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他區域中的科學探究
2024-08-16 10:02:14
作者: 劉占蘭
區域的特性決定了其能促進幼兒的問題解決和積極嘗試與探索的發生。除了科學發現區和自然角與種植園這些以科學探究內容和材料為主的區域外,其他區域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著幼兒的科學學習。
(一)沙水區
沙子和水是有趣的自然物質。這些材料本身就能引起幼兒的探究興趣。
當幼兒首次接觸沙和水這樣的流動物質時,他們需要很多機會和時間來體驗這些物質的特性。幼兒會學習使用天平、滴管、量杯、漏斗和篩子等工具,體會它們的用途。最初,幼兒只是進行灌注、堵塞和傾倒,所有活動都是在探索這些材料的質地、氣味、重量和外觀,他們專注於觸覺感受,在用杯子、篩子和鏟子的過程中,他們會發現,用相同的設備處理不同的材料時,會出現不同的結果。逐漸地,他們會懂得篩子可以分離石頭和沙子,漏斗有助於把東西灌入小容器里。
在沙水區的活動中,教師提出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幼兒的思考和操作,有助於幼兒深入的探究和更多有意義的發現。如什麼東西會沉?什麼東西會浮?假如你想用沙子做模型,往沙子裡加入多少水恰好合適?
在幼兒用沙子和水進行活動時,幼兒會學到:
●認識材料的物理屬性。比較、觀察和處理不同質地、氣味和密度的材料;在此基礎上,幼兒根據大小、顏色和形狀進行分類。
●量與測量。幼兒用天平來做多種比較。用各種容器進行探究,體會沙水量的多少,並進行測量。
●穩定性與空間關係。幼兒學會把一個物體放在一個漂浮夾板的中間,使之既不傾斜也不下沉。在活動中幼兒會逐漸建立體積的概念,發現某些容器比其他容器能裝更多的東西。
(二)語言和閱讀區
科學探究與發現鼓勵幼兒接觸真實的事物,但教師畢竟不能把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帶到班裡來,幼兒需要學習通過利用資源性的材料來擴展科學知識和經驗。語言和閱讀區正是在這方面對幼兒有所助益的場所。
1.提供適合的科學書籍
當幼兒進行某個主題的探究時,教師需要為他們選擇適合這個主題內容和幼兒年齡特點的書籍,以增進幼兒有關的背景知識。
2.幼兒的記錄冊和圖表
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會形成一些圖表、記錄冊和小故事書,把幼兒的這些學習成果投放或布置在語言區的適當位置,有助於幼兒之間分享交流科學探究和學習的體會與收穫,提升相關的知識經驗,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三)藝術區
藝術區為幼兒表現自我、發展精細動作技能和手眼協調能力以及創造力提供了材料,並使幼兒有機會進行探索、實驗、計劃和發現。幼兒在活動中會發現各種材料的用途、物理特徵,以及如何以平常的或者富有創意的方式來使用材料。
在最初接觸新材料時,幼兒主要進行的是操作和感官探索,並逐漸學會掌握和控制新材料。在藝術區利用各種各樣的材料進行活動時,幼兒將學習到:
●材料的物理屬性。幼兒運用感官進行探索、實驗,發現身邊各種材料的質地、外觀特點以及其他特徵,並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分類,對顏色的探索會使幼兒發現材料間的相互作用及發生的奇妙變化。
●平衡與穩定、空間關係。幼兒用三維的材料進行構造,進行拼貼或編織,在紙上選擇地方塗抹顏色。
●在藝術區,要給幼兒充分的探索機會,讓他們反覆使用和認識材料。
(四)建構區
建構區包括大型積木區和桌面積塑材料建構兩個區域。在這兩個建構區域的活動中,最初,幼兒通過拼插和搭建探索材料的屬性。逐漸地,幼兒的搭建水平日益提高和複雜化。以積木區為例,幼兒的搭建從積木組合的疊高和平鋪結構,逐漸地發展到圍攏、橋式和塔式結構。
