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兒童心理發展及相關概念
2024-08-14 21:11:16
作者: 孫杰 張永紅
(一)兒童心理發展的概念
兒童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受精卵開始到進入成熟之前的整個兒童期的心理發生、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揭示了兒童隨年齡增長而發生的心理的普遍性和個別性的變化。
人們在認識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過程中,首先通過發現和收集兒童各種心理活動變化的重要事實,描述這些變化,在其中發現典型的、具有重要意義的變化,作為兒童心理發展的指標,從而建立起有關的兒童心理發展常模,即兒童心理變化的普遍模式或共同的發展規律等,然後解釋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變化,進而揭示兒童心理發展結果的共性與個別差異性原因。
(二)兒童心理年齡階段的劃分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在不同時期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發展特點。從畢生發展的觀點看,個體的生命發生於妊娠期,即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開始。兒童出生以後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都是以出生前胚胎和胎兒發育情況為基礎的,因而現代發展心理學把產前期作為研究個體發展的起點。為此,對兒童心理年齡階段的劃分如下。
階段一:胎兒期
胎兒期指從母親受孕到個體出生前的一段胚胎和胎兒發育時期,這個時期約九個月。個體從一個單細胞(受精卵)的有機體發育成五官俱全、脫離母體後能適應人類外部世界的新生兒,他繼承了人類種系發展的成果,具備了發展成為人類社會合格成員的潛能。
胎兒的心理特徵主要表現有:胎兒的感覺器官已經有了豐富發展,對母體外的聲音刺激有初步的記憶和反應,開始建立自己的「身體圖像」,同時還出現了有夢睡眠。
階段二:新生兒期
新生兒期是指個體自胎兒娩出,臍帶結紮時開始至出生後第28天。這一時期新生兒在生長發育和疾病控制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特殊性,胎兒脫離母體轉而獨立生存,所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新生兒的適應能力尚不完善,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因此,在過去,新生兒一般被描述成脆弱、無助的小生物,還沒有為子宮以外的生活做好準備。如今,人們對新生兒的認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生兒的心理特徵突出表現為:新生兒具有一整套有用的先天反射系統,並能在先天反射的基礎上建立初步的條件反射;新生兒開始具有初步的感覺分辨能力,他們的視覺和聽覺足以觀察到發生在周圍的事情,並且還能對這些感覺信息做出適應性的反應;他們不僅能夠學習,甚至能夠記住一些特別生動的經歷;此外,新生兒氣質的個別差異性表現也比較突出,在出生後的最初幾天,一些新生兒很容易就煩躁不安,難以撫慰,而另外一些則很少發脾氣。
階段三:乳兒期
乳兒期是指嬰兒1個月至1周歲的成長期,乳兒期是個體身心發展的第一個加速時期。在這個時期,乳兒不僅身體迅速長大,體重迅速增加,而且腦和神經系統也迅速發展起來。藉助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的發育成長,乳兒感受外界環境刺激和做出反應的能力增強,因此心理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乳兒從只會通過吮吸吃奶獲取生存的能量,到逐步學會了人類獨特的飲食方式;從躺臥狀態、不能自由行動發展到能夠隨意運用自己的雙手去接觸、擺弄物體和用兩腳站立,並學習獨立行走;從完全不懂語言、不會說話過渡到能運用語言進行最簡單的交際,等等。這一切都標誌著乳兒已從一個自然的、生物的個體向社會的實體邁出了第一步。他們在遺傳的生物性的基礎上形成著社會化的人性——社會性,逐漸適應著人類的社會生活。
乳兒的心理特徵主要表現為:乳兒感覺辨別能力增強,知覺、記憶等認識過程開始發展,如2個月的乳兒視覺開始能夠掃描整個刺激物,能從物體的運動中知覺到該物體,5個月時就能知覺到靜止的物體,6個月就能從有限的信息中知覺到形狀,空間關係知覺的各個方面變得更加精確。乳兒心理發展出現了社會性的依戀感和言語的發生,開始進入最初的社會化過程。如3~6個月的嬰兒只對他們熟悉的人開懷大笑,日常養護者對他們的安慰也更有效(Waston et al.,1979)。
階段四:幼兒前期
幼兒前期是指1~3歲的成長期。兒童在幼兒前期的發展主要有兩方面的變化:一是學會了隨意地獨立行走和準確地用手玩弄或操縱物體,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最簡單的遊戲、學習和自我服務等活動;二是迅速發展了語言,能夠自由地運用語言與他人交往,並能通過語言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活動進行最初步的調節。這就使得處於幼兒前期的兒童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並在心理上產生了新的質變。
