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的概述

2024-08-14 21:11:13 作者: 孫杰 張永紅

  (一)心理現象

  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心理現象,人在複雜的自然界和社會中生活,使人產生了各種各樣複雜的心理現象。例如,人認識了蘋果的色、香、味,會產生關於蘋果的記憶並由此引起方形蘋果、蘋果沙發、蘋果小屋等各種想像,繼而激發人相關的創造與發明,在整個過程中,也許還會時而讓人歡喜讓人憂,這些都屬於人的複雜心理現象。

  人的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雖然多種多樣,但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各種心理現象之間存在一定聯繫,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通常把心理現象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大部分。

  1.心理過程

  心理過程是指人對現實的反映過程,是一個人心理現象的動態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

  (1)認識過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屬性及其規律的認識,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等。

  本書首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例如,夏日夜晚,一個人坐在院子裡,看著夜空中皎潔的月光,回憶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想像著嫦娥獨自在月亮上廣寒宮中的生活,思考著如何才能登上月球去探個究竟。感覺和知覺是人類認識的起點和基礎,幼兒最初是通過看、聽、嘗、聞、摸等途徑獲得對周圍世界的初步認識。

  (2)情感過程是指人們總是依據自己的某種需要去認識和反映客觀事物,並且隨著需要的滿足與否,產生一種態度上的體驗。這種體驗,或是愉快的、肯定的、積極的,或是不愉快的、否定的、消極的,不同的體驗構成了人的喜怒哀樂等豐富的情感。

  人在認識客觀世界時,並非無動於衷、冷漠無情,而總是要對之產生某種主觀體驗,比如久旱逢甘露的喜悅,錯失良機的懊惱,對不道德行為的憎惡,欣賞秀麗風景時的愉悅心情等。在幼兒階段,幼兒認識周圍的事物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們情緒的影響。例如,幼兒常因為受到教師的表揚而滿心歡喜,並可能因此喜歡這位教師,很願意接受這位教師對他的教導。有時也會因為玩具被小朋友搶走而哭泣,甚至會因為這件不愉快的事情不願意上幼兒園。因此幼兒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關注幼兒的情緒變化,設法調動幼兒的積極情緒,為幼兒健康成長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3)意志過程是指人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能自覺地確定工作或學習目標,並根據目標調節自身的行動,克服困難去實現自己預定的目標。人的生存與其他萬物一樣必須順應自然規律,但是人並不滿足於原始狀態的生存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基礎上,人根據對生活的追求和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來改造世界滿足需求的行動,就是意志活動。

  在人們的願望達成的過程中,必須經歷制訂計劃、選擇方法、克服困難,最終實現既定的目標。因此,人們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生活上,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用堅強的意志來克服所遇到的重重困難,以實現自我人生目標的追求。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對周圍世界的了解增多,幼兒也不再滿足於基本的需要,而產生了許多新的需要。例如,要爺爺每天都給他買好玩的玩具,要媽媽給他買電視GG里好吃的糖果,不滿足就發脾氣,幼兒教師和家長要幫助幼兒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當幼兒逐步控制或延遲滿足吃零食、購買玩具的需求時,說明幼兒已具有一定的意志力。

  (4)認識、情感與意志這三者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一方面,認識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礎,只有正確與深刻的認識,才能產生強烈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所謂「知之深,則愛之切」;另一方面,情感和意志又會影響認識活動的進行與發展,情感和意志既在人的認識中起過濾和動力作用,又是衡量人的認識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同樣,情感也會對意志行為產生推動作用,而意志行為又有利於情感的豐富和升華。

  2.個性心理

  個性心理是一個人比較穩定的、具有一定傾向性和各種心理特點或品質的獨特組合。個性具有獨特性、整體性和穩定性的特點。個性心理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

  (1)個性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自我意識等。個性傾向性決定人對現實的態度,決定著人對認識和活動對象的趨向和選擇,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它制約著所有的心理活動,表現出個性積極性和個性的社會實質。

  (2)個性心理特徵包括能力、氣質、性格。性格是個性心理特徵的核心,它反映一個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如有的人樸實肯干,有的人懶散拖拉;有的人大公無私,有的人斤斤計較。幼兒期的孩子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個性心理特徵差異,如有的幼兒性子慢,喜歡獨處,喜歡玩很安靜、有秩序的遊戲;而有的幼兒性子急,上課總坐不穩,喜歡玩熱鬧、活動量大的遊戲。

  雖然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是心理現象的兩個組成部分,但它們是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個性心理通過心理過程形成,它是在個體不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區別於他人的特徵。例如,經歷了生活的磨難的人深刻認識克服困難的重要意義後,在性格上會變得更加堅強與勤奮。另一方面,已經形成的個性心理又不斷影響著心理過程,使心理過程帶有個人的色彩。教師在引導幼兒觀察時,細心的幼兒與粗心的幼兒同樣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觀察,但是分析兩名幼兒的觀察過程和觀察結果時會發現,細心的幼兒觀察時會很耐心、細緻,能觀察到事物的細節部分;粗心的幼兒雖然也能按教師的要求觀察,但僅限於對教師要求中指出的觀察點或者自身的興趣點進行快速瀏覽。

  人們複雜的心理是怎樣發生和發展的?心理與現實的世界有什麼聯繫?接下來,我們將探索心理的實質。

  (二)心理的實質

  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是反射式的活動。近代生理學家謝切諾夫和巴甫洛夫從科學上發展了反射的概念,把反射的原則推廣到腦的全部活動,即人的全部心理活動上,並使它成為說明心理現象的基本原則。謝切諾夫在他的名著《腦的反射》中指出:「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生活的一切活動,就其發生的方式而言,都是反射。」巴甫洛夫也對動物和人的反射活動進行了長期的科學實驗研究,建立了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為科學地闡明心理現象奠定了基礎。從心理本質而言,心理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