在建構區的活動中,幼兒能夠學習到:
●幼兒比較、觀察和操作,在觀察基礎上進行分類。幼兒根據大小、形狀、色彩或其他屬性分類。
●平衡。為了防止倒塌或斷裂,為了搭建對稱的結構,幼兒會使用視覺平衡。
●穩定。為了搭建更高大的建築,幼兒需要探索穩定的建構方式與特徵。
●空間關係。幼兒將圍攏、連接、搭建橋式結構、覆蓋或者運用積木填滿空間。
●簡單機械。幼兒將操作槓桿、彎道和滑輪。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通過提出有挑戰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等方式,增進幼兒的探究和發現。
各種區域活動中的科學探究可以是靈活多樣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空間安排還是材料的提供,都要經過教師的精心思考、設計和選擇,還要注意用有趣的問題、有趣的情境與任務等方式,引發和引導幼兒在區域中的探究活動。
案例:有趣的滾珠玩具
開學初,我們班的插具區新添了一套滾珠玩具。這套玩具雖然也是拼插類玩具,但結構性更強,而且有著明確的活動目的——為小球插出滾動通道,使它從上面放進去後能經過各個通道落到下面的盒子裡。但玩具投放後,我接連觀察了幾天,發現幼兒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忽視材料的根本目的,只關注用各種材料插接。有的幼兒插出的造型很豐富,小球卻被擱在了一邊;有些幼兒雖然也嘗試著用小球放進通道里試試,但並不關注小球是否走過了每個通道,試試之後就又忙於不斷變化插接新造型了;有的幼兒甚至把插立柱用的圓柱體插成長棍當「劍」舞,或插成了飛機和槍。我想,這也是幼兒以自由的方式探究和熟悉材料的過程,我應該給他們一段這樣的時間,但在這之後,幼兒的活動需要引向深入。
在幼兒對材料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自由探究之後,為將幼兒的關注點引導到為小球插通道上,讓幼兒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總結出連接材料的方向與小球活動路線的關係,掌握成功按預想插接通道的關鍵經驗,我設計了三個問題情境「讓小球從綠色立柱進去掉到黃色立柱下的盒子裡有哪些辦法?」「讓小球從黃色立柱進去經過綠色立柱最後還掉到黃色立柱下的盒子裡有哪些辦法?」「讓小球從黃色立柱進去經過綠色立柱最後掉到藍色立柱下的盒子裡有哪些辦法?」並將這三個問題畫成了圖,以「徵求好辦法」的方式在幼兒活動時貼在了插具區的牆上。
看到我往牆上貼圖,幼兒馬上湊過來議論起來「楊老師為什麼貼這個呀?」「這是誰畫的?」「是什麼意思?」在我向他們簡單解釋之後,幼兒都很感興趣地說:「我能做到。」「我有辦法。」……於是我開始引導幼兒逐一為每個問題嘗試好的辦法。
「讓小球從綠色立柱進去掉到黃色立柱下的盒子裡有哪些辦法?」
面對第一個問題,幼兒都是首先插好立柱,然後就開始選擇連接材料將立柱連接起來。由此可見,幼兒都有連接的經驗,知道用連接材料可以使小球從一個立柱滾到另一個立柱。但是,在用小球實驗時卻發現都是用材料連接了立柱,結果卻大相逕庭:久久把小球從綠色立柱一側放下時,小球馬上滾到黃的一側掉進盒裡;宣宣同樣試了自己的「作品」,小球卻還是一下掉進綠色立柱里,沒有經過通道。「為什麼搭了通道小球卻不走呢?」我又提出了進一步的問題,機靈的付禹安馬上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應該把沒洞的那頭插在綠柱子上面,擋住洞,小球沒地方去就滾到黃柱子這邊掉進盒裡去了。」聽了他這麼說,沒成功的幾個小朋友馬上開始變換自己的通道的方向,果然小球真的就從通道滾到黃柱子這邊了。原來連接材料雖然形態各異,但都是一頭封死一頭有洞,想讓小球往哪裡滾就要將有洞的一頭放在要到達的立柱上。
