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藝術欣賞> 二、歐洲電影

二、歐洲電影

2024-08-14 20:47:28 作者: 時芹

  (一)法國電影

  1.法國電影概述

  法國是世界電影的誕生地,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製作出人類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1902年,電影技術、電影市場的探索者喬治·梅麗愛製作了《月球旅行記》,第一次把特技、科幻應用於電影製作。20世紀20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人提出:「法國電影必須是真正的電影,法國電影必須是法國的電影。」20世紀30年代後,法國湧現了許多詩意現實主義電影人,包括雷內·克萊爾、讓·維果、馬塞爾·卡內爾、讓·雷諾瓦。20世紀50年代末,在塞納河畔掀起了一場「新浪潮」電影運動。1958—1962年間,法國大約200位新人推出自己的電影處女作。新浪潮電影的藝術特徵為:內容上,有強烈的「個人氣質」;美學特徵上,表現出明顯的紀實性風格;在拍片方法上,主張即興創作。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法國當代電影趨於平穩,法國電影基於其深厚的傳統,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本國影片在國內電影市場上占優勢的唯一西歐國家。新的人才不斷出現,給法國影壇帶來了勃勃生機。

  圖5-3-3 《放牛班的春天》海報

  2.電影名作欣賞

  ●《放牛班的春天》(見圖5-3-3)

  英文名:The Choir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中文名:放牛班的春天

  製片:雅克·貝漢

  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編劇:Georges Chaperot

  上映時間:2004年

  欣賞:

  (1)主題思想:表現愛與音樂的力量,童年夢想的價值所在。馬修用真誠的愛與音樂治療孩子們的心靈創傷,喚起他們的純真天性,還原了他們的快樂童年。在合唱團中他為每個孩子都安排了屬於自己的位置,使他們發現了新的自我,從而真正進入了馬修的音樂世界,在音樂的薰陶中潛移默化地完成了「自我實現」。

  (2)「放牛班的春天」的含義

  馬修用真誠的愛改寫了「池塘之底」的孩子們原本灰色的童年記憶,留下了一串歌聲與歡笑。孩子們驚奇地看到了「池塘之底」的陽光,盼來了「放牛班的春天」。

  ●《這個殺手不太冷》

  英文名:Leon

  中文名:這個殺手不太冷

  編劇、導演:呂克·貝松

  上映時間:1994年9月14日

  欣賞:

  (1)對里昂中彈場景的處理:導演採用了慢動作、消音的方法,觀眾看見的是眉心慢慢擴大的血斑,直至倒地,他的腳步從未遲疑過,一直向著光明的出口邁進;他想脫離這黑暗的世界,即使這種想法只是一個蒼白的奢望,他的死,換來瑪蒂達的生,所以他的死也是一種價值的體現。

  (2)對片中里昂的綠色盆景:無根的蘭花,不吵不鬧,永遠燦爛,所以里昂喜歡它,是他最好的朋友。蘭花雖然是無根的,可它充當了里昂的根。在里昂純潔的心底,也有著對燦爛的永恆嚮往。

  (二)英國電影

  1.英國電影概述

  1895年,英國人B.艾克里斯發明了「動力燈」,拍攝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賽馬、牛津和劍橋兩校划艇比賽、基爾運河通航典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聞紀錄片,但當時沒有放映機,沒能及時映出。R.W.保羅1896年3月26日在奧林比亞大廳里為觀眾作了電影的首次商業性映出,上映的節目是他自己拍攝的《多佛海的狂浪》。後來,保羅攝製了許多喜劇短片,其中有《大兵求愛記》,可放映一分鐘。保羅在索思蓋特還建造了製片車間,配備了特技效果的設施。

  對英國早期電影最有影響的是布賴頓的幾位攝影師,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這幾位電影先驅,後來被人稱為「布賴頓學派」。他們最早採用了兩次曝光、移動攝影、疊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早期英國電影除紀錄片和故事片外,還出現了風景片,如G.潘廷格的《羅伯特·斯科特漫遊南極》(1913),頗受歡迎。20世紀30年代,英國電影出現了短期的繁榮景象,每年影片生產量為150~200部,故事片的復興同出身於匈牙利的製片家亞歷山大·柯達大有關係,他於1933年定居英國,創辦倫敦電影製片廠以後,攝製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宮艷史》,1933)為最。他用新的觀點處理歷史題材,提出社會出路問題,迎合觀眾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電影業無法正常生產,大部分電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產從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觀眾反而有增無減,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線上升。「二戰」期間,英國郵政總局的電影機構被新聞部合併,成為皇家電影機構,給了紀錄片工作者施展才幹的良機,他們拍出了一批優秀的紀錄片。從20世紀5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由巴爾康主持的「伊靈喜劇影片」。伊靈是製片廠名,位於倫敦西郊。伊靈喜劇表現實際生活,敢於打破常規,描繪反對官僚主義的人物的各種遭遇,以新眼光觀察生活,溫和地批判貴族階層和人情風俗的繁文縟節。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電影舉步維艱,為了抵制美國影片的大舉入侵,英國電影人以自己的努力,嘗試著不同的電影風格,來打破好萊塢對市場的壟斷。在這個挑戰中,以從英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傳統中汲取素材的遺產電影所取得的成就最為矚目。而這一流派的中堅力量,就是依據文學或戲劇改編而成的電影作品。20世紀80年代之後,英國電影開始走向國際化。當代英國電影的特點為:戲劇化的、國際化的、好萊塢式的,如《四個婚禮與一個葬禮》、《憨豆先生》系列;寫實的、批判的,如《神秘的備忘錄》、《石雨》等;實驗的、先鋒的,如德里克加曼的《花園》、《愛德華二世》,彼得格林納威的《魔法師的寶典》、《枕邊書》;文學的、戲劇的,如《理智與情感》、《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2.電影名作欣賞

