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新聞作品評析> 四、題材是否能引起受眾的關注

四、題材是否能引起受眾的關注

2024-08-15 17:43:35 作者: 陳信凌

  受眾是傳播學中的概念。原先它指的是演講會中的聽眾,戲劇表現的觀眾。在傳播學中使用這個詞語,指的是包括報刊的讀者、廣播電台的聽眾、電視的觀眾在內的各種大眾傳播媒介的接受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把新聞媒體的運作僅僅看作是傳播者這一方的事情,根本沒有在意信息的接受者一方的存在。在西方,出現了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理論「魔彈論」。這是一種典型的傳播者中心論,它把受眾看作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認為他們只能無條件地接受傳媒提供的信息和宣傳。隨著傳媒的發展以及相互之間競爭的激烈,人們越來越發現實際的情形並非如此,甚至可以說截然相反。受眾不是消極與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積極並且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在新聞傳播的各個環節,受眾都在不同程度地起著制約的作用。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在我國,人們對受眾的認識也經歷了這樣一個轉變的過程。在先前,我們只是一味地從傳播者的角度出發,選擇新聞報導的內容。只是異乎尋常地關心傳播了什麼,而不甚在意這些內容是不是為受眾所期待。因此,出現了不少為大家所詬病的媒介自說自話的新聞作品。現在,我們已經清楚地意識到,不管傳播的新聞作品內容多么正確,意義多麼重大,如果沒有受眾關注,不被人們接納,它是沒有任何傳播價值的。

  新聞作品能不能引起受眾的關注,新聞題材顯然是一個首當其衝的因素。2007年3月13日,有媒體報導稱,廣東3000多公頃的香蕉林患「癌」(巴拿馬病),且每年以20%的速度擴大感染面積,全國的主要香蕉產地也都發現該病。2007年3月下旬開始,海南的香蕉正是成熟季節,而前來收購香蕉的經銷商越來越少,從每公斤3元左右,跌到了每斤0.1—0.2元,仍無人問津。而海南全省香蕉種植面積65萬畝,導致海南蕉農每天損失近1700萬元。香蕉的銷售與安全問題一時間不僅是香蕉的生產者與各級政府的燃眉之急,也成了廣大消費者極為關心的議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海南特區報》於2007年4月2日開始以《「香蕉有毒」純屬謠言》為題,對此進行了系列報導。在全國人民「談蕉色變」之時,在全國媒體中率先打響一場為海南香蕉正名的新聞宣傳「戰役」。該組報導藉助國家農業部948項目首席專家、海南省香蕉協會秘書長張錫炎之口,說明國內香蕉有毒的說法「根本不可信」。因為感染「巴拿馬」病的香蕉根本不會掛果,所以市場上能看到的香蕉都沒有染病。在此基礎上,記者還搭乘運蕉車歷時兩天兩夜,行程1500多公里,暗訪「綠色通道」,開展實地調查採訪,揭露海南瓜果蔬菜出島被層層「盤剝」的情況。此外,記者還報導了海南香蕉在內地大受歡迎的景況。半個多月的系列報導,《海南特區報》對人民群眾非常關心且涉及蕉農切身利益的「香蕉有毒」事件進行了全方位的報導,社會效果明顯,使海南省香蕉產業從2007年3月底每天損失1700萬元,逐漸到4月中下旬價格回升到正常狀態。該系列報導不僅讓海南蕉農充滿信心,還讓許多觀望中的投資者堅定了到海南投資種香蕉的信心。

  概而言之,《海南特區報》的這組系列報導,不僅回應了民眾的普遍關切,抓住了受眾的接受期待,選擇了他們所關心的題材,而且還對海南省的香蕉問題進行了由此及彼的系統調查和思考,取得了明顯傳播效果和社會效益。它後來受到新聞界的好評以及海南省政府的表彰,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結果。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