「讓小球從黃色立柱進去經過綠色立柱最後還掉到黃色立柱下的盒子裡有哪些辦法?」
有了第一個問題的經驗,第二個問題幼兒進行得很順利,他們開始注意連接通道的方向了。經過一番擺弄,區裡的幾個孩子都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用兩個通道,而且兩個通道要相反方向放,小球就能從第一個通道滾到綠立柱一邊後掉到第二個通道上再滾回黃立柱一邊落下去。
「讓小球從黃色立柱進去經過綠色立柱最後掉到藍色立柱下的盒子裡有哪些辦法?」
看到幼兒已經基本掌握了滾珠玩具的拼插規律,在提出第三個問題時我提高了要求:「插的方法要和別人不一樣」。起初,幼兒將對「不一樣」的關注放到了不同的連接材料上,有的用斜坡,有的用彎路……而且經過嘗試都成功了。我又啟發幼兒「試試看能不能多用幾個連接材料,讓小球多經過幾個通道,多滾動一會兒再掉到盒子裡?」在我的啟發下幼兒又開始嘗試,佳宇很快插好了,他在三個立柱間插了五個通道,把立柱圍成了一個圈,小球像坐旋轉滑梯一樣從上到下轉著圈滑了下來。接著付禹安、久久等幾個小朋友也相繼做成了自己的「作品」,紛紛互相展示自己的成果。
「怎樣讓其他小朋友知道你找到了好辦法呢?」
看到同樣的問題有這麼多不同的解決辦法,幼兒都非常高興。「楊老師我插的能不拆嗎?」「楊老師我想把我插的給小朋友們講講。」是呀,應該讓幼兒的有益經驗在全班小朋友間推廣,讓同伴的影響調動更多幼兒對研究滾珠玩具玩法的興趣。於是我又提出了新的問題:「怎樣讓其他小朋友知道你找到了好辦法呢?」「把我們插好的都擺在那兒,讓大家看。」「你們都擺在那兒不拆,其他小朋友想做就沒有玩具了,怎麼能讓你的作品總能讓大家看到?」「把我們插好的畫下來,貼在活動區里,就可以總看到了。」「用照相機照下來貼在牆上。」「真是好辦法。」在肯定了幼兒的主意後我又進一步引導「如果幾個人的方法都一樣,怎樣記錄又省地方又能讓大家知道都有誰和他做的一樣?」「就畫一個圖,誰和他一樣就寫上他的名字。」「把幾個人的圖釘在一起。」……在七嘴八舌的討論中,我們想到了很多記錄拼插成果的辦法。
於是,在我的三幅問題圖周圍,幼兒貼上了自己完成的作品,而且插具區這面不大的牆飾也果然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開始紛紛到插具區玩滾珠遊戲,玩過的幼兒也還願意嘗試更多的方法,不到兩個星期,牆上的方法已經貼滿了。
「多用立柱和連接材料,讓小球像過山車一樣通過每個通道到達盒裡。」
在多數幼兒已經掌握了滾珠玩具的基本玩法後,我又開始引導幼兒拼插更複雜的造型:「多用立柱和連接材料,讓小球像過山車一樣通過每個通道到達盒裡」或「兩個人一起合作搭通道,讓兩個球從不同的地點出發看看誰的最先到達」。並為幼兒又準備了「有趣的滾珠遊戲」記錄冊。由於有了關鍵經驗的支持和對為小球搭通道的明確目的,幼兒的創造不再是盲目的拼插,而是在創造造型的同時更加關注小球是否走過了每個通道。每次創作出新的方法後他們也都會欣喜地請我去參觀,讓我幫助他們拍下來,貼到記錄冊里。
北京市第五幼兒園 楊書麗
閱讀材料:科學發現區
閱讀材料1:科學發現區的基本材料和設備[13]
閱讀材料2:發現區活動日程[14]
這是一個建議性的自然科學活動安排日程。安排活動時考慮了季節變化、兒童興趣、活動在室內或室外的可管理性等因素。由於許多教師可能已經開展過類似的課程,所以對各活動我們不作詳細描述。
九月
1.建立發現區。
2.介紹發現區中的材料。
3.介紹收集盒的概念。
收集盒用來收集外面世界中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以便能夠進一步地探索。葉子、石頭、青苔等一切新奇的東西都可以成為收集的對象。收集後,就可以與同伴、教師一起,用放大鏡、顯微鏡對它們進行探索。
4.把收集盒變成藝術。用鞋盒和各種材料進行裝飾、標記。
十月
1.大自然的秋天。
與兒童一起探索秋天的現象,討論葉子的顏色變化:所有的鳥和夏天的顏色到哪兒去了?自夏天以來,事物發生了什麼變化?
