者,既入學堂,則尋常舊例操演勿庸再到,以免分其學堂之日力。其習武備者,留以供禁旅之用。習他項者,令其為謀生之資。所學未成,不能營生之時,餉項照舊給發。五年以後,省餉日巨,學堂日增。十年以後,充兵者可以禦侮,則不患弱,改業者各有所長,則亦不患貧矣。

  (一)裁屯衛。漕運一事,種種有名無實,亟應設法變通。查有漕各省,屯田本為贍運軍而設;各衛所守備千總,本為征屯餉押漕運而設。今日無論折漕與否,運漕皆系輪船,民船運軍,久無其人,衛官一無所事。而屯田屯餉,弊竇尤多。一衛所屬屯田,有隔在別府者,有跨在別省者,衛官並不知其田在何處、數有若干,其冊皆在該衛數書吏之手。至於荒熟豐歉,更無影響可尋,衛官但向書吏索取年例陋規而已。此等積弊,各省皆同。臣等查之甚悉,計十年之中,江南、湖北各衛官,以爭利謀缺訐訟滋鬧之案甚多,謬妄離奇,直不知官場為何事,不文不武,形同贅疣。若屯田屯餉改歸所隸州縣徵收,則每年豐歉完欠皆有可考矣。

  (一)裁綠營。綠營之無用,自嘉慶初年川、楚教匪之亂而已著,自發、捻之亂而大著。調派出征,則聞風推諉,其不能當大敵御外侮,固不待言,即土匪鹽梟,亦且不能剿捕。三十年來,以裁汰綠營為言者,不止數十百人。自光緒十一年,奉懿旨,令裁汰綠營。光緒二十二年,又奉上諭,裁汰綠營,各省雖已分別裁汰,然現存者尚復不少,合計各省原營額餉挑練加餉歲費餉銀餉米馬乾,照光緒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懿旨綠營兵餉一千五百萬兩之數核算,此時尚需銀一千萬兩以外,物力艱難,年年巨耗,真不知何所底止也。裁汰之要義有二:一則宜籌從容消散之方,一則宜籌抵補彈壓地方之具。擬請將各省綠營,不論挑練之兵、原營之兵,分馬步戰守,限每年裁二十分之一,計百人裁五,統限二十年裁竣。應裁者每名發給恩餉一年,責成各省督撫藩司。每年餉銀餉米,就現在應發之數,於二十成中扣發一成,其何營應開除幾名,令各該營自行按數開除。惟是此項省出之餉,只能改為養緝勇設警察之費,不能指為充裕庫儲之計。蓋精練備戰之營,只可屯劄省城及要隘重鎮兩三處,斷不宜各處分劄,又蹈營汛之失。省外府縣,亦未便聽其空虛,可即以此項省出之餉,酌營緝捕勇營,派赴外府,擇要分防。並設警察之勇,歸州縣調度,不過改募勇丁,則整頓去留,其權在地方官。勇可隨時裁募,兵可隨時更換,於弭亂安民既有實際,而經費可免另籌,此即與新增巨款無異矣。

  綠營,清朝常備兵之一。順治初年,清廷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將收編的明軍及其他漢兵,參照明軍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綠旗為標誌,故名。又稱綠旗兵。

  (一)簡文法。約有三端:一曰省虛文。凡部院文移,外省公牘,多有陳陳相因、無益實政者,有冊籍浩繁、無關利弊者,有末節細故、往返駁查、稽延時日者,有循舊具報出結、並無實事者,此類不可殫述。擬請敕下京外各衙門,通行徹查,酌量省罷。至於無謂儀節,徒致廢務妨要者,亦請查核,酌改從簡。一曰省題本。查題本乃前明舊制,既有副本,又有貼黃,兼須繕寫宋字,繁複遲緩。我朝雍正年間,諭令臣工將要事改為摺奏,簡速易覽,遠勝題本。五十年來,各省已多改題為奏之案。上年冬間,曾經行在部臣,奏請將題本暫緩辦理。此後擬請查核詳議,永遠省除,分別改為奏咨。一曰寬例處。范仲淹之言曰:士大夫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洵為名論。方今吏議繁密,京外各官,殆無一人無一日不幹吏議者,而州縣為尤甚。治民之本,全在州縣,救過不暇,何暇論及教養乎?牽纏既多,於是遇事諉卸,多方彌縫,上官亦知其情多為難,不肯苛求,姑從掩覆。既明知為無益勸懲之事,何必存此虛文?應請敕下吏部、兵部、都察院,查核處分舊例,分別公私輕重,量加寬減刪除。如此則臣下之於朝廷,僚屬之如上官,可以進實言,辦實事矣。

  題本,明、清時期臣工向皇帝報告政務的主要文書之一。題本通用白紙折,首幅開面上方正中寫一「題」字。

  以上十二條,皆中國積弱不振之故,而尤為外國指摘詬病之端。臣等所擬辦法,或養民力,或澄官方,或作士氣,前人論及此者多矣,特以誤於弊去太甚之言,怵於諸事更張之謗,律令文告,都成具文,小有設施,不規久遠。今日外患日深,其樂因循、務欺飾者,動以民心固結為言,不知近日民情,已非三十年前之舊。羨外國之富,而鄙中土之貧;見外兵之強,而疾官軍之懦;樂海關之平允,而怨厘局之刁難;夸租界之整肅,而苦吏胥之騷擾。於是民從洋教,商掛洋旗,士入洋籍,始由否隔,浸成渙散,亂民漸起,邪說乘之,邦基所關,不勝憂懼。必先將以上諸弊一律剷除,方可冀民心固結永遠,然後親上死長,禦侮捍患,可得而言矣。」

  光緒二十七年《兩江總督劉坤一、兩湖總督張之洞第三次會奏變法事宜疏》:「西法綱要,更仆難終,情形固自有異同,行之亦必有次第。臣等謹就切要易行者臚舉十一條:一曰廣派遊歷,二曰練外國操,三曰廣軍實,四曰修農政,五曰勸工藝,六曰定礦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七曰用銀圓,八曰行印花稅,九曰推行郵政,十曰官收洋藥,十一曰多譯東西各國書。大要皆以變而不失其正為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