  ●《兩桿大煙槍》(見圖5-3-4)

  圖5-3-4 《兩桿大煙槍》海報

  英文名: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中文名:兩桿大煙槍

  導演、編劇:蓋·里奇

  上映:1998年8月28日

  欣賞:

  斧子哈利是個狠角色,他做了兩件事作為本片的兩條線索,一是設了一個牌局陷阱;一是派兩個搶郵局的小賊去偷兩把古董槍。艾迪善於察言觀色,甚至被稱為賭神。他的好朋友肥皂、Tom和貝肯湊夠十萬賭金,讓他去參加哈利的牌局。艾迪一周內要還清50萬債務,逾期每天取一個朋友的一根手指。哈利看中的是艾迪的房產——一幢無貸款的房子,還有他父親的酒吧。朋友們商量如何籌到錢來還債,「老玻璃俱樂部」的創意,為了還清賭債,艾迪和朋友們絞盡腦汁,最終算計到一群毒販身上,並為打劫購買了兩桿老式煙槍。不想這群不安分的毒販,正惦念著他們毒品供應商的錢,並在同一天實施了打劫。在毒販們費盡周折,把毒品供應商的整整齊齊的錢款拿到手後,艾迪他們幸運地坐享其成。可是他們不知道,這看似簡單的搶劫案背後,更有厲害的角色參與其中。他們手裡的兩桿破煙槍也隱藏著不少故事。

  英國導演蓋·里奇的處女作,風格近似《猜火車》,但卻更勝一籌。本片連演員部分,導演都大膽起用非專業演員,其中部分演員更是生平第一次演出,是一部極具實驗性質的影片。

  蓋·里奇的代表作品有《大偵探福爾摩斯》、《搖滾幫》,儘管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但蓋·里奇在全世界影迷心目中絕對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在影片中充斥了無厘頭的英式對白和匪夷所思的巧合,酷炫鏡頭、快速剪接和英式搖滾等手法,對新派導演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兩桿大煙槍》綜合了《落水狗》和《猜火車》的風格,調動大量視覺手段,以提升「酷」指數。下面說一下這部電影所體現出來的特點:

  (1)後現代主義。許多人對於後現代風格的電影認識只有一個很籠統的概念,認為像周星馳、昆汀那樣的電影就是後現代主義電影。但事實上,電影中的後現代風格是有兩個分支的:後現代性和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是指以「無深度,無中心,無根據,自我反思,遊戲式的」為風格的藝術,一般是反映這個時代性變化的某些方面;而後現代性是指懷疑單一體系,大敘事手法的風格,是現代商品社會的表現形態。兩者的區別在於:後現代主義具有知識分子精英的懷疑氣質,往往在作品中包含強有力的諷刺或對當下社會事務的反思;後現代性更多的是一種大眾性的世俗文化,草根精神。當然兩者的概念並不是截然涇渭分明的,因為兩者都不再相信宏大而單一的敘事模式,都推崇解構手法。那麼我們可以做簡單的歸類:周星馳的電影是具有後現代性的電影,《暴雨將至》、《羅拉快跑》、《低俗小說》屬於後現代主義電影,兩者是一種內涵層次上的區別。

  電影中的後現代主義風格在思想內核上和眾多的後現代主義電影是一脈相承的。蓋·里奇在《兩桿大煙槍》和《偷拐搶騙》中對生命的偶然性都作出過個人的闡述:電影中的幾伙人追逐的物品幾經易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情節都深刻揭示了這種後現代主義電影中努力想表達的主題:生命的不確定性。

  (2)解構。解構作為後現代電影中不可缺少的烙印已經被解讀出了相當寬泛的含義。大家比較熟悉的釋義有以解構人物性格為主的電影,如周星馳電影系列。此類電影往往是將主要人物性格解構,僅保留其癲狂氣質或神經質的一面,同類的還有丹尼保爾的《猜火車》(其中很多角色都是偏執狂,在整部電影中絮絮叨叨個沒完)。在此類電影中,解構是作為突出電影荒誕與黑色幽默的一種伎倆。而另一種常用的解構是針對電影情節方面的。電影《兩桿大煙槍》在這兩個方面都有所涉獵,只不過它更用心於對後者的運用。電影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支離破碎的電影情節與多線並行的敘事方式。電影從整體上來看是遵循線性敘事的模式,而將段落中的單個場景劇情解構,同類的有《偷拐搶騙》中那場各路人馬撞車的戲,三路人在影片中第一次相遇,在毫不知情下相互影響。在這裡,導演運用交叉蒙太奇手段,將前因後果倒置,先展現結果再逐個交代起源,增強了黑色幽默的效果。簡單概括一下,電影的解構手法就是從單個段落入手,捨棄人們正常的時空觀,而以因果關係來組合情節,但因手法嫻熟,銜接合理,而絲毫沒有讓觀眾產生突兀的感覺。