幼兒前期幼兒的心理特徵主要表現為:直覺動作思維開始發展,回憶能力日趨成熟,言語能力迅速發展,情緒表現豐富,情感的社會性增強。例如,2歲左右的幼兒會積極作用於客體,並試圖創造出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再現有趣的結果。當他們會把橡膠鴨子捏得嘎嘎叫後,還會試著用扔、踩、壓等不同方法擺弄橡膠鴨子,以探索他們的這些行為對這個鴨子產生的結果。有時為了強化對事物屬性或事件過程的感知和記憶,他們還會藉助重複行為來加強對事物屬性的了解。此外,幼兒前期的幼兒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探索自身力量的獨立活動增多,同時也能遵從成人的讚許表現出初步的自控行為。
前四個階段,即胎兒期、新生兒期、乳兒期和幼兒前期統稱為嬰兒期。
階段五:幼兒期
幼兒期是指3~6歲的成長期。這一時期個體的心理過程趨於完善,個性逐漸形成。此階段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對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起著奠基作用。
幼兒的心理特徵主要表現為:幼兒心理活動的概括性和隨意性比幼兒前期有了明顯的發展,但總體上具體性和不隨意性在幼兒心理活動中仍占優勢,幼兒各種心理特徵逐漸趨於穩定與一致,個性初步形成。
階段六:童年期
童年期是指6~11、12歲的成長期。兒童進入學校後,開始系統地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兒童社會性地位的變化、承受環境壓力的變化、生活環境的變化,促使兒童的心理產生質的飛躍,逐步建立起道德行為規範、養成道德行為習慣。
童年期兒童的心理特徵主要表現為:兒童認知活動的自覺性明顯增強,思維逐步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情感的穩定性和深刻性得到發展,在言語發展、個性化和社會化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階段七:少年期
少年期是指11、12~17、18歲的成長期。少年期是「生理髮育加速期」,身高和體重迅速增長,性器官和性機能日趨成熟,生理的加速發展使他們具有敏感的「身體自我」。
少年期兒童的心理特徵主要表現為:在生活上他們常常感到無所適從,很容易陷入一種莫名的煩惱或憂傷中,心理發展呈現出明顯的矛盾性,出現了「自我認同」的危機。
(三)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
兒童在心理發展上表現出典型的年齡特徵,但分析其心理發展過程卻是複雜多樣的,探索其心理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有助於教師了解兒童的心理,採用科學的教育方法來組織兒童的教育活動,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如下。
1.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兒童心理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的矛盾運動過程,是一個不斷從量變到質變、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即前後發展緊密相連,先前的較低級的發展是後來較高級的發展的前提,整個發展過程是連續進行的。同時兒童心理發展的量的積累會引起心理在質上的變化,呈現出階段性發展。比如,幼兒每天在幼兒園和回家路上可以觀察到很多對他而言新鮮的事物,聽到周圍的成人用新詞語、句子來稱呼這些新事物,在品嘗不同的食物的同時知道食物名稱,參與不同的活動時聽到老師使用一些新動作指令。生活與學習經驗的積累,使幼兒由開始時只是能理解他人對詞與句的表達,到了一定時期,幼兒就會將新的詞語和句子用於與他人交往的表達與交流中,這是兒童語言發展由量的積累產生了質的變化。
2.發展的定向性和順序性
兒童心理的發展在正常條件下總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順序性的。兒童心理發展的方向性和順序性體現在兒童心理發展是從簡單到複雜,從具體到抽象,從被動到主動,從零亂到系統化,且發展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不斷完善、螺旋式上升的。例如,組織幼兒參加學習活動,如果你想要3歲幼兒專心致志地學習,必須使教材內容對他有較大的吸引力,學習時間還只能很短;4歲以後,幼兒開始懂得應該專心聽講,在教師的要求下可以約束自己的行為;5歲幼兒不僅能夠用一些方法使自己在學習活動中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且會把這些方法說出來,教給其他的幼兒。6歲後,幼兒注意力會在5歲的基礎上向更高級、更完善的水平發展,而不會倒退到3、4歲的低水平。
3.發展的不均衡性
心理的各組成部分處於相互制約的統一發展過程中,但發展並不總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線發展的。心理發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從個體心理發展的全過程來看,各年齡段心理發展不是勻速的,而是快慢不均的。兒童心理發展存在兩個明顯的加速期,第一加速期是出生到幼兒早期,第二加速期是青春期。另一方面,心理各個組成部分發展的起止時間、發展速度、到達成熟的時期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例如,氣質傾向的差異在新生兒期就有所表現,能比較清晰地分辨出活潑型、安靜型、一般型的新生兒,而能力的發展尤其是一些特殊能力的發展,可能要到青春期甚至更晚。比如,3~6歲幼兒思維的發展,直覺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發展較快,大部分6歲幼兒都能用觀察或動手操作、情景想像來解決問題,只有較少的幼兒能用邏輯推理來解決問題。
