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幼兒情緒、情感的發展
2024-08-14 21:16:43
作者: 孫杰 張永紅
一、幼兒情緒的發展特點
(一)情緒的社會化
幼兒最初的情緒是與生理需要相聯繫的。隨著嬰幼兒年齡的增長,情緒逐漸與社會性需要相聯繫,這個聯繫的過程就是情緒的社會化過程,也就是情感的發展過程。幼兒情緒社會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情緒中社會性交往的成分不斷增加
幼兒的情緒活動中,涉及社會性交往的內容,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有研究發現,學前兒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幼兒自己玩得高興時的微笑;第二類,幼兒對教師的微笑;第三類,幼兒對小朋友的微笑。這三類中,第一類不是社會性情感的表現,後兩類則是社會性的。該研究所得1.5歲和3歲兒童三類微笑的次數比較見表8-2。
表8-2 1.5歲和3歲幼兒三類微笑的比較
從表中可以看到,從1.5歲到3歲,幼兒非社會性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會性微笑的比例則不斷增長。從幼兒的微笑看,1.5歲左右的幼兒對自己的微笑所占比例比較大,對小朋友微笑的比例很小,而3歲幼兒對自己微笑比例很小,對教師、同伴的微笑比例很大,這表明3歲幼兒非社會性的微笑逐漸減少,社會性交往的微笑則大為增加。
2.引起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不斷增加
所謂情緒動因是指引起幼兒情緒反應的原因。嬰兒的情緒反應,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相聯繫的。在3歲前兒童情緒反應動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滿足是其主要動因,如溫暖的環境、吃飽、睡足、身體舒適等,這些都是引起愉快情緒的動因。
1~3歲兒童,除了與滿足生理需要有關的情緒反應外,還出現了與社會性需要有關的情緒反應。例如,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有獨立行走的需要,如果父母讓其在一定範圍內自由行走,兒童會感到愉快;但如果父母硬要抱著走,不能滿足幼兒的願望,幼兒則會哭鬧。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3~4歲幼兒仍然喜歡身體接觸,如剛入園的幼兒很願意老師牽他的手,甚至喜歡摟抱老師,讓老師親一親、摸一摸。這些表明3~4歲幼兒的情緒動因處於從主要滿足生理需要向主要滿足社會性需要轉化的過渡階段。5~6歲幼兒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更加明顯。例如,小朋友不和他玩,成人對他不理睬、不注意等都會讓他覺得傷心,感到不愉快,表現出不良的情緒狀態。
有研究表明,兒童產生憤怒的原因有:生理習慣問題,如不願吃東西、睡眠、洗臉和上廁所等;與權威矛盾的問題,如被懲罰,受到不公正待遇,不許參加某種活動等;與人的關係問題,如不被注意,不被認可,不願和人分享等。研究結果發現,2歲以下兒童生理習慣問題最多,3~4歲幼兒與權威矛盾的問題占45%,4歲以上幼兒則與人的關係問題最多。
由此可見,幼兒的情緒情感與社會性交往、社會性需要的滿足密切聯繫,幼兒的情緒、情感正日益擺脫同生理需要的聯繫而逐漸社會化,其社會性交往、人際關係對幼兒情緒影響很大,是左右其情緒情感產生的最主要動因。
3.情緒表達的社會化
表情是情緒的外部表現。表情的表達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言語表情。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周圍人們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會化。
幼兒表情社會化的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解(辨別)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運用社會化表情手段的能力。1歲的嬰兒已經能夠籠統地辨別成人的表情。比如,先對他做笑臉,他就會笑;如果立即對他拉長臉,做出嚴厲的表情,他就會哭起來。幼兒從兩歲開始,已經能夠用表情手段去影響別人,並學會在不同場合用不同方式表達同一種表情。
(二)情緒的豐富和深刻化
