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父母與學前兒童共同成長
2024-08-15 17:54:54
作者: 王乃正 王冬蘭等
(一)父母成長的意義[12]
如前所述,父母特殊的社會角色,決定了他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在孩子出生後的養育過程中,父母要與孩子共同成長,這既是新時期對家長的特殊要求,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1.父母角色成長的必然需求
父母角色是隨著孩子的降生而自然「榮升」的,但合格的父母卻是在後天與孩子共同成長而成的。從成人學習的角度來說,教養孩子需要父母在生活中不斷實踐、不斷學習、不斷成長。英國教育家斯賓塞強烈呼籲家長需要進行專門的教育,並反覆強調千萬不能忽視這個最主要的教育。他強調,要成為父母這一角色需要經過專門的培訓。比如,在美國,以家庭為基礎的父母教育計劃得到了充分的重視。美國有47個州開辦了「從出生到3歲」培訓班,專門培養「父母輔導者」,僅密蘇里州就有8000餘名工作者。他們的主要職責是每月對本州每一個家庭進行一個小時的家訪,幫助父母解決育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另外,美國還啟動了一項學齡前兒童家庭指導計劃,簡稱Happy計劃,該計劃直接把培訓帶入家庭,父母每周接受一次專業人員的訪問,每半個月參加一次與社區其他父母的聚會,在共同學習和交流中提高家教水平。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結構和家庭代際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現代社會的家庭類型以核心家庭(包括夫妻家庭)為主。我國目前的家庭結構主要以核心家庭為主,存在著少量的主幹家庭,代際結構多為兩代,三代同堂的在我國城鎮已經很少。這一變化導致年輕的父母從長輩處獲得教養孩子的途徑減少,他們不得不從家庭以外的渠道獲取育兒的知識和經驗。從目前情況看,年輕父母獲得育兒知識經驗的主要途徑有:各種育兒書刊、媒介,教育機構開辦的家長學校,同事、朋友、鄰居的經驗介紹等。
2.科學育兒的必然趨勢
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規劃的具體目標中提出:「廣泛宣傳普及家庭教育和科學育兒知識,使0~18歲嬰幼兒及青少年家長家庭教育知識和科學育兒知識的知曉率達到95%以上。」科學育兒成了父母最渴望的教養方法,也是父母成長必備的。父母可以通過學習多方面的知識來完善自己的育兒經驗,比如,要學會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有效地與孩子交流,關注孩子的情感需要等。
(二)父母成長的方式
父母的成長方式多種多樣,如上所述,家長可以在生活中向比自己有經驗的長輩或者同輩學習;可以主動從報紙、雜誌、網絡搜集相關的育兒知識;或者系統性地接受家庭教育指導等。由於家庭結構等原因,第一種方式父母使用得很少;第二種方式主要是一些高學歷或有主動學習意識的父母會使用,常常是父母帶著問題去搜集需要的知識,但這種方式獲取知識的權威性和系統性不值得肯定;第三種方式主要是一些社會指導機構舉辦的家庭教育指導。可以說,這是幫助遇到育兒困難的父母渡過難關的最直接的方式。
目前社會上流行的且具有科學和系統的家庭教育指導主要是親職教育。藍採風和廖榮利認為,親職教育主要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目標,即如何成功地做父母、如何做好理想的父母;其二是指方法,即如何透過教育方法達到上述目標,如何以學習的方式來改變父母角色中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等。親職教育的對象是父母而不是孩子,孩子只是其中需要父母去關注的諸多因素中的一個。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三)父母與學前兒童共同成長
前面我們討論的主要是父母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父母自身的成長。孩子的成長是從出生開始的,童年屬於孩子,人的童年都只有一次,所以應該給孩子一個無怨無悔、充滿快樂的童年。父母的成長和學前兒童的成長是一致的,那麼,父母怎麼才能與學前兒童共同成長呢?
1.父母和學前兒童共同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和諧家庭就是全家人在人生智慧導航中,通過學習生存方式,成長為與大自然和諧、與人類和諧、與心靈和諧的環境氛圍。[13]實現家庭的和諧主要通過以下幾點:第一,家庭的和諧最重要的是看夫妻的和諧程度,因為一對夫妻走到一起,經過很長時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也為將來的親子關係、敬老關係等奠定了基礎。第二,親子關係和諧能夠預防很多不必要的「節外生枝」。親子關係是家庭關係中最為穩固的關係,不因人的意志為轉移。父母可以和學前兒童平等地玩親子遊戲,一起鍛鍊、閱讀、聊天等,這都是增進親子關係的途徑。親子間的共同活動多了,彼此的溝通和合作也就相應增強了,家庭也就更和睦了。
2.父母重視對學前兒童的情感教育
「一切為了孩子」,可能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我們的家長,都是真心實意愛孩子的,但完整的愛、健康的愛,理當包括這樣五個要素:了解、尊重、關懷、給予、責任。這五者是一個整體。倘若缺乏了解,愛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夠的尊重,愛就會變為支配與控制;倘若缺乏關懷和給予,愛就是空洞和蒼白的;倘若缺乏責任,愛就是輕薄的。在任何人與人的關係中,都是如此。
孩子要的愛,不是父母取代一切的疼愛,不是一切都百依百順的溺愛,不是一切都以孩子為中心的寵愛,不是拼命搞智力投資的「關愛」。孩子要的或許只是臨睡前的一個吻;遇到困難時拉拉他的手,輕輕拍拍他的肩;受了委屈時給他一個溫暖的懷抱;回家時給他一個問候;還有一句「爸爸媽媽愛你」的表達。
父母應該創造機會讓孩子能儘量享受完整的愛,尊重孩子,並適當地給予讚揚。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情緒箱子」,並從中獲取精神力量,父母需要隨時關注孩子的「箱子」,見到不滿時,用愛來填滿這個「箱子」,只有使孩子的「箱子」充滿無條件的愛時,孩子才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我們也把這個「情緒箱子」稱為「愛箱」。
那麼,父母如何填滿孩子的「愛箱」呢?美國蓋瑞查·普曼博士、羅斯·甘伯博士長期從事兒童教育工作,從中發現兒童擁有五種不同的愛語,即身體的接觸、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和服務的行動。父母可以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確定出孩子的主要愛語,學著向孩子表達。父母可以通過平時和孩子在一起的機會聽聽孩子最常要求的是什麼,注意孩子經常抱怨的是什麼等,以確定孩子需要什麼。比如,對一個5歲的孩子說:「你想跟我一起休息(身體的接觸),還是一起讀故事(精心的時刻)」「我出差回來時,你是希望我帶份禮物(接受禮物),還是誇誇你是多麼勇敢的孩子(肯定的言詞)」「現在,你是喜歡我和你玩『我喜歡你,因為……』的遊戲(肯定的言詞),還是要我替你修理玩具(服務的行動)」[14]等。愛是相互的,父母給予了孩子愛,孩子體會到了父母的愛,也會傳遞給父母愛,情感教育也一樣。
