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新聞作品評析> 第六節 電視新聞訪談

第六節 電視新聞訪談

2024-08-15 17:48:08 作者: 陳信凌

  一、電視訪談節目的出現與發展

  由於廣播與電視同屬電子媒體,在機構設置與人員配置等方面的相關性及互滲性,從一開始就充分地體現出來了。電視在誕生之初,節目的樣式很大程度上是借鑑廣播媒體的。美國廣播界在1930年代就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訪談性節目,它們圍繞著時政話題展開交流、討論。電視出現以後,很快就移植了這種節目樣式,並且在不同的時期出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節目。在20世紀60年代有《唐納·休節目》,80年代有《奧布拉·溫弗莉節目》《拉里·金直播》,90年代有《莉基·萊克節目》《傑尼·瓊斯節目》等,可以說訪談類節目是美國電視發展史中成長最快的節目類型。

  《電視節目研究》一書認為:「我國電視屏幕上第一個電視訪問節目是1980年4月,在《交流》欄目播出的《輕工業部部長梁靈光答電視觀眾問》。」[1]《交流》是中央電視台的一個以談話與溝通為基本形態的欄目。初期的訪談節目集中表現為上情下達式的形勢與政策的宣導,一般都是在黨和政府出台重要的決策之後,採訪相關部委的負責人,起到了上下溝通的橋樑作用。

  國內訪談節目真正被廣大電視觀眾所關注,並且比較充分地展示出電視的傳播魅力,是在《東方之子》出現以後。1993年,中央電視台推出早間新聞雜誌節目《東方時空》,其中有個欄目是《東方之子》。該欄目強調「濃縮人生精華」,意在讓各行各業的傑出人物與觀眾進行心貼心的交流。觀眾既能看到一些人物的今日輝煌,分享其成功的喜悅,又能了解被訪者的昨日蹉跎,體味人生的曲折。《東方之子》的新意在策劃時就已經體現出來了,當時確立的宗旨是:本專欄有別於傳統的人物專訪,有別於以介紹人物為核心的專題片。主要通過主持人與被訪人物的雙向交流來生動、具體展示人物的獨特風貌和特質。可以看出,該欄目沒有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被訪人物的事跡本身,而是將被採訪者陳說自身事跡的言說方式及其伴隨著的音容笑貌,都作為報導不可或缺的部分。電視的傳播特性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調動與發揮。

  自此之後,隨著國內電視業的整體發展,電視訪談節目在不同的方向上各自有程度不同的嘗試與探索,出現了一大批形態各異的節目樣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