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選擇材料的標準
2024-08-16 10:02:55
作者: 劉占蘭
1.材料物化著幼兒能夠達到的教育目標和內容
使用這些材料應該能揭示許多有關的現象和事物間的關係,而這些現象和關係,正是我們期望幼兒獲得的,也是這個年齡的幼兒所能夠獲得的。
2.能引起幼兒探究的興趣
材料應符合該年齡幼兒的特點,能引發幼兒產生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願望,想看看它到底能做什麼。當幼兒發現了自己以往所不知道的現象時,他們會很激動,並產生一種要與他人交流的願望,一種與自己的同伴分享的願望,尤其是對方也在進行同樣的事情時。
比如,在自然角中,教師提供生長的、變化明顯的物品,才能不斷引起幼兒的好奇心、觀察和認識興趣。
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為幼兒提供的探究和操作材料應儘量從身邊選取,這樣的科學教育能讓幼兒學會勤儉,學會珍惜和利用資源;這樣的科學教育能讓幼兒熱愛科學,並真切地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體驗到身邊有許許多多的秘密,通過探究能發現這些秘密;這樣的科學教育還能讓幼兒學會創造,體驗到創造能使僅有的材料發揮更大的價值。從而,真正的樂於探究、樂於學習、樂於創造。
4.每個幼兒都有足夠的材料
中央教科所IEA課題組(1992)調查顯示[6]:在閱讀、教學、科學等這類需形象與操作來認識事物的活動中,50%的時間裡,教師的講解與兒童的學習是沒有材料的。而幼兒恰恰是在對物體材料的擺弄與操作中發展對世界的認識。
要實現幼兒的主動探究,就必須為幼兒自發的探究活動和教師有組織的活動準備物化著教育目標的材料,使幼兒在操作這些材料的過程中獲得教育所期望的經驗。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每個幼兒都應有足夠的材料。每樣東西的數目不一定和班裡幼兒的人數相等,但是,每個幼兒都應該有足夠的、在探究相互作用和關係中起關鍵作用的材料。例如,在探索沉浮時,每個小組有一盆水就可以了,幼兒合用一盆水可以使不同的材料之間、不同的幼兒之間有更多的相互作用。除了水之外,每個組如果有四個幼兒,那麼,起碼應有五六種會沉的東西,五六種會浮的東西,以及幾種會使幼兒感到意外的東西。
5.幼兒可以自己選擇
在我國幼兒園教育實踐中,長期以來,基本是由教師控制和分發材料。中央教科所IEA課題組(1992)的調查結果顯示:[7]活動材料的可選與任選之和僅約15%,其中約60%的城鄉機構兩天上午沒安排一分鐘的材料可選或材料任選的時間。
能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興趣選擇材料是幼兒主動探究和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讓幼兒自己來選擇材料和決定用材料幹什麼,不僅有利於幼兒運用原有經驗,澄清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決問題,獲得教育所期望的認知方面的目標,還有助於他們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能產生思想及能支配時間的人,一個行動者和解決問題的人,能使他們產生一種去進行發現的要求。事實上,它顯示了每個幼兒內在的、前進的某種動力。他們會因此而懷有很高的熱情,並極其專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在可以自由選擇的情況下,他們在情感上、智力上都積極地投入了進去,好像一個藝術家進入了自己的創作一樣。可以說,給予幼兒自己選擇的機會和權利,將有利於幼兒獲得教育所期望的人格品質和智慧能力。
6.有多種組合的可能
材料具有開放性,有多種組合的可能性,能激發幼兒接近材料,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變、組合它們;材料應該有較廣的餘地,使幼兒能用許多不同的路子進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發現。這也是產生發現過程的基本條件。
7.隨時擴展和增加
投放材料的種類應根據幼兒的興趣和要求不斷擴展和增加,材料不斷支持和實現著幼兒的想法和幼兒與材料的相互作用。
例如,娃娃家的廚房操作台本來只能容納1~2名幼兒,但許多幼兒都對烹飪遊戲感興趣。於是,老師把娃娃家的廚房操作台搬到了外面,加大了長度,增加了材料的種類。如幼兒在用模具做了幾天餅乾等東西後,又要包餃子、包包子,老師增加了擀麵杖。
8.易構成主客體的相互作用
(1)物體的反應必須能被觀察到
幼兒作用於物體所產生的作用明顯地被觀察到,這對幼兒建構動作與動作結果之間的對應關係是必需的。
從材料結構上說,我們提供的材料應該能使幼兒通過操作明顯地看到事物間的關係。例如,水在不透明的管子中流動會阻礙幼兒對水運動的觀察,教師應為幼兒提供透明的管子,便於幼兒觀察水的運動。
讓幼兒探索如何使帶蓋的瓶子浮在水面、立在水中不沉也不浮或沉在水底呢?需要的材料也一定是個透明的瓶子,才能使幼兒發現沉浮與瓶中水量多少的關係。
軌道要有足夠的長度(至少1米),才能使幼兒通過操作和觀察,發現球在斜面上滾動的快慢速度與軌道表面光滑程度的關係。
(2)物體的反應必須是立即出現的
幼兒作用於物體,物體的反應迅速、明顯,這有利於幼兒發現事物間的關係,獲得新經驗,有利於幼兒認識的主動建構。
物體的反應如果是立即就出現的,那麼動作與物體反應之間的對應關係就容易建立。如幼兒拉動繩子,使旗幟在旗杆上緩緩上升,作為拉繩的結果,幼兒立即就能看到旗幟在向上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