  1.心理是腦的機能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進程中,人腦不斷地發展進化,結構越來越複雜,機能越來越完善,其中大腦是最重要的心理器官。大腦的主要機能是接受、分析、綜合、儲存和發布各種信息。機體的所有感覺器官把得到的刺激信息通過神經傳入大腦,經過大腦的加工、整理,做出決策,然後發布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統的活動。各器官和系統的活動狀況又通過信息環路反饋給大腦,以便對活動做出調整。

  人腦的發育成熟制約著人的心理的產生、發展,人腦的發育成熟和神經系統機能的不斷完善,為心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如果人腦在發育成熟過程中受到損傷或由於病毒引起病變,會引起人的部分心理機能的喪失。如19世紀的法國醫生布羅卡在臨床治療中發現,一些病人大腦左半球額下回的一個區域受損傷後,不能說出複雜的語言,也不能自由地表達思想。後來人們把這個區域叫做布羅卡區,也稱運動語言中樞。

  幼兒的腦正處於快速發育的階段,需要豐富的環境刺激和充足的營養支持。成人一方面要為幼兒的腦發育提供充足的營養,做好幼兒的保育工作,避免其大腦在發育過程中受到病毒侵害或外力的傷害;另一方面,要為幼兒創設安全、富有童趣的成長環境,促進幼兒大腦的健康發育。

  2.人的心理活動內容來源於客觀現實

  客觀現實是獨立於個體之外的事物,它包括自然界、社會生活和人類的各種活動,這些都是不依賴於人的心理而存在的客觀事物。人在與客觀事物的接觸中,通過感知覺獲得信息,使人的心理有了最基本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通過想像、思維的加工,人的心理內容變得日益複雜多樣。因此,沒有客觀現實,人腦也不可能產生心理。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對涉世未深的幼兒來說是陌生、充滿新鮮感的,因此也引起了幼兒濃厚的探究興趣,看見什麼新鮮事物都要問一問、都想上去摸一摸,希望能獲取關於這個世界的更多信息。幼兒教師和家長要順應幼兒的這種探究需求,引導幼兒學會在周圍熟悉的生活世界裡發現有趣的新事物,通過深入探究來滿足心理發展的需要。此外,還可以藉助帶領幼兒外出旅遊、參觀的機會,利用新環境的豐富刺激滿足幼兒的心理需求,為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創設必需的條件。

  3.心理是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

  人心理反映的對象雖然是客觀的,但人與動物不同,不是消極被動地反映,而是根據人在實踐中的需要有選擇性地反映客觀世界的。例如,研究發現,在嬰兒早期,他們能夠辨識一群猴子中不同猴子的臉,但不能清楚辨別他的媽媽和其他成人的臉。但到了嬰兒後期,在適應人類生活的過程中,嬰兒這種辨識動物臉譜的能力逐步退化,而選擇性發展了專門辨別人臉的能力。

  人的心理的主觀能動性,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個人的需要、情感、態度、經驗等方面,使人在反映客觀世界時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是同一個人對同樣的事物的認識,在不同時間、地點和心境下,也會有很大差異。另一方面還表現在人能根據既定目的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改變自己和改造世界,使之滿足自己的需要。例如,同樣看到路邊的一棵蘋果樹,喜歡吃蘋果的路人想的是怎樣才能摘到樹頂的蘋果;而農業技術員會考慮這是什麼品種的蘋果,如何提高其掛果率、抵禦病蟲害的能力;園林設計師則考慮這種蘋果樹是否也可以用來做路邊的景觀樹的問題;如果是幼兒園的孩子們,他們會趴著看樹幹上排隊爬行的小螞蟻,想法弄清楚小螞蟻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由於心理具有主觀能動性,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選擇使幼兒心理發展具有了差異性,因此,每個幼兒具有與成人不同的心理世界。幼兒教師和家長不僅要了解幼兒的心理規律,還要深入了解不同幼兒的不同想法,為幼兒創造條件滿足不同幼兒心理的選擇性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4.個體的活動是實現主體同對象世界聯繫的中介和橋樑

  人作為一種高等社會性動物,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對人的心理的產生和發展起到制約作用。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遼寧農村的一個豬圈裡發現了夾在豬群里和小豬們一起擠在母豬身上吃豬奶的9歲女孩王顯鳳。因為從小就無人照看,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她長期與豬群為伴。這個女孩被發現後,心理學家對她的心理發展情況進行了測查,發現雖然9歲的王顯鳳各項遺傳指標正常,但是由於她缺少了與人的交往,她的心理發展明顯異常:她不辨男女,不識顏色、不分大小、不懂高低、詞彙極為貧乏,無羞恥感、孤獨冷漠、不與人交往。智商測試為39,成為比較典型的智殘兒童。心理學家對雙生子的比較研究也進一步證明了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雙胞胎的兄弟或姐妹也會由於個人實踐活動的不同,在世界觀、價值觀、創造力等方面都會有很大差異。

  幼兒園教育是促進幼兒心理發展的重要途徑,幼兒園是為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特設環境,在幼兒園中教師根據幼兒年齡特點科學設計適合幼兒參與的活動,通過創設有吸引力的遊戲情境,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幼兒在各種活動中獲得心理的健康發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