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廣播系列報導與連續報導評析示例
2024-08-15 17:46:51
作者: 陳信凌
「微塵」在行動 愛心鑄品牌
王麗君 王菲 祝洪珍
(本系列報導篇幅較長,此處只選錄其第一篇。)
【片花】
2005年10月16號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掌聲不斷。第二屆「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表彰大會隆重舉行,島城人愛心匯聚而成的「微塵」第一個登台領獎。和其他領獎人不同的是,接受榮譽的並不是「微塵」本人。
作為唯一一個也是首次出現的不具名的公益群體,「微塵」的當選引來了人們好奇的目光:一個普通人的愛心,像星星之火,在照亮別人的同時,也點燃眾人愛心,匯聚成從善如流的力量,激盪為叫響全國的公益品牌!
第一篇:凡人小事,神秘「微塵」無私奉獻
【現場音響 壓混】
化名「微塵」,是青島的一位普通的市民,他數次向災區大數額捐款不留名;「微塵」又是一個充滿愛心的群體,頻繁出現在青島市各種公益活動當中。
在人們讚佩的目光中,青島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劉麗萍戴著「微塵」徽章第一個登台,人們把掌聲慷慨地送給島城的這個愛心群體。
【音響】
「微塵」能獲此殊榮,是我們青島市人民的驕傲和榮耀!
「微塵」是誰?公益群體又是怎樣產生的?這得先給您講一個帶有童話般神秘色彩的真實故事。
故事回溯到2004年的最後一天,當時正值印度洋海嘯災難發生後不久,一對中年夫婦急匆匆地走進青島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陳敏回憶說:
【音響】
他們掏出了5萬塊錢的現金,說呢要替朋友向海嘯災區捐款。
工作人員反覆詢問捐款人的姓名以便開具收據,中年夫婦為難地說:這位朋友只是想向災區儘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如果非要留下什麼名字的話,就寫上「微塵」好了。
【音響】
他們說,人都應該有一顆感恩的心,自己呢只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做的事也非常的微小,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不值得稱道,只是想平靜地做一點事情。
而「微塵」這兩個字卻讓工作人員心頭一震,他們再熟悉不過了。
【音響】
我們感覺又是他們!怪不得覺得非常地面熟。因為這個「微塵」,他曾經在非典的時期捐款1萬元,在新疆喀什地震的時候捐過5千塊錢,而且還為白血病兒童捐過1萬塊錢,為湖南災區捐款5萬元。
市紅十字會在隨後的統計中發現,「微塵」的捐款已經累計超過了20萬元。「微塵」到底是誰?是什麼讓他(她)這樣無私地去幫助素不相識的人?在猜測與尋找間,「微塵」成為島城市民街談巷議、持續不衰的新聞熱點。市民劉先生。
【音響】
特別想見見這個人,都想認識他!因為社會公益事業最需要這樣的「微塵」。
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更想找到「微塵」。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劉麗萍告訴我們:
【音響】
我們不僅僅是在尋找一名熱心的捐款人,更在尋找一種關愛他人的精神,通過這種尋找,把市民的目光聚焦到青島的公益事業上來。
可是尋找過程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順利。
【音響】
我們通過媒體報導了「微塵」的事跡,而且我們公布了熱線電話,希望市民提供有關「微塵」的一些線索。但這些努力並沒有讓「微塵」現身。
與此同時,在青島新聞網上,網友們紛紛留言,《2005請你找神秘「微塵」》:成為論壇里最熱的帖子。
電台開通的尋人熱線85701377也幾乎成了祝福專線,市民張女士在熱線中說:
【音響】
其實匿名捐助呢正是我們值得提倡的一種社會風氣,我覺得吧既然「微塵」不願意露面吧,那就讓我們默默地祝福他吧。
市民袁先生建議說:
【音響】
