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撒的三月十五日

2024-08-15 18:29:44 作者: 張廣智

  陽春三月,飛花點翠,芳草萋萋,萬木競秀。春天來了,來到了羅馬,來到了這個位於第伯河畔的古城,即使那些終日忙碌對時令並不敏銳的羅馬人,現在也強烈地感受到了那融融的春光,那拂面而來的和煦的春風……

  但是,春日也是一個乍暖還寒的日子,我們這裡要記載的,是發生在公元前44年3月15日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是日,整個古羅馬世界乃至古代世界最為顯赫的風雲人物愷撒被刺身亡。千百年來,這個發生在春天的哀怨的故事,令歷史學家矚目,也令後人不勝感嘆。如今看來,依然是那樣動人心魄,依然是那樣發人深省:它使人們懂得,春日既有鶯歌燕舞時的歡悅,也有寒風苦雨時的淒涼。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3月14日夜

  夜色正濃,整個羅馬都已沉睡,月光皎潔,涼涼的,像一道銀輝灑在街道上,分明可以瞥見一個魁梧的身影: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約公元前100年—前44年)。依據羅馬史家蘇托尼厄斯的記載,愷撒身材高大,體型勻稱,面龐豐滿,膚色白晳,兩眼炯炯有神。不是嗎?他在戎馬倥傯之中,風餐露宿,征戰高盧,翦滅群雄,練就了他那強健的體魄。看上去,愷撒確實氣宇軒昂,儀表不凡,他的元老服既講究又很得體,袖子上有流蘇,一條帶子很隨意地系在腰部。此刻,他走得很慢,剛才在騎兵長官雷必達家飲宴的情景又再次浮現在他眼前:當酒酣盡興時,愷撒突然轉移話題向眾人提出了一個問題:「諸位,怎樣一種死法是最好的?」眾人最初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弄懵了,稍後又熱烈地發表了各自的看法,有人向愷撒發問:「你認為哪種死法最好呢?」愷撒叫道:「突如其來的!」話音一落,立即獲得在座的將士們的一片喝彩聲。

  愷撒——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征服了!

  「突如其來的。」愷撒細細掂量這幾句話的分量。在愷撒被刺前夜,確有許多奇異的前兆在提示他。相信神意與靈驗的古代作家,對此都作了繪聲繪色的描述。有一則說的是,那夜愷撒在行走中,突然聽到了一陣悽厲的鳥叫,他循聲望去,一隻年幼的鳳頭雞銜著月桂枝正向龐培議事堂方向飛去,在它後面,一群兇猛的鳥,向那鳳頭雞猛撲過去,在議事堂前追上了那只可憐的鳳頭雞,群鳥把這隻雛雞撕得四分五裂,鮮血淋漓,慘不忍睹。愷撒目見這眼前的慘狀,喃喃自語:真是不幸,太不幸了!

  愷撒回到家裡,感到有點頭暈,也許剛才在飲宴中,酒喝得太多了,也許是看到剛才那情景受了驚嚇。夜已深沉,他想到明天一早還要去出席一個重要的會議,便去睡了。那是一次預定要召開的元老院會議,會上要通過一項決議,把相應的頭銜授予愷撒,以使他擁有像國王那樣的頭銜去討伐帕提亞人(安息人)。

  稍頃,愷撒就睡著了,他鼾聲如雷(愷撒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打鼾者),發出的「震級」似可使地動山搖,一如他指揮的千軍萬馬,橫掃一切,摧枯拉朽,銳不可當。

  月灑清輝,使屋內景物看得分外清楚。驀地,宅第所有的門窗都突然打開了,嘈雜的聲音把愷撒從睡夢中驚醒,他看到一旁的妻子卡爾普爾尼婭在哭泣,忙問緣由,方知她剛才做了一個噩夢,夢見自己的丈夫被刺死在她的懷抱里,鮮血在流淌……

