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新聞作品評析> 三、題材是否典型

三、題材是否典型

2024-08-15 17:43:32 作者: 陳信凌

  典型是個比較複雜的詞語,在新聞寫作與文學創作中都有典型的概念,但是二者具有各自不同的含義。即使在新聞寫作領域裡,在不同的語境中,典型的含義也不盡相同。在很多的情況下,典型指的就是典型人物。在這裡說的是題材的典型與否,可以是典型人物,也可以是典型事件。

  新聞題材要具有典型的特質,起碼應該具備兩個要件。第一,新聞作品中的事件或者人物所體現出的意義,應該得風氣之先,與時代精神相合拍,並且符合社會發展的未來趨勢。正因為這樣,它才顯得稀罕而珍貴。第二,這樣的事件或者人物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著的,而且它們不是絕無僅有的孤立個案,在現實中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了這一點,它在稀罕與珍貴的同時,又顯示出了清淡平和、令人信服的另一面。

  

  在200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來自一汽大眾一廠焊接車間的工人王洪軍從國家領導人手裡接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證書。也就是在這一刻,一個新的紀錄誕生了,王洪軍作為第一批產業一線工人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吉林廣播電台記者鮑瑩獲知這一消息以後,第一時間聯繫採訪了王洪軍,並連帶採訪了相關的企業領導和專家。經過巧妙構思,編排組接,在最短時間內,製作出了一個1分23秒的廣播消息《工人王洪軍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並在當日晚全省新聞聯播播出。消息經過傳播以後,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王洪軍這一新時代自主創新工人典型也為更多人所了解。此後,在一汽、吉林省乃至全國都也掀起了學習王洪軍、爭做新時代勞動者的熱潮。

  王洪軍是一汽大眾一廠焊接車間一個最基層的工人,國家科技進步獎是國家頂級的發明創新獎項,這中間的具大反差,就足以使這條消息具有很大的震撼力。但是,它的典型性更在於,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們要依靠科技創新,來實現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跨越。可以說,開展創新性工作,尤其是開展科技創新工作,與國家的發展方向與未來願景密切相關,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學習型社會的必備環節。王洪軍作為一個基層的工人,立足崗位,堅持創新,並取得驕人的成績,他的行動,應和了時代發展的要求,體現了時代的精神,具有引領和標杆的意義。

  再者,王洪軍雖然是以產業一線工人的身份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但他並不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獲得國家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基層普通百姓並非他一人,一共有三個,其他兩位分別是上海寶鋼股份寶鋼分公司煉鐵廠工人韓明明、河南滑縣農民企業家李官奇。而且,據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負責人介紹,他們三人的獲獎,與評選的一種特別導向有關。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科技的繁榮發展,促進科技轉化為生產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為加強對不同層次,特別是基層工人、農民科技創新的激勵,該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專門設立了工人農民科技創新評審組,在保證國家科技獎勵條件標準和水平的基礎上,對工人、農民科技創新成果予以政策上的傾斜。自王洪軍他們三人之後,身處基層一線的工人和農民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事例,就陸陸續續地不斷湧現。在200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的領獎台上,來自山東的翟延舉、代旭升各自以自己的業績榮獲大獎,他們的身份分別是一線的農民和工人。2009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也出現了兩位一線工人的身影,他們分別是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液壓泵廠的李斌和呼和浩特鐵路局焊軌段的郭晉龍。

  綜上所述,廣播消息《工人王洪軍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由於具備了這兩個方面的特徵,其題材的典型性就毋庸置疑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