3.在父母努力加強自身修養的同時,孩子也在潛移默化地健康成長
父母的素質和修養跟孩子成才具有極大的聯繫,而且隨著孩子的長大,其知識儲備越來越多,思想也日臻完善,這就對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加強自身的修養。
(1)父母應在生活的各方面以身作則。
家長的道德風貌、言談舉止、行為習慣以及興趣愛好等,都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各方面發展最易受父母行為習慣的影響。正如一些給父母教育子女提建議的學者所說:「希望孩子做什麼,家長首先應該學會什麼。」這一點是毫無爭議的,一個愛打麻將的家長,孩子最先認識的一定是麻將中的「條子、筒子、萬」;一個心情浮躁的家長,他的孩子做事也踏實不下來,心情也是浮躁的。這正符合了古代思想家墨子的觀點:「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2)父母應加強自身文化素質的修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父母所擁有的知識越多、越新,對子女的教育就越有利。父母要儘量為孩子營造一個愛書、讀書的環境,做一個學習型的家長。雖然現在網絡比較發達,在城市家庭中比較普及,需要的資料只要在網上一搜索,馬上就能獲得。但上網不能替代讀書,讀書能使人靜下心來,能引起你的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讀書是一種習慣,一種不依賴他人(或物)的習慣,我們可以隨時讀書,與有電沒電無關,與空間大小無關,與周圍環境也沒有太大的關係,好學的人可以在任何情況、環境下,創造條件、不受任何干擾地讀書學習,這是電腦做不到的。父母好讀書、讀好書是加強內在修養的表現,尤其是母親,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愛讀書的好榜樣。
4.父母應與孩子共同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發揮自我教育的作用
在人們都過度關注智力因素的今天,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對孩子都是最具智慧的做法。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興趣、情緒情感、意志和性格,大量的心理學研究早已經證實,在影響個體成長、取得成就的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得多。孩子雖然初涉人世,卻有著獨立的愛好和豐富的情感;雖時常表現出稚嫩和脆弱,卻有其獨立的人格,並正在形成自己的個性;孩子經常處於被照顧的狀態,卻有其自己的需要和願望,尤其是需要被尊重、被理解。父母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中,都應重視非智力因素,培養自己和孩子良好的情緒、情感,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性格和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力。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品德和習慣的過程中,要重視孩子自己的實踐活動;重視自律訓練,多為孩子提供行為選擇的機會,處理好說教與練習、服從與選擇、自律與他律等關係,使孩子逐漸由他律走向自律。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激發兒童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有利於兒童個體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兒童生動活潑地、全面地、充分地發展,有利於兒童個性的增強,有利於更好地教會兒童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創造、學會關心他人。
思考題
1.家長對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2.學前兒童的家長應當具備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質?為什麼要具備這些素質?
3.學前兒童的家長應當具備哪些教育能力?這些教育能力是怎樣獲得的?
4.家長的教育觀念是什麼?它是怎樣影響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家長如何獲得正確的教育觀念?
5.怎樣正確地理解「家長與學前兒童共同成長」這一新的教育觀念?
6.家長意識與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1] 江澤民對有關教育的重大問題發表談話.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2000-3-1/26/19820.html,2000-03-01
[2] 方建移,何偉強.家庭教育與兒童社會性發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82
[3] 桑標.父母意識,一個親子關係的新話題.父母必讀,1998(8)
[4] 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311
[5] 莫洪憲,康均心.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及救濟理論與實務.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54
[6] 趙忠心.家庭教育學:教育子女的科學與藝術(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70
[7] 喬德福.家庭道德新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68
[8] 林格.教育是一種大智慧——給父母和教師的76個建議.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49
[9] 郜雲雁,卻詠梅.誰教出來的「問題兒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6
[10] 親生父親打死5歲兒獲刑14年只因小孩不肯吃飯.新民晚報,2010-08-28,記者江躍中,通訊員薄萱
[11] http://bbs.rednet.cn/thread-3593393-1-1.html.
[12] 繆建東.家庭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7
[13] 姚鴻昌,郭文玲.和諧家庭.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7:1
[14] [美]蓋瑞·查普曼博士,[美]羅斯·甘伯博士.兒童愛之語.吳瑞成,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