  3月15日

  拂曉,愷撒起身,準備去龐培議事堂出席元老院的會議。

  卡爾普爾尼婭以帶有請求的語氣對丈夫說:「昨晚那個夢太不吉利了,我真擔心這事真的會發生,你今天就別去開那個會了,最好還是派人去取消元老院的這次會議。」

  愷撒一面安慰妻子,一面也在尋思:昨晚的一系列事情,莫不是真有厄運降臨前的一種徵兆嗎?不過,對於自己有可能被政敵暗算,愷撒並不是一無所知或者說可能是意料之中的事。早在他櫛風沐雨、縱橫馳騁在高盧地區的莽莽原野之中,麇集在京都羅馬的一些元老貴族和他的政敵,就在背後造謠中傷他,用盡心機算計他。後來愷撒渡盧比孔河進軍羅馬,繼而又出兵東方,擊敗龐培,進兵埃及,與埃及豔后克婁巴特拉邂逅相遇,後又轉戰小亞細亞,平定北非和西班牙的龐培餘部。他回師羅馬,受到了空前而隆重的歡迎,他被推為終身獨裁官,還同時擁有眾多的其他頭銜,成了集軍事、政治、司法與宗教權力於一身的無冕之王。愷撒的成就,為那些躲在陰暗角落裡的反對派所切齒痛恨,於是由嫉妒生成了謠言,由謠言演變為誹謗,無中生有,惡語相向,力圖把愷撒置之於死地而後快。他們一不做,二不休,真的行動起來了。根據史料可知,有組織的刺殺愷撒的陰謀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6年,參加最近一次殺害他的陰謀組織形成於公元前44年初,大約有60人,他們的頭目就是布魯圖斯和卡西烏斯。

  對這些要謀害他的傳聞,愷撒過去似乎不曾留意,故也沒有採取任何防範措施。但這一次,愷撒動搖了。他決定派他的同僚、當年的執政官安東尼去元老院宣布取消這次會議。一個名叫狄西摩斯的人,佯裝擁戴愷撒,但同時又是參與陰謀的分子,卻極力說服愷撒不要這樣做,不要因此而給人留下指責他高傲的口實,又說即使要取消這次會議,也最好由他自己親自去宣布。在這生死攸關的當口,愷撒聽信了狄西摩斯的鬼話,完全失去了他作為軍事統帥時的果斷與剛毅,他表現得如此輕信,終於隨那人一道出門了。

  事實上,陰謀已經泄露。一路上,他不斷地受到新的警告與預兆的提示。他首先遇到了預言者斯普林那,那人曾說過要愷撒當心3月15日這天會有災禍降臨。愷撒對斯普林那笑道:「你知道,3月15日已經到了。」預言者以平靜的口吻回答他:「是啊,已經到啦,但是還沒有過去啊。」後來又有人把這個陰謀的消息寫在書板上交給愷撒,但他忙著與人攀談,一直攥在手裡,至死也沒有看過一眼。

  按照古羅馬習俗,當行政長官進入元老院,通常要在門口以犧牲的動物進行占卜,人們發現作為犧牲的動物沒有心臟,接下來的再次奉獻犧牲都是不吉祥的。愷撒有點不耐煩了,他因元老們長久等待而感覺不安,同時他的那些偽裝成朋友的敵人也竭力催他進入議事堂。這時愷撒卻一點也沒有察覺出,一場預謀將要發生了,死神已悄悄向他走來了。

  愷撒進入議事廳,在座的元老們都從座位上站起來,向他打招呼。隨後,愷撒的悲劇就這樣發生了,據歷史學家普魯塔克的記述,參與陰謀的人,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人站在愷撒座椅的後面;另一部分人則迎著他走來,卡斯卡第一個用尖刀向愷撒的腦後刺去,但被他抓住,並大喝一聲:「卡斯卡這壞蛋,你在幹什麼!」卡斯卡則呼喊他的兄弟:「快來幫忙啊!」這時,所有參與這一陰謀的人,都拔出匕首,把愷撒團團圍住,因為他們事前有約,凡參與陰謀的人都要參加刺殺。對愷撒的最後命運,古羅馬史家阿匹安在《羅馬史》中是這樣寫的:「愷撒在憤怒中大聲叫喊,好像野獸一樣,時而沖向這個人,時而沖向那個人,但是他受到布魯圖斯的刺傷後(筆者按:布魯圖斯曾被愷撒目為德行純正可以領導國家的人才,也有說他是愷撒的私生子),他終於失望了,他用他的紫袍蓋他的臉,倒在龐培雕像的腳旁,安心準備死亡了。他倒下來之後,他們還繼續刺殺,直到他受了23處重傷才止。他們中間有好幾個人在刺劍的時候彼此受了傷。」(《羅馬史》下卷,199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愷撒死了。不久,來了三個奴隸,他們把愷撒的屍體抬回家裡,而他的手臂從抬床上無力地垂了下來……

