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第一節 的含義和特點

第一節 的含義和特點

2024-08-15 17:51:44 作者: 王乃正 王冬蘭等

  一、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含義

  要充分、全面地理解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含義,須先明確兩個概念:一是學前兒童指的是哪個年齡範圍內的兒童;二是家庭教育指的是什麼樣的教育。

  對於學前兒童涵蓋的年齡範圍,在學前兒童教育研究領域存在著不同觀點。有些學者認為,學前兒童與「幼兒」是同一概念,指的是三至六七歲的、在幼兒園接受教育的兒童;有的學者則認為,學前兒童就是指從出生到入小學讀書之前的兒童;還有的學者認為,學前兒童應當指包括胎兒在內的、入小學讀書之前的所有兒童。

  第一種觀點顯然不夠全面。因為如果只是將三至六七歲界定為學前兒童,那麼三歲之前的兒童教育屬於什麼層次的教育呢?第二種觀點曾經被很多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所認可。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腦科學、胚胎學和心理學等研究成果的日益豐富和成熟,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個體在胚胎階段,其身心已開始發展,期間,母體的健康、營養、情緒、疾病等都會對胎兒的身心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書比較認可第三種觀點,即學前兒童指的是包括胎兒期在內、到入小學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之前的兒童。

  如前所述,既然學前教育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層次的概念,那麼學前兒童家庭教育也存在廣義和狹義兩層次的概念。廣義的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指在有學前兒童的家庭環境中,家庭里所有成員之間,包括學齡前兒童與各位成年家長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這部分顯然不是我們研究的範圍。狹義的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是指在有學齡前兒童的家庭環境中,由家庭中的年長者,主要是由父母或者其他成年監護人對包括胎兒在內的、入小學之前的兒童所進行的,使其身心獲得健康、和諧、全面發展的活動。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胎兒期各種因素對胎兒發育的影響,並不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教育」,因為教育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主動地學習,積極進行經驗的改組和改造,促使他們提高素質、健全人格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的需要,促進社會發展,追求和創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1]。胎兒時期只是母親的健康、營養、情緒、疾病等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並不能真正地實施「教育」,因此,「胎教」一詞並不科學。而對一些媒體的報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如何分析,需要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去認識。

  相關資料

  男嬰出生就會叫爸媽

  

  俄羅斯一名男嬰出生幾分鐘後就會叫「爸爸」,數分鐘後再叫「媽媽」,產房內的醫護人員都大為驚訝,負責接生的婦產科醫生認為,這是胎教的功勞。

  據俄羅斯媒體報導,17歲的巴熱耶娃日前在諾里而斯克一所醫院分娩,順利產下兒子斯捷潘。沒想到孩子出生幾分鐘後,竟然立即開口叫「爸爸」,數分鐘後再叫「媽媽」。報導稱,孩子出生後第二天,巴熱耶娃告訴兒子,爸爸即將來探望他們,斯捷潘竟然回答:「誰?爸爸?」給巴熱耶娃接生的婦產科醫生帕諾娃證實,她親耳聽到斯捷潘說話,並表示在產房行醫23年以來,從未見過這種情形。她說:「初生嬰兒不會發出如此複雜的音節。」她相信這一切得歸功於胎教,她說:「胎兒在腹中就能學習,如果母親與胎兒說話、玩耍,當作已出生一樣,那麼胎兒出生後多數聰慧。」(曉詩)

  ★反方觀點

  醫學界質疑其真實性

  有兒科醫生指出,對嬰兒剛一出生就會說話一事感到不可思議。香港的一位醫生認為,一般來說,嬰兒要到1歲才會說「爸爸」和「媽媽」。雖然初生嬰兒能夠發出類似「爸爸」「媽媽」的聲音,但屬於無意識的發音,嬰兒本身也不會明白這些詞的真實意思。如果此事屬實,將來必會有相關報導跟進,目前應該抱懷疑態度、謹慎對待。至於胎教的解釋,一些醫生也質疑,因為胎兒在腹中的聽覺並不清晰,加上無視覺輔助,根本無法辨認父母,更別提對著母親叫「媽媽」了。他懷疑報導的真實性。

  ★正方觀點

  胎教促進語言能力

  有法國學者曾經對一些嬰兒進行過法語和俄語的比較試驗,結果發現他們對法語的發音反應更為強烈。美國胎兒大學的一個小學生在媽媽的肚子裡經過胎兒大學的語言學習後,出生僅僅9周居然能對錄像機放映的節目說「哈羅」。

  有專家由此認為,小生命在胎兒期就已經具備了語言學習的能力。根據胎兒的這種潛在能力,只要母親不失時機地對胎兒進行認真、耐心的語言訓練,那麼胎兒出生後在聽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將會大大超過未經語言訓練的孩子。(家和)

  節選自:蔣林.男嬰出生就會叫爸媽.廣州日報,2009-05-09:A12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