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新聞作品評析> 第五節 廣播系列報導與連續報導

第五節 廣播系列報導與連續報導

2024-08-15 17:46:41 作者: 陳信凌

  一、廣播系列報導的定義及發展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廣播系列報導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廣播新聞報導性體裁,它是指廣播媒體圍繞一個特定新聞主題或者一個新聞事件展開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方式報導,作為一種組合性報導,一般都由三篇或者三篇以上的作品構成。

  系列報導這種報導形態首先出現在報刊中。有學者認為早在20世紀20年代,報紙就開始運用這一形式反映客觀實際的重大發展變化。其具體的證據是:「瞿秋白於20年代初期,就運用這一形式系統地報導了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的社會情況,歌頌十月革命的勝利成果,前後發表了50多篇報導,以後又撰寫了《餓鄉記程》和《赤都心史》兩部紀實性著作。」隨後,「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和鄒韜奮的《萍蹤寄語》,實際上也是有計劃采寫、先在報刊上陸續發表而後結集出版的。而且這些報導所運用的體裁,大概都可以歸入通訊的範圍。」[3]

  在更加嚴謹的眼光看來,《餓鄉記程》《赤都心史》《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萍蹤寄語》等,與這裡的系列報導是存有較大距離的。它們的寫作尺度顯然更大,少了一些新聞寫作常要受到的禁忌。像《餓鄉記程》《赤都心史》,在更多的時候是被當作散文或者是報告文學研究的。不過,我們至少可以將它們視為具有系列報導性質的紀實性作品,或者說是系列報導的雛形。

  對於國內廣播最早出現的系列報導,有人認為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1952年連續播出的「新中國合作事業介紹」特別節目,以及1953年派駐鞍山鋼鐵公司的記者組采寫的一組系列通訊,如《跑在事件前面的人——王崇倫》《孟泰倉庫》等,但是曹璐與吳縵不同意這種意見,她們認為這裡存在著對系列報導的誤解;而現在可以確定的最早的廣播系列報導是上海人民廣播電台蔣孫萬採制的《成功從何而來——胡曉平的故事》,該作品1982年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廣播節目二等獎。

  在此後,系列報導由於其報導容量在報導重大選題上的特殊優勢,被各地廣播電台普遍採用,並且佳作也不斷湧現。從規模與影響來說,《長江行》是一個空前的廣播系列節目。其製作過程,可稱是國內廣播界跨省合作的成功範例。該系列有37組稿件,從萬里長江第一鎮攀枝花寫到長江入海口上海。參加采寫、播音、錄音的共有來自川、鄂、湘、贛、皖、蘇、滬七省市的84人,加上編輯和審稿人員,共有百餘人投入到這項龐大的工作中。它從1987年2月湖北台發起動議開始,到七個電台先後播完,歷時將近一年,廣播的覆蓋面約占全國三分之一國土。節目播出以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各台都收到聽眾熱情洋溢的來信,反映這樣的報導「很有氣魄,很感人」,「聽來令人耳目一新,使人如臨其境」。[4]

  200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製作的《穿越「三北」風沙源》,也是廣播系列報導中的大手筆。針對我們沙漠化日益嚴重的現狀,中央電台組織、調動了台內多個部門的力量參與其中。在採訪的20多天裡,東西兩路近50名記者共行程26000公里,穿越五塊沙漠四大沙地,途經10省區,持續播發了150餘篇報導。形成了點面結合,立體化、多層次的報導格局,取得了積極廣泛的社會反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