  故事沒有結束

  兩千多年過去了。如今,羅馬帝國已灰飛煙滅,昔日鏖戰沙場、活躍政壇的英雄們也早已長眠地下,任後人評說。對於愷撒的評價,歷來存有歧異,貶之者斥之為「暴君」,褒之者稱頌他是一個「完美的人」,有人甚至說:「凡到過羅馬的人,每走一步,就會感觸到愷撒的天才。」一褒一貶,判若天壤。在這篇短文中,筆者無意申論這個千古以來一直爭論不休的論題,只是就愷撒的3月15日事件及其相關問題略說幾句。

  其一,釀成3月15日事件的原因,這裡要約略說愷撒所推行的改革。作為改革家的愷撒,他所做出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改組元老院、擴大羅馬公民權、加強行省管理、改革曆法等,都是順應歷史,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的。在這些措施中,還有一條他所實施的「寬容政策」,這當然是對上層人物的,但情況比較複雜。從愷撒的本意來說,他的「寬容政策」是為了改變蘇拉掌權時期對反對派宣布為公敵和剝奪公民權的做法,面對過去的政敵實行寬大仁慈與安撫的政策,力圖吸引那些最著名的羅馬顯貴捐棄前嫌,與其合作,為此,他赦免了大多數的龐培的支持者,並授予其中一些人以高官。這多少反映了作為政治家的愷撒所具有的寬廣胸懷與政治眼光。此舉究竟是他政治策略上的成功之舉呢,還是政治鬥爭中的一種失策,對此,後人評價不一。但有一點至少可以說,正是由於愷撒的「寬容政策」,未將剩勇追窮寇,才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導致了這場悲劇事件的發生。

  第二,愷撒之死,並不能改變古羅馬歷史的發展進程。反對派妄想通過刺殺愷撒,維持共和舊制,最終註定都是要失敗的。抽刀斷水水更流,在當時,帝制不可逆轉,愷撒作為一個在羅馬從共和向帝制過渡時代的弄潮兒,在古羅馬歷史轉折關頭所起的推動作用是不可泯滅的。可以肯定的是,3月15日事件不能使歷史倒轉,愷撒死後,羅馬帝國不是以其勃勃生機在世界歷史舞台上生存了將近五百年之久嗎?這真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其三,愷撒與奧古斯都。與愷撒相比,奧古斯都給人們的印象總是一個小心謹慎的守成者,鮮有雄才大略,學界常有文評及奧古斯都的統治策略多為平衡術,一派小家子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可以這樣認為,奧古斯都之所以能成為羅馬帝國的真正創立者,是愷撒為其打下的基礎。愷撒遇刺時,他的甥孫屋大維(即後來的奧古斯都)還不足20歲。後來,在接踵而來的羅馬內戰的腥風血雨中,他正是藉助了愷撒的威望,挫平安東尼,建立了帝制,確立了「羅馬的和平」。國際古羅馬史權威烏特琴柯教授說過:「這裡要求的不是令人難以逼視的光芒,而是溫和又有節制;不是天才而是常識;不是鋒芒外露,而是工於心計。在愷撒的背景下,屋大維只是一個蒼白的影子。」這是對愷撒和奧古斯都兩人所作出的很有見地的評論。

  愷撒死了,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註定都是要死亡的,在這裡談不上對他的生命消亡的同情,但是,由於愷撒在古羅馬所處的特定歷史時期中所具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悲劇就不只具有個人的意義,還具有社會和歷史的意義。愷撒的3月15日,正是驗證了這樣一條西方諺語:死者已逝,但真理和事實卻永駐人間。

  本文原載《歷史教學問題》2000年第4期,原題為:《春天的哀怨:愷撒的三月十五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