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房四寶
2024-08-14 20:47:44
作者: 時芹
中國書法的工具和材料主要有筆、墨、紙、硯,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
被列為文房四寶之首是毛筆,相傳是秦代大將蒙恬所造。近幾十年來,隨著考古新發現,毛筆的產生,遠遠早於秦代。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製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我們就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台關兩處戰國楚墓里分別出土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
根據筆毛的柔軟程度,毛筆可以分為軟毫(如羊毫)、硬毫(如狼毫、紫毫等)、兼毫等三種。羊毫筆頭是用山羊毛製成的,比較柔軟,吸墨量大,適於表現點畫圓渾厚實的特點,比狼毫筆經久耐用。而狼毫筆頭是用黃鼠狼尾巴上的毛製成的。狼毫比羊毫筆力勁挺,宜書宜畫,但不如羊毫筆耐用,價格也比羊毫貴。紫毫筆頭是以兔毛製成,因色澤紫黑光亮而得名,彈性比狼毫更強。兼毫則是用兩種剛柔不同的動物毛製作而成,常見的種類有羊狼兼毫、羊紫兼毫,如五紫五羊,七紫三羊,等等。此種筆的優點兼具了羊狼毫筆的長處,剛柔適中,為書畫家常用。根據筆鋒的長短,毛筆又有長鋒、中鋒、短鋒之別,性能各異。長鋒容易畫出婀娜多姿的線條,短鋒容易使線條凝重厚實,中鋒則兼而有之。
好的毛筆有「四德」,即「尖、齊、圓、健」四個特點。所謂的「尖」是指筆毫聚攏時,末端要尖銳像針尖一樣。筆尖則寫字鋒棱易出,較易傳神。「齊」是指筆尖潤開壓平後,毫尖齊整。運筆時方能「萬毫齊力」。「圓」是指筆毫聚攏時,圓滿如棗核之形。筆鋒圓滿,運筆方能圓轉如意。「健」即筆腰的彈力,將筆毫重壓後提起,如果隨即恢復原狀,筆則有彈力。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彈力較羊毫強,書亦堅挺峻拔。筆的保養也是十分重要的。新筆使用時,首須經過開筆這一過程。開筆時,以溫水浸泡,至筆鋒全開即可。不可使筆根膠質也化開,否則筆毫易於脫落。
我國用墨的歷史很早,石器時代彩陶上的墨色紋樣,以及殷商時甲骨文中,就已使用墨了。當然,那時的墨可能不同於後世的「墨」,是一種天然的碳素顏色。三國時期制墨名家開始出現,如魏韋誕就是以制墨著稱於世,後世也不乏制墨名家,近代以徽墨中的曹素功、胡開文尤為盛名。墨的種類主要分「松煙墨」和「油煙墨」兩種。松煙墨是以松樹燒取的菸灰製成,特點是色烏,光澤度差,膠質輕,只宜寫字。油煙墨則多以動物或植物油等取煙製成,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如桐煙墨,堅實細膩,具有光澤,書畫皆宜。選擇墨錠時,主要要看它的墨色,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劣。墨錠是固體的,需要加水研磨,故需要費很多時間。由於現代生活的節奏加快,我們一般不怎麼使用墨錠,而用簡便裝的墨汁了。如我們常見的「一得閣」墨汁,對於初學書法來說就已經很好了。當然,對於書法藝術的創作,則用研磨的墨汁會更好。
(一)濃墨
濃墨是墨中含水較少,飽和豐厚,寫在宣紙上不易滲化,且黑白分明,極其醒目,古人所謂「墨濃如漆」是也(見圖6-1-3)。
(二)淡墨
淡墨是由於濃墨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水而呈灰色調的一種墨法。給人以清雅淡遠的美感,淡墨在行草書中的合理運用,可以增加作品的節奏感和層次感(見圖6-1-4)。
(三)漲墨
漲墨是指筆中含墨水過多,在宣紙上書寫時出現墨水溢出筆畫邊界之外的現象。漲墨之妙在於,筆畫的基本形態保持不變,溢出的墨色又虛化了筆畫的邊界線,線與面渾然一體,朦朧虛幻,又骨肉分明,別有一番情趣,書法作品中合理利用漲墨,可增強作品的節奏感和畫面層次。但一幅作品中不可出現太多,太多則顯得畫面太「花」(見圖6-1-5)。
(四)枯筆和渴筆
枯筆是指筆在揮運過程中,濃墨的含量逐漸減少而出現的效果,即筆畫出現「飛白」。枯筆與運筆速度有關,如運用適當,筆畫顯得蒼潤老辣,可增強線條的表現力。渴筆則是指筆中淡墨的大部分水分失去以後,「筆干墨渴」的效果,渴筆合理運用,筆畫蒼中見潤,節奏明快(見圖6-1-6)。
圖6-1-3 濃墨
圖6-1-4 淡墨
圖6-1-5 漲墨
圖6-1-6
宣紙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當時這些地區均屬寧國府(府治宣城)管轄,所以這裡生產的紙以府治名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按加工方法分類,宣紙分為一般可分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種。生宣的品類則有夾貢、玉版、淨皮、單宣、棉連等。生宣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生豐富的墨色變化,有水暈墨章、渾厚華滋的藝術效果。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等塗過,使其吸水能力變弱,紙質也較生宣為硬,書寫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適於工筆畫和書法小楷的創作。半熟宣介於二者之間,「玉版宣」即屬此一類。
另外,宣紙按用料配比不同,又可分為棉料、淨皮、特淨三大類。一般來說,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紙,較薄、較輕;淨皮是指檀皮含量達到60%以上的;而特淨皮原材料檀皮的含量達到80%以上。皮料成分越重,紙張更能經受拉力,經受筆力反覆搓揉而紙面不會破,也更能體現豐富的墨跡層次和更好的潤墨效果。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綴法第二十一》說:「紙法,古人寡論之,然亦須令與筆墨有相宜之性,始可為書。若紙剛則用柔筆,紙柔則用剛筆。兩剛如以錐畫石,兩柔如以泥洗泥,既不圓暢,神格亡矣。今人必以羊毫矜能於蠟紙,是必欲制梃以撻秦、楚也,豈見其利乎?」
就今日而言,書法用紙要求有一定的吸水性,作品以採用宣紙為宜,練習也不妨使用價格低一些的毛邊紙。
硯亦稱為研,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魏晉至隋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硯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唐、宋時,硯台的造型在使用中得到了多樣化的發展,硯材的運用也極為廣泛,其中以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洮州的洮河硯、山西絳縣的澄泥硯最為突出,稱「四大名硯」。
端硯其材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墨的特點。
歙硯「歙硯」的開山祖是易硯。據史料記載,易硯始於春秋時代的燕國下都。到唐晚期,易州的奚超父子繼承松煙制墨的技藝,並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創製了「易水硯」。後來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唐李後主的賞識,被授予「墨官」,並賜姓李,後因避亂,移居安徽歙州,成為「徽墨」、「歙硯」的開山祖。然而易水古硯亦久盛不衰,名揚中外。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唐屬歙州)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淨。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洮硯亦稱洮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唐屬洮州)一帶洮河深水處。洮硯因其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墨細快,保溫利筆。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除了這四寶以外,筆筒、筆架、墨床、筆洗、書鎮、水勺、硯滴、硯匣、圖章、捲筒等等,也都是書房中的常用及必備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