4.發展的差異性
所有正常的心理發展都遵循大體相同的發展模式,如發展的方向性、發展的階段性、發展全程中都有兩個快速發展期。但對個體而言,年齡相同的兒童,在心理的發展速度、最終到達的水平,以及發展的優勢領域上是有差別的。比如,有的兒童早熟、早慧,有的遲開竅;有的兒童對音樂聽覺有特殊的敏度,有的對藝術形象有深刻的記憶表象;在性格方面,有的兒童好動、言語流暢、善於與人交往,有的兒童喜歡安靜、獨處、沉默寡言、不合群。
(四)兒童心理發展的相關概念
1.畢生發展
畢生發展指所有人類成員從受精卵開始,逐漸發育、成熟、直到死亡的生命全程中,與年齡有關的那些變化過程。在生命的全程中,心理發展包含著各種各樣的變化,不僅包含增長和獲得,也包含衰退與喪失。這種變化會呈現出連續性的軌跡(發展的路徑),同時階段性的連續變化會以功能的質變形式表現出來,成為特殊生命時期的標誌。
這一觀點是樹立正確幼兒教育觀的基礎,幼兒園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為幼兒一生發展奠定基礎。畢生發展觀有利於幫助幼兒教師理解幼兒教育的奠基意義,從而明確開展幼兒教育應該為幼兒未來擁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奠定什麼基礎。
2.關鍵期
關鍵期亦稱「敏感期」,是指有機體在早期生命中某一短暫階段內,對來自環境的特定刺激特別容易接受或掌握某一種技能的最佳時期。發展心理學家借用這個概念,希望探討哪些能力或心理與行為品質的形成在某一年齡段是最關鍵、最重要的,以作為兒童早期智力開發和教育的科學依據。如心理研究發現,2~3歲是兒童語言的關鍵期,1~4歲是視覺發展的關鍵期,4~5歲是兒童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5~6歲是掌握詞彙能力的關鍵期。
幼兒心理發展的關鍵期與多種因素有關。首先,與幼兒的生理發展加速有關。腦神經研究表明,大腦的發展不是等速的,大腦皮層發展的第一個加速時期是5~6歲,幼兒智力發展出現了突發現象。其次,與幼兒心理發展的狀態有關。幼兒心理品質處於初步形成期,具備了發展的條件卻還不夠穩定和完善,可塑性大。最後,與心理發展的整體性有關。心理發展的各方面是相互影響、統一協調發展的,心理某方面的發展會受到其他方面發展速度和水平的影響。例如,幼兒學習外語比年長者容易,因為他們沒有像成人一樣產生「可能丟面子」的心理負擔,而變得羞怯、不敢開口,反而積極參與交流、以多說為樂,外語表達能力得到快速發展。
了解兒童發展的關鍵期,有助於幼兒教師把握促進幼兒不同領域發展的最佳時期,適時為幼兒關鍵期的發展創設有效的影響環境,滿足幼兒學習的需求,促進幼兒更好、更快地發展。
3.年齡特徵
年齡特徵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和教育條件下,在個體發展的各個不同年齡階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徵,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可變性。年齡特徵是從各個階段許許多多具體的和個別的心理發展的事實中概括出來的,因此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體現某一階段的質的特徵,而在這一階段之初,可能保存著大量的前一階段的年齡特徵;在這一階段之末,也可能產生較多的下一階段的年齡特徵,有著銜接性和系統性。如剛入園的小班幼兒逐步對同伴、教師產生認同感和親切感。他們的社會交往範圍有了很大的拓展,從家庭成員到老師、幼兒園小朋友。他們喜歡以小動作引起老師的注意,表達對教師的親近與交往的意願。他們認同、接納同伴,但是並不善於與同伴合作遊戲,通常都是各玩各的。幼兒教師掌握幼兒的這些年齡特徵,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兒的某些行為和需求,及時回應滿足幼兒的合理需求,並通過組織相應的教育活動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對兒童年齡特徵的理解,有助於幼兒教師根據不同年齡幼兒心理活動規律預見幼兒可能產生的行為與需要,提前做好應對的準備,提高幼兒教師保教工作的效率。
4.社會化
社會化是指個體學習其生存的社會的文化、知識、語言、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並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而適應該社會生活的過程。亦即社會將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能夠適應一定社會文化、參與社會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為、有著健康人格的社會人的過程。例如,兒童性別認同的發展,3歲左右的幼兒只能正確辨別性別角色,但是不能認識性別是一種不能改變的事實,他們覺得只要換換衣服和髮型就可以成為另一種性別的人,可以成為爸爸或者媽媽(Fagot,1985b;Szkybalo & Ruble,1999),到上小學後,大部分孩子都已形成穩定的、以未來為指向的性別認同。社會化是貫穿人的一生的過程,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發展階段,人的社會化有著不同的任務和內容。
了解社會化,有助於幼兒教師樹立完整的幼兒教育觀,糾正偏重幼兒智力、特長發展教育的錯誤觀念,促使幼兒教師重視幼兒正確社會行為和良好社會生活習慣的早期培養和養成,確保幼兒教育能有效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