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有它不燕
2024-09-14 13:05:53
作者: 風竹月夜
第五章有它不燕
陸叢果真言而有信,回到臨臯後,立刻便將敕封招撫之意向沈安頤奏請,只是理由卻不是什麼「眾望所歸仁義之師」,卻有板有眼地算起帳來。
「陛下請想,長楊王的小朝廷如今只剩下王畿周圍那麼一點兒地方,覆滅只在旦夕之間,陛下若要助他,可得多費多少本錢?坐山觀虎鬥倒好,只怕將來令人銜怨。那伙叛軍本是匪徒,做事不知節制,若心懷怨恨,難保不挾勢犯境。幸而眼下他們尚畏天威,心存親附之念。陛下何不順水推舟?所耗不過一紙敕文,卻能撫敵示恩,免了將來的麻煩,又省了眼前的耗費……」
沈安頤倚座聽著,既不喜悅也不惱怒,直到陸叢講得口乾舌燥,方才慢條斯理地啟唇。
「陸卿所言,也不失為可用之策,只是眼下他們尚未取得昆梧,長楊王尚在,若竟敕封了叛軍,豈不顯得朕無義無情?」
「陛下所慮不無道理。」陸叢恭敬道,「然而叛軍聲勢日壯,若不儘快示好,待其奪得王位自立之後再予敕封,彼便知我不過事出無奈,不復感懷天恩。陛下若以長楊王尚在為慮,可以另設封號相授,只不稱作『長楊王』罷了。」
「倒是個取巧的法子。」沈安頤模糊笑了一聲,說不出是讚許還是什麼意思,須臾道:「朕考慮一下,若果真能安定這些亂子,便是你的功勞。對了,你此番去長楊,可曾遇見上官陵?據傳她也在那邊,卻不知真假。」
陸叢的思緒停頓了一瞬。因顧忌著顏面——不單是他自己,也有朝廷的臉面——他並沒詳述被俘受辱的過程,因而也便略去了上官陵,沒想到陛下竟會特地問起。腦子裡轉過一圈,他含糊地道:「回陛下,臣確曾遇見上官大人。說來也巧,她不知怎的也在叛軍之中,似乎還與那些人相處甚歡。臣因身負使命,不敢與她過多親近攀談,故此也不知詳細。」
上官陵怎麼會和叛軍攪在一起?沈安頤耳聞此語,心內登時不快。繼而便又想到,這不過是陸叢一面之詞,況且局面複雜,多有幽微難明之處,上官陵大約有她自己的道理。漸漸轉過心情,若不經意地道:「外事暫有計較,內憂也甚愁人。如今天旱不雨,修渠又進展緩慢,人都逃到豪貴們的莊園裡去了,各處吏員對著冊子都找不到人……」
陸叢心間一緊,只覺她這話里暗藏敲山震虎之意,左思右想,躬身道:「陛下所言極是,天災一起,人禍相隨。依臣之見,或可尋個大能法師求雨,倘得風調雨順,自然國泰民安,別的也就迎刃而解了。」
沈安頤一怔:「求雨?」
「不錯。」陸叢臉色鄭重,毫無信口開河的意思,「多年前容國大旱,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名叫王隋的異士,以法術求來甘霖。當時臣雖抱病避居鄉野,未能親眼目睹,但此事滿朝皆聞,想必不假。陛下明德遠勝容王,何不尋一高人略試此法?或者奏效,亦未可知。」
聽到「王隋」二字,沈安頤心下詫異更甚。據她所知,王隋就是忘歲月的假名,難道此人真有什麼異能不成?
雖說此人怎麼看都像個災星,可為著國計民生,沈安頤不得不暫且撇開個人喜怒,將忘歲月從天牢中提了出來。話說得清楚明了,若他真能祈來甘霖,便免了他的死罪,否則,斷頭台就是他的歸宿。
這自然是死馬當做活馬醫,不算法子的法子,豈料那忘歲月也不知是真有奇術還是撞上大運,登壇做法之日,竟真落了一場瓢潑大雨。沈安頤半信不信的,可畢竟君無戲言,遂降一道恩旨,忘歲月不必披枷帶鎖提回天牢,另賜宅院居住,只是內外皆有禁衛把守,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入。
此事很快傳得朝野皆知,上朝時,沈安頤頗懷疑慮地注意著韓子墨,出乎意料,他對赦免忘歲月死罪這件事並沒什麼異議。後來她忍不住詢問他,韓子墨道:「臣所司者,乃國法律令。此人非因違律獲罪,而因受俘於陛下,如何處置,非臣職責所在。」
這話聽著也很明白,可沈安頤越品味,越感到一股似是而非的困惑。原來看上去一樣的事物,其實不見得一樣,而若再細想下去,恐怕任何兩件事物都不一樣,哪怕是昨日的她與今日的她——不錯,一件事物可以被拆成兩件、更多件……端看如何「畫圈」而已。
既有「求雨神師」,當然要物盡其用。過了一陣子,忘歲月又被迫登壇,這回只落了點霏霏細雨,群臣面面相覷,也不知這算是靈驗還是不靈。沈安頤心情卻好,笑言:「神道設教,歷來有之,可惜時靈時不靈,否則,便教世人皆習此法,還怕什麼水旱天災?」
梁懸黎道:「自鴻蒙初辟,萬物化生。清濁相糅,而生五欲之民。陰陽交變,念念相遷,遷流成習,去道日遠。故聖人以神道設教,啟萬民之中誠。《觀》卦云:『有孚顒若』。若無孚信,教不可立。然則神道微妙,不知所以然而然,故不可為常教。譬如引人走路,比所引之人先走一兩步,此人可以跟上;若竟奔逸絕塵,此人除了瞠目結舌、頂禮膜拜之外,也便無事可為了。」
「故以神道設教,而不以神道行教。夫子敬鬼神而遠之,不可不敬,亦不可不遠。幽明變化之能,呼風喚雨之術,世間未必不存,然而聖王不取於教。蓋以凡夫之德,不可持造化之力,否則,便是負乘致寇,反禍其身了。」
-
成蕙站在塔壘上,望著遠處的河床發愣。長河九曲,奔流於大地上,也是高高低低,可從這裡遙遙看去,卻是平如素練,究竟哪一種才是真實呢?還是眼睛本就會騙人?