  (3)剪輯、故事、音樂的相互融合。後現代主義電影打破了這種思維僵化,顛覆了電影敘事的傳統技法,這點從戈達爾《筋疲力盡》中的反古典敘事開始彰顯。另外,由於後現代主義電影推崇共時性研究,注重對於整體的討論,也使許多後現代主義電影的群戲十分出彩。經典的還有《低俗小說》、《落水狗》、《巴別塔》等,當然也有《記憶碎片》這樣的例外。電影的成功之處在於在影片中交代不少於10個主要人物之間的關係屬性與個性的同時,影片節奏沒有被拖慢,而是在大量快速凌厲的剪輯下,加快了節奏的速度。觀眾們在這裡的評價開始呈現兩極分化,有的人由於沒有理清前面各線索導致跟不上劇情而被迫放棄觀影。

  (4)暴力觀。電影對暴力的刻畫關鍵不在於對暴力進行時態的描繪,而在於對暴力的起因和結果的展現上。因此,對電影的定義要注重其組成元素、受眾面以及在文化領域的邊緣性。而後現代主義更多的是由電影的風格來界定的。

  (三)義大利電影

  1.義大利電影概述

  1905年,義大利出現了早期的電影,F.奧爾博里尼和D.桑多尼在羅馬創辦了電影製品廠希納斯公司,當時,希納斯公司攝影製作了第一部有群眾大場面的故事片《攻陷羅馬》,緊接著又攝製了一批歷史題材的電影。1908年呂基·麥幾拍攝的《龐貝城的末日》,標誌著義大利電影進入了第一個黃金時期。1910年,帕斯特隆納導演了一部場面宏大的影片《特洛伊的陷落》。為了拍攝這部影片,動用了幾百名群眾演員來陪襯當時的演出,還特地製造了城牆和巨大的木馬;1912年,格佐導演的《君王何處去》不惜巨資,攝製了各種豪華場面,如羅馬的大火、基督徒被餵獅子、羅馬皇帝的大宴等。這部電影在當時被看成是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1914年,帕斯特羅那導演的《卡比利亞》是電影史上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影片故事非常複雜,鏡頭剪輯很巧妙。它那種使群眾超越時間和空間,恍如置身片中的電影自由表現手法,對以後的格里菲斯有很大的影響。「二戰」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開始興起,它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上的徹底的美學革命,它對世界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新現實主義在本國的現實主義傳統、蘇聯影片以及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影響下,以紀錄性的原則,樸實無華的結構形式,非職業演員的真實演繹,長鏡頭和地方方言的大量使用,反映了社會的現實生活。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有:(1)魯西諾·維斯康蒂。他於1942年拍攝的《沉淪》被稱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先聲。影片真實地描述了當時的現實社會那種骯髒、混亂的現象,以及義大利人內心的苦悶情感。《沉淪》是維斯康蒂的第一部作品,後來他又導演了《大地在波動》和《小美女》,真實地反映了義大利普通人們的生活。(2)羅貝爾托·羅西里尼。他在1945年拍攝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從某種意義上說改變了義大利電影的創作思想和道路,影片的真實性和現代性突破了以前電影的框架,是新現實主義的一部具有代表性作品。影片劇本是根據一個抵抗運動的領導人的口述寫下來的,羅西里尼在解放之後,馬上著手了這部影片的拍攝,他在沒有拍片許可和資金的情況下,在事情發生的地點,拍下了這部很有歷史性的電影。

  2.電影名作欣賞

  ●《偷自行車的人》(見圖5-3-5)

  圖5-3-5 《偷自行車的人》海報

  藝術地位: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史詩之作

  劇情:安東·里奇失業、得到工作、失車、找車、偷車

  主題:通過最普通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失竊這樣瑣碎的小事,觸及了義大利下層社會的生活問題,深刻反映了戰後義大利的社會現實,表達出編導嚴峻的社會政治批評態度。

  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

  (1)題材以小見大,以普通人的命運來表現整個社會的狀況。

  (2)紀實風格,實景拍攝、自然光照明、平實的拍攝角度、以長鏡頭表現情節,演員全部是與人物身份相符的非職業演員。

  (3)別致的結構,打破傳統的劇作規範,全片由眾多互不關聯的偶然的小事或小插曲連綴而成。

  人道主義溫情:

  一家三口和睦相處,相親相愛;主人公在自己丟失車之後沒有回家,而是獨自外出尋找自行車,怕妻子傷心難過;安東工會的朋友,得知他丟車之後一同賣力去尋找不計回報;安東的兒子布魯諾不遺餘力地幫助父親找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