「微塵」這兩個字吧非常生動、貼切,我倒建議,今後不願留名字的捐獻者吧都可借用「微塵」這兩個字,讓它成為島城公益事業的一種象徵。
就在這時,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陳敏給新聞台打來熱線,帶來了有關「微塵」的消息:
【音響】
昨天晚上,一個非常神秘的男子給我們打來電話,在電話里他說,你們別再找了,「微塵」本人是不會露面的,但是他會繼續做一些善事,記住「微塵」這個名字,讓更多人來關心公益事業,這就是對他最好的一個新年祝福。
「微塵」還會出現嗎?面對「微塵」的愛心之舉,島城市民會繼續守望還是選擇效仿?明天請繼續收聽系列報導《「微塵」,在行動,愛心鑄品牌》。
(青島人民廣播電台2005年10月18日至20日)
「微塵」,譜寫時代正氣歌
王麗珍 祝洪珍
靜下心來,認真梳理這篇作品創作的前前後後,總結系列報導《「微塵」在行動,愛心鑄品牌》的采寫經驗,深有體會,今天在這裡與新聞同仁交流、探討。
立足地方新聞資源,選准主題挖潛創新
對於地方媒體來說,青島湧現的眾多名牌企業以及由此形成的「名牌現象」無疑是一座豐厚的新聞素材「富礦區」。一個城市具有自身區域性的特色與亮點,充分挖掘這些特色與亮點,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進行精耕細作,這是城市台新聞報導的優勢所在。可以說,青島電台多年來創優工作的內在規律就是立足地方新聞資源優勢,不斷打造報導精品,獲獎作品《「微塵」在行動,愛心鑄品牌》的創作再次體現了這種思路。
對於任何一座城市而言,他都不缺少自己的時代典型,那些危難時刻見義勇為、利害當頭橫刀立馬的故事在生活中隨時上演;同樣,對於任何一個時代而言,它也都有自己符號性的人物,雷鋒、焦裕祿、任長霞、許振超……一串串刻錄時代足音的名字光芒四射,成就了中國人的筋骨和脊樑。
然而「時代典型」與「符號人物」,總讓老百姓覺得有點神秘感和距離感。「了不起!可換了是我,那樣的事兒我可做不了。」時代典型成為很多人終生追求的目標,是我們一生的榜樣和參照。
青島「微塵群體」的出現讓「時代典型」有了新的定位,原來,「微塵」就是你,「微塵」也是我,「微塵」就在青島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市民當中,就在你我身邊。可學、可做、可為,人人都可以成為「微塵」。眾多像「微塵」這樣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無私捐助他人的市民不斷湧現,讓一個城市暖意融融,溫暖無限,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和諧融洽。
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從一個無私奉獻的個人到一個愛心群體,再到反映城市文明進程的品牌形象,「微塵」誕生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時代背景下,是時代的最強音、是群眾力量的凝聚。作為新聞媒體有責任也有義務放大這種聲音、傳遞這種力量。可以說,「微塵」這組報導之所以能夠挺進中國新聞獎,最大的衝擊力就在於它的時代特色和社會影響力。2005年10月16日,「微塵」作為唯一一個沒有具體名字的群體獲得了「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我們的記者坐在人民大會堂主席台下,聽到頒獎人說:化名「微塵」,是青島的一位普通的市民,他數次向災區大數額捐款不留名;「微塵」又是一個充滿愛心的群體,頻繁出現在青島市各種公益活動當中。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微塵」代表上台領獎……隨著如潮的掌聲響起,我們的記者也是心潮澎湃、無比自豪:一個普通人的愛心,像星星之火,在照亮別人的同時,也點燃眾人愛心,匯聚成從善如流的力量,激盪為叫響全國的公益品牌!同時也感慨於記者近一年時間對「微塵」的持續關注是值得的,媒體關注的就是全社會關注的,媒體倡導的也是值得全社會倡導的,我們的追蹤報導促使「微塵」走進了人民大會堂,走向了全國。醞釀已久、積澱深厚的系列報導《「微塵」在行動,愛心鑄品牌》就在「微塵」獲獎之後迅速推出。