情緒的豐富化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情緒過程越來越分化。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幼兒有了許多新的需要,繼而也就出現了多種新的情緒體驗。如幼兒中期逐漸出現的友誼感,幼兒晚期進一步表現出的集體榮譽感等。二是情緒指向事物不斷增加。原來並不能引起幼兒情緒體驗的事物,隨著年齡增長,能不斷引起幼兒的各種情緒體驗。如周圍成人對幼兒的態度,周圍的動物、植物甚至自然現象等,都可以引起幼兒自豪、同情、驚奇等情緒體驗。
所謂情緒的深刻化,是指它所指向的事物性質的變化,從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內在的特點。如幼小幼兒對父母產生依戀,主要是基於父母滿足他的基本生理需要,而年長幼兒對父母的依戀,則已包含有對父母勞動的尊重和愛戴等內容;又如,幼兒對行動有不同的體驗,對自己的行動成就可能表現出驕傲,而對別人行動的成就可能表現出羨慕。
(三)情緒的自我調節化
1.情緒的衝動性逐漸減少
幼兒常常處於激動的情緒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往往由於某種刺激的出現而非常興奮,情緒衝動強烈。當幼兒處於高度激動的情緒狀態時,他們完全不能控制自己,大哭大鬧或大喊大叫,短時間內不能平靜下來。在這種情況下,成人要求他們「不要哭」「不要鬧」也無濟於事。他們甚至聽不見成人說話。
幼兒的情緒衝動性還常常表現在他們用過激的行動表現自己的情緒。隨著幼兒腦的發育以及言語的發展,幼兒情緒的衝動性逐漸減少。幼兒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起初是被動的,即在成人的要求下,因服從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緒。
到了幼兒晚期,個體對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才逐漸發展。例如,打針時感到痛,但是認識到要學習解放軍叔叔的勇敢精神,能夠含著淚露出笑容。又如,認識到母親因為工作需要外出,能夠控制自己不願與母親分離的情緒。這個年齡的孩子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表現,做到不愉快時不哭,或者在傷心時不哭出聲音來。
2.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
嬰幼兒的情緒不穩定、易變化。我們知道,情緒是有兩極對立性的,如喜與怒、哀與樂等。幼兒的兩種對立情緒,常常在很短時間內互相轉換。比如,當孩子由於得不到心愛的玩具而哭泣時,如果成人給他一塊糖,他就立刻會笑起來。這種破涕為笑的情況,在幼兒的兒童身上是常見的。嬰幼兒的情緒不穩定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
(1)情境性。嬰幼兒的情緒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種情緒往往因為某種情境的出現而產生,又隨著情境的變化而消失。例如,對看得見而又拿不到手的玩具,嬰兒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但是,當玩具從眼前消失時,不愉快的情緒也跟著很快消失。
(2)易感性。所謂易感性是指幼兒情緒非常容易受周圍人的情緒影響。新入園的一個孩子哭泣著要找媽媽,會引得班裡其他孩子們都哭起來。聽故事時,一個孩子笑,其他孩子也跟著哈哈大笑起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到幼兒晚期情緒比較穩定,情境性和易感性逐漸減少,這個時期幼兒的情緒較少受一般人感染,但仍然容易受親近的人,如家長和教師的感染。因此,父母和教師在幼兒面前必須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
3.情緒控制與掩飾的成分增加
嬰兒期和幼兒初期的兒童,不能意識到自己情緒的外部表現。他們的情緒完全表露於外,絲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飾。隨著幼兒言語和心理活動有意性的發展,幼兒逐漸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及其外部表現。
幼兒情緒外顯的特點有利於成人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但是,控制調節自己的情緒表現以至情緒本身,是社會交往的需要,主要依賴於正確的培養。同時,由於幼兒晚期情緒已經開始出現內隱性,這就要求成人細心觀察和了解幼兒內心的情緒體驗。
4.情緒的衝動性、易變性降低
幼兒早期由於大腦皮層對皮層下中樞的控制能力發展不足,因此情緒衝動易變。到了幼兒晚期,幼兒對情緒的控制能力逐漸發展。起初這種情緒仍需在成人的要求和語言指示下才能得到控制。後經教育和要求,幼兒逐步具有了對情緒的自控能力,其衝動性、易變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