那日人多嘴雜,又有外人在場,她不便過多爭執,後來眾人散去,她獨自轉回偏廳,果然吳天王在那裡休息,看見她來,便瞭然地指了指下首的座位,看樣子已準備好跟她長談一場。
「蕙兒,你是個好孩子。」他用慈父般的口氣道,「可你年紀太小,不懂得世事複雜。我又何嘗不想擺脫束縛,帶著大家自在為王,誰也不必理會?可天外有天,做什麼事都得量力而為。咱們這一群人,能走到今天可不容易,當初殷盟主那樣豪氣,帶著整個江湖的豪俠們,也就打了一場勝仗,後來……就沒有後來了,咱們又是憑的什麼?你們初生牛犢不怕虎,總以為自己本事最大,不怕幹不了,就怕想不了,殊不知本事再大,也要老天爺給機會。若真有那機會,不要說什么女皇,就是玉皇大帝,也能拉下來給咱牽馬。」
「如今可不行。若能打下昆梧,這造化就不小了,若因惹上昭國反勝為敗,可不是咱們自作孽?我一人死不足惜,卻叫弟兄們白流了一場血。」
一番殷殷教誨,煞是苦口婆心。成蕙本想著敗了又怎樣?原本也不是常勝將軍,敗了大不了退回來重振旗鼓,然而見他滿面懇切,也不好一味死犟,遂點了點頭:「若是大家都這麼想,侄女也沒話說。只是往後吳叔做了一國之主,凡事是您自己拿主意呢?還是仍然大家共議?」
吳天王聞言,目中閃過一抹銳利之色,偏過頭去笑了笑:「什麼一國之主?這話太遠了些。我縱領了敕封,也是代表弟兄們領的,何嘗是為了做一國之主?至於將來的事,要看那時的情形,現在誰能料得定?」他話鋒一轉,炯炯目光投向成蕙:「那些且不說,待眼下事情了結,先把你的婚事辦了吧?」
成蕙一愣,沒料到他會在此時突然提起這一茬,微紅了臉色,道:「多謝吳叔費心,可如今大局未定,哪顧得著這些?侄女蒙您照看至今,不管將來身在何處,您都如我的父親一樣。」
「那怎麼一樣……」
話沒說完,但成蕙知道那個「不一樣」的意指。吳天王花了不少力氣栽培她,可她到底是個女孩兒,將來若入了別家的門,自然就與這邊疏遠了,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枉費心。她不能說他想得不對,甚至她自己都認為他這「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打算相當合理,畢竟就算種一棵小樹,也會指望收點果子。其實她早已接受了這個安排,只是此刻想來,益發覺得沒什麼意思,仿佛心頭蓋了一層塵土似的。
視野中出現一道人影。
距離並不遙遠,但因光線和角度的緣故,那人的面貌她不大看得分明,只看得清一截皓白到仿若透明的脖頸,冰雪似的。她忽然生出一個念頭,興許那人整個兒都是雪做的,艷陽一曬,便消融於無形。可對方現在卻好端端的站在那裡,教她好生疑怪。
她走近過去,方看清那人不是別人,正是上官陵。這一弄明,她的疑惑不減反增。上官陵,自然是她已經相熟的朋友,可她眼下見到她,卻又像見到一個剛認識的新客一般,帶著某種未知的光輝。然而這光輝如此清瑩,令她能清晰分辨出她與真正的陌生人之間的區別:這「新客」不是從外頭走來的,而是「從天而降」的,她所感到的「未知的光輝」並非出於她自己偶然的無知。
她看著上官陵,思緒逐漸透明,那一層塵土也不知何時已然消失,心如湖中山石般一動不動。她不明白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只覺得晴空萬里。
然而下一刻,這晴朗的心情便又遮上了薄薄的陰雲。她的視線落在了上官陵肩頭的包袱上。
「你要走了?」
「嗯。」上官陵頷首,「叨擾多日,早該告辭了。」
更多的緣故她不便說明。憑著敏銳的直覺,她察覺到朝中即將到來的動盪,此時此刻,或許有必要往臨臯走一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