系列報導真實記錄下了「微塵」這樣一個公益群體從一個個體行為發展壯大為市民共同行動的過程,展示了青島市民以奉獻愛心為榮、以踐行「誠信、博大、和諧、卓越」的城市精神為榮的可貴品質。
見證「微塵」首次現身,記錄「微塵」壯大曆程
時代造「英雄」,這自然是個不容置疑的規律,但多數時代典型的出現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也就是說要有一個被發現、被推出和被大眾所認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正確的輿論引導。
從2004年年底「微塵」不留名捐款開始,作者就密切關注「微塵」的每一次行動,並掌握了大量一手的獨家資料。當時正值印度洋海嘯災難發生後不久,記者去紅十字會採訪了解到,一對中年夫婦替朋友捐款5萬元,當工作人員問其姓名以便開具收據時,他們留下了「微塵」的化名。工作人員心頭一震,因為這個「微塵」,他曾經在非典的時期捐款1萬元,在新疆喀什地震的時候捐過五千塊錢,而且還為白血病兒童捐過1萬塊錢,為湖南災區捐款5萬元。
市紅十字會在隨後的統計中發現,「微塵」的捐款已經累計超過了20萬元。「微塵」到底是誰?是什麼讓他這樣無私地去幫助素不相識的人?記者敏銳地覺察到「微塵」會是一個很有鏈條效應的新聞人物。因為「微塵」——一粒微小的塵埃雖小,但是它的力量卻是強大的。如果大家都像「微塵」那樣,利用自己的財力、物力和時間,積極參與扶危濟困、救助傷殘、抗災救災、保護環境等社會公益活動,發揚「不圖名利、服務人民」的奉獻精神,就能產生「眾人划槳開大船」的強大合力,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支撐。
青島電台第一時間對神秘「微塵」進行了報導,並通過連續的熱線互動節目公開了尋找「微塵」的熱線,將「微塵」的義舉進行了充分宣傳,「微塵」的故事在大街小巷迅速傳遞開來,「微塵」一時間成為島城市民街談巷議、持續不衰的新聞熱點。是誰第一個署名「微塵」?沒有答案,但許許多多的市民都用行動證明「我就是微塵!」
「微塵」的善舉感動了青島每一個市民,市民的捐助熱情也因為「微塵」不斷高漲。後來就發現了一個更為感人的現象,那就是再到紅十字會捐款的時候,很多青島市民都留下了「微塵」這個名字。「微塵」正在凝聚更多的愛心,「微塵」已經超越了一個名字的稱謂,它已經成為青島市民奉獻愛心、扶貧濟困的一面旗幟,大家自覺自發地聚攏到這面旗幟之下。記者馬不停蹄、及時將這些感人的行動進行了報導,積累了大量一手資料。
從超市捐款箱中數次出現的萬元捐款,到紅十字會成摞的無法寄出的捐款收據;從無私捐助病友脫離生命危險的普通市民,到捐資10萬元幫助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實施手術的企業老闆,有人需要幫助時,「微塵」們就會出現,無數個「微塵」在行動,而記者用敏銳的眼光一一捕捉、予以報導,最終在市民中產生了轟動性的效應,人人以成為「微塵」而感到驕傲。
採訪中有的市民說:如果說海爾、澳柯瑪、青島啤酒這些都是價值上億的品牌的話,那麼「微塵」這個品牌就是無價之寶。可以說稿件在當時先聲奪人,以有聲的力量詮釋了這一品牌的時代價值。
時代典型需要有人去發現、去挖掘。尤其是這樣蘊藏在老百姓當中的平民「英雄」更需要有人沉下心去發現、去挖掘。而青島電台對「微塵」從一個個體到壯大為一個愛心群體的翔實報導,對從一個人的愛心奉獻到整個城市的愛心行動的密切關注,從人人都做「微塵」的積極倡議到全體市民以做「微塵」為榮的真情傳送,可以說青島電台輿論引導積極有力,以強大的宣傳聲勢,為「品牌青島」塑造出了全新公益品牌。
發揮廣播媒體優勢,以聲動人以情感人
廣播媒體最大的優勢就是「有聲的力量」。富有感染力的聲音、有生動細節的現場音響最能打動聽眾,也最能與聽眾產生「共鳴」。系列報導《「微塵」在行動,愛心築品牌》的作者就是充分調動豐富的音響素材,用聲音說話,以「音外畫」效果再現新聞現場。比如被「微塵」救助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膠南七歲女孩和她媽媽的現場對話,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在超市募捐箱發現萬元大鈔,都是以現場音響說話,沒有記者過多的贅述和評論,「有聲的力量」打動著每一個在現場的人、打動著每一個聽眾。
