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課程設置上,以模塊化、訂單化方式設置課程,學制、學分靈活
2024-08-14 21:31:24
作者: 肖建彬
為滿足綜合高中多樣化的人才培養要求,綜合高中的課程體系圍繞著「普職融通」的核心要求來設置,文化知識素養學習與技能能力訓練並行,學生兼顧升學準備與就業準備,因此呈現出模塊化與訂單化的面貌。
在管理學上,模塊化管理是一種處理複雜系統,並把其分解為更好的可管理模塊的方式。每個模塊都可以自成一個體系,獨立運作,但是又可以隨時嵌入一個更大的系統中,或者從大系統中拆卸下來。綜合高中的課程門類眾多,可以把其整體視為一個大體系。整體的課程體系可以分成三個模塊:基礎課程模塊、學術課程模塊、職業課程模塊。每一個課程模塊內部可以根據學科要求、年級要求或專業要求的不同,將內部模塊分成次一級的課程模塊,並依此方式進一步拆分。
基礎課程模塊的設置要求對應綜合高中對「全人」的追求,課程內容主要是關於人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領域的基本知識,以及價值觀、人生觀、待人接物能力等倫理道德知識。基礎課程面向綜合高中的全體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必須修讀,並達到一定的學分,為其擁有一個相對寬闊的知識視野和文化素養打下基礎。基礎課程模塊基本放在綜合高中學生分流之前的學習階段,其中的個別課程可以貫通到分流後的學習中。
學術課程模塊、職業課程模塊放置在綜合高中學生分流後的學習階段,主要目的是通過相應的課程學習,實現學生升學或者就業的人生目標。學術課程模塊針對的是以升學為目標的學生群體。專業課程的設置應該參考普通高中的課程門類,並且參考高等教育階段普通高校和職業類院校的專業學科設置,結合自身學校學科優勢和所在地區的特點,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相結合的課程設置。
職業課程模塊針對的是以就業為目標的學生群體,此模塊的具體課程要有一定的門類,以讓學生在進行職業培養時有較多的選擇。同時,受制於綜合高中的規模和師資結構,綜合高中的職業課程的種類一般不會過多,而是結合當地的社會需求和學校自身的歷史和發展現狀,實現職業課程設置的精品化、特色化。
綜合高中模塊化的課程設置可以充分滿足學生普職融通的學習需求。所有學生在基礎課程階段一起學習。在分流後,選擇繼續升學的學生以學術課程為主,但要同時修讀一定比例的職業課程;反之類推,選擇畢業後就業的學生以職業課程為主,但要同時修讀一定比例的學術課程。同時,對學術課程和職業課程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得到同步發展,得以更充分地認識與發展自我;另一方面,普職融通的課程設計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前置知識和技能,當學生進行普職轉換時,他就會感到相對輕鬆些。
訂單性指根據個人實際需求制定針對性、特色性的服務。課程設置的訂單性指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體潛能的發展特點,制定出適合每個學生的個性化課程組合,滿足學生的課程選擇需求。綜合高中課程的訂單性直接服務於其人才培養多樣化的目標,而模塊化的課程設置門類,也使課程的組合拆分變得更為直接和便利,為學生課程選擇的訂單化打下基礎。綜合高中課程訂單化的充分實現還有一個前提條件,即滿足多樣性人才培養需要的課程種類、必修課與選修課配套的課程體系。在以往的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中,選修課往往面臨著種類少、師資匱乏、授課時間經常被必修課擠壓等的情況,甚至長期處於一種邊緣化的處境,它似乎成為學生在高中生涯中對主科學習的一種調劑和點綴。綜合高中課程訂單化的提出,顛覆了以往必修課為主,選修課為輔的課程結構模式,把選修課提升到與必修課並駕齊驅的地位上來。同時綜合高中課程設置訂單化的實現,意味著要配備能保質保量完成選修課任務的師資隊伍。
綜合高中課程設置上的模塊化、訂單化,改變了雙軌制高中相對僵化、固定的人才培養周期與模式,使學生可以用一種相對靈活的方式完成學業。具體說來,綜合高中的學生只要修讀完規定數量的學分就可以畢業。學生在學習期間,如果中途學業中斷,那麼之後只要補充修讀剩下的學分即可畢業,學制由此不一定是三年,可以參照大學的做法,以五年或者七年為限。同時,對學分制加以課程的模塊化設置,也為學生在綜合高中校際選讀一定比例的學分提供了便利。當今,雖然在綜合高中間的跨校選修學分還難以實現,但綜合高中課程設置的特點與學制、學分制度的靈活性為這種可能性埋下了伏筆、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1] 張永清,吳濤:《綜合高中教育理論與實踐》,13頁,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2] [美]科南特:《科南特教育論著選》,171頁,陳友松,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2159頁,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4] 周明星,周晨:《我國綜合高中辦學模式的反思與構建》,載《職教論壇》,2004(13)。
[5] 鍾啟泉,金正陽:《解讀中國教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 寧永紅:《關於綜合高中辦學模式及運行機制的研究》,載《職教論壇》,2005(10)。
[7] 孔凡琴:《多維視閾下英國高中辦學模式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東北師範大學,2011。
[8] 馬慶發:《瑞士綜合中學研究》,載《外國教育資料》,1999(2)。
[9] 寧永紅,馬愛林:《美國綜合高中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載《河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2)。
[10] 周蕖:《多種結構的瑞典綜合高中》,載《比較教育研究》,1982(6)。
[11] 孫祖復:《聯邦德國綜合高中的一個實驗模式》,載《全球教育展望》,1986(6)。
[12] 范偉,陳素菊:《日本綜合高中的發展經驗及其對我國中職學校改革的啟示》,載《職教論壇》,2010(19)。
[13] 劉麗群:《我國綜合高中發展的現實問題與路徑選擇》,載《教育研究》,2013(6)。
[14] 張家勇:《〈2004年世界銀行中等教育報告〉解讀》,載《教育發展研究》,2005(2)。
[1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68頁,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16] 閆建璋:《我國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的合理性研究——基於制度倫理的視角》,163頁,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