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晚清西方細菌學說的傳入

2024-08-15 18:25:36 作者: 余新忠

  19世紀末細菌的發現和細菌理論的形成是20世紀現代醫學科學取得突破性發展的最關鍵因素之一,改變了西方生物醫學的研究方向。[1]值得指出的是,這雖非中國醫學的成就,但並沒有隔絕於中國社會和醫學之外。就在該學說出現不久的1900年前後,西方關於病菌致病的學說開始傳入中國,並得到一些人的認可。比如,著名醫生陳虬在弟子問他「近日西醫流行,其論此病,系毒蟲為患……然否」時,亦回答說「理亦不謬」[2]。一本完成於清代末年的防疫著作這樣介紹了細菌學說:

  傳染之原因,皆由細菌,細菌亦生物也,以顯微鏡測之,有球狀者,有棍狀者,有螺旋狀者,有苦邁狀(英文字形)……[3]

  非醫生的孫寶瑄也在日記中寫道:

  我國人謂疫有神,故設法以驅之。西人謂疫有蟲,故設法以防之。神不可見,而蟲可見。微生物乃天地間一大種類,終日與人爭戰,蟲敗則人生,蟲勝則人死。[4]

  同時,西方有關傳染病傳播途徑的學說也同時傳入,光緒年間,在真霍亂流行之時,日本的中野太郎用中文寫成了《避疫法大意稿》的小冊子,其中說道:「痧疫病源為一種幻微生體」,因「個人飲食不良而發生」[5]。已較為理論化地指出了瘟疫的食物傳播途徑。到宣統時,曹廷傑則進一步介紹道: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細菌)大抵皆發生於有機物質腐敗處,遇適當之溫度及卑濕之地,既生以後,則浮游於空氣及水、塵埃中,或土及不潔物中,因人之口、鼻、生殖器而入,即致各種之病。[6]

  除曹所言,蟲媒傳播的認識當時也已十分明確,紹興醫學會節錄的《上海醫學研究所通告》指出:

  蚊蠅最能傳病,故食物必須遮蓋,以免蚊蠅散毒。碗盞用時,須先洗淨。臥宿須垂帳子,勿使蚊蟲吮血,致生傳染之病。[7]

  [1] 參見[英]羅伊·波特等編著:《劍橋醫學史》,306~316頁,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 陳虬:《瘟疫霍亂答問》,見《中國醫學大成》,第4冊,704頁。

  [3] 曹廷傑:《防疫芻言·臨時治防編》,1b~1a頁,民國七年京師警察廳刊本。

  [4] 孫寶瑄:《忘山廬日記》,48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 參見范行准:《中國預防醫學思想史》,84頁。

  [6] 曹廷傑:《防疫芻言·臨時治防編》,1b頁。

  [7] 紹興醫學會同人共撰:《濕溫時疫治療法》,28頁,見《珍本醫書集成·內科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