面對大量採訪素材,好中選優、優中選精,有取有舍。
時下流行一個詞叫「海選」,對於媒體的總結回顧性報導而言,同樣存在這一問題,那就是要對大量雜亂無章的素材在腦中、耳邊一一過堂,精挑細選。推出這組報導前,記者粗略統計了一下,近一年中積累下來的「微塵」報導的採訪素材大約有十張MD盤,即便沒有全部整盤錄滿,也至少有1000分鐘左右、近17個小時的音響素材,這樣一個龐大的素材庫,是一筆財富,但是也意味著必須開動腦筋,刪繁就簡,有智慧地拿來。
記者的報導思路就是:以時間為軸線,從一個「微塵」的出現入手,鋪敘無數「微塵」的出現,再到全體市民的自覺行動,最終形成城市品牌。選擇那些音響生動、細節豐富、代表性強的事例運用到稿件中。
例如,在報導中如何體現「微塵」作為一個愛心符號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形成一種人人參與的社會力量這一現象?當時擺在記者手頭的同類型事例有上百個,每個「微塵」背後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有好心人捐助6歲先天性心臟病小患者王者林進行「補心」手術;有農村貧困大齡產婦產下四胞胎後嚴重貧血,急需救治,眾多好心人以「微塵」的名義雪中送炭,使母子得到及時救治;也有愛心「微塵」無私捐助使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等等,這些故事同樣感人肺腑,但是在這些事例中,記者選取了這樣一條,江蘇來青島打工的柏莉因癱瘓急需手術,可是百般籌措之後,醫療費還差3000元。手術前夜,柏莉面對丈夫輕聲啜泣:「咱回家吧,我不想再拖累你和孩子們。」次日一早,柏莉發現枕下塞著個紙包,打開一看,竟是厚厚的一疊百元鈔票!一張紙條上寫著:「這3000元錢捐給你治病,請收下。微塵。」
經過苦苦查找,原來捐款的「微塵」是同病房的病友劉桂琴,自從她和前來陪床的家人知道了柏莉的不幸遭遇後,時常送些滋補品給柏莉,並與她拉家常,並將在醫院治療節省下的2000多元錢再添上一些,湊夠了柏莉需要的手術費,幫她渡過難關。為了不讓柏莉知道情況後再三道謝和避免尷尬,劉桂琴使用了青島人最熟悉的「微塵」,並連夜搬出了病房。這個事例表現出青島市民淳樸善良的本性,同時體現出「微塵」這個愛心的代名詞已經深入人心。
劉桂琴的事跡感動了柏莉的家鄉人,江蘇衛視派出記者前來採訪,將青島的「微塵」帶到了江蘇全省。「微塵」劉桂琴也獲得了2005年度「感動青島」十佳人物提名。
選擇這個事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採訪中獲得了聲情並茂的音響素材,包括柏莉在病房感動得哭泣,包括躺在病床上的劉桂琴那平淡的心態。
事實也證明,這一素材的選擇運用恰如其分,取捨有道,很好地表現了主題。最終我們在獲獎作品中所選「微塵」事例只有四件,但這四件件件擲地有聲。連續的採訪和關注,作者對所有的素材信手拈來、遊刃有餘,不足15分鐘的報導字字如珠璣、句句含真情。
另外,整篇報導寫的是「微塵」愛心之舉,按說最初出現的「微塵」,記者應該把對她的採訪運用到報導中,實際上在「微塵」想方設法迴避媒體的採訪、讓眾多媒體只能望人興嘆的時候,記者曾經千方百計用電話採訪到了這位神秘「微塵」,並獲取了獨家的寶貴的音響素材,但是在最終形成這篇系列報導時,記者卻放棄了這段音響。因為記者想表現「微塵」的一種「神秘感」與「現實感」的強烈反差。因為第一位「微塵」確實自始至終拒絕與市民見面,但是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在千百萬普通市民中卻出現了更多的不留姓名的「微塵」,大愛無聲,這時,「微塵」究竟是誰已經不重要了,如果記者硬要將「微塵」的聲音報導出來,反而減弱了神秘感帶來的高尚感。今天的青島,「微塵」還在源源不斷地從普通市民當中走來,訴說著青島人奉獻愛心的故事。可以說,「微塵」的力量是我們共同的道德力量,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和諧音。
(此文刊載於《中國廣播》2007年第10期,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