2.討論自然界和收集盒的寶貝。
兒童環坐在地板上,面前放一張報紙,兒童自己從收集盒中取出兩樣「寶貝」放在上面。
3.葉子拼貼。
在一張蠟紙上撒上刮蠟粉,放上幾片葉子,在上面再覆蓋一張蠟紙,然後熨平即可。可把兒童的拼貼作品粘在窗戶上。
4.萬聖節去南瓜地採摘。
每個兒童挑選一個小南瓜,讓他們裝飾並帶回家。切開一個大南瓜,把瓜子弄乾、炒熟。南瓜存放在教室的發現區,讓兒童觀察其腐爛過程並展開討論。
十一月
1.餵養鳥和松鼠。
購買鳥食和堅果,並請兒童帶麵包屑餵養鳥或松鼠。
2.訓練餵養員。
教給兒童餵養員的簡單做法。把花生油和面點疏鬆油的混合物塗於松果上,再將松果在鳥食里滾一滾,然後系上鮮艷的線,掛在樹上,或者用塑料紙裹好,給兒童帶回家。
十二月
1.創建班級微型博物館。
剪下奶瓶紙板箱的蓋,放在一個大而淺的箱子裡,讓兒童收集一些戶外物品。諸如石頭、葉子、貝殼等,並把它們放進奶瓶紙板箱,裝滿。讓兒童用放大鏡仔細地觀察不同的物體。
2.有關雪的實驗。
用容器裝一點雪放在教室里,讓兒童在顯微鏡下觀察雪融化時的變化。
一月
1.大自然的冬天。
葉子哪兒去了?雪的下面是什麼?地為什麼如此堅硬?兒童能模仿在雪地里走路的聲音嗎?
2.堆雪人。
分小組堆雪人,鼓勵兒童合作完成小組目標。觀察雪人形狀隨時間的變化。
二月
1.用雪堆城堡。
鼓勵兒童動腦筋堆雪城堡。城堡融化需要多長時間?
2.冰實驗。
取兩個小方冰塊盤,一個盛自來水,一個盛鹹水,然後放在室外過夜,看看哪個結冰,哪個沒結冰。再將小方冰塊拿回室內,用不同的材料(如棉花、紙、布、橡膠等)包住冰塊,比較不同的材料,看看哪種材料使冰塊融化得更快。
3.雪的藝術。
在雪上塗色,看看當雪融化時顏色有什麼變化。
三月
1.蝌蚪。
從池塘、湖裡或生物供應公司都可以弄到蝌蚪。觀察蝌蚪變成青蛙是個相當長期的自然活動。兒童可以看到蝌蚪在生命的每一階段機體中所出現的變化,同時還能學會照料這些動物,給它們餵食和換水。
2.大自然的春天。
與兒童討論四季的變化:雪到哪兒去了?出現了多少綠色的生物?列出幾種從冬季到春季出現的明顯變化,比如,兒童的衣著,自然環境以及動物的生活變化等。
3.栽植花球。
在花盆裡栽植繡球花,插一把直尺,直尺上貼有一張紙。讓兒童記錄花球的高度變化,從而獲得測量的概念。
四月
1.種子與植物。
測試種子的萌芽速度與其大小是否有關。設計一系列的實驗觀察空氣和光怎樣影響種子的萌發及植物的成長。
2.地球日看大自然。
讓兒童戴上手套揀垃圾。創立一個名為「垃圾造型」的小組項目。與兒童討論怎樣保護環境。
五月
1.把植物移到戶外的花園。
2.在多雲的一天觀察天空。
讀關於雲和天氣的書。讓兒童坐或躺在地上,抬頭看天空,觀看雲朵的形狀。
六月
1.春夏之交的大自然。
集中收集小蟲子。可以利用網對草叢區、灌木區及草地進行「掃蕩」。所謂「掃蕩」,就是在一定區內布置網,然後把網頂收緊,從而探察在某一特定區域的昆蟲生活。觀察完畢後,放走昆蟲。
2.嬰兒來訪。
邀請小嬰兒或姍姍學步的兒童來遊戲。新生兒或姍姍學步的兒童的動作有什麼不同?他們與你有哪些不同?你還知道其他不同之處嗎?有無相似之處?當你是嬰兒時,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