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藝術欣賞> 二、音樂的起源和發展

二、音樂的起源和發展

2024-08-14 20:44:10 作者: 時芹

  (一)起源

  關於人類社會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穫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時至今日,對音樂的起源存在著諸多觀點,綜合起來分別有「勞動說」、「祭祀說」、「模仿說」、「情感說」、「信號說」和「多元說」。

  勞動說,即認為音樂是人類在日常生活的勞作中,為了達成一致的效率而產生。如我們民間的「號子」。

  古時人們生產力低下,認為大自然非常神秘,由此產生了「巫術」,祭祀說即認為,在進行「巫術」活動時,音樂誕生了。

  模仿說,古時人類在日常勞作中,模仿動物或大自然的聲音,以獲得食物,由此誕生了音樂。

  本章節來源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

  情感說,人們在表達自己情感時產生了音樂。如我們民間的「山歌」。

  信號說,古人與遠方的同伴聯繫時,需要發出保持一定時間的聲音,而若幾個或多個人同時發出聲音,為了辨別彼此,則產生了音高,協和與不協和音程,由此產生了音樂。

  多元說,認為音樂的起源是複雜的、多樣的,不能單一地定論,主張從多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延伸閱讀

  弦樂器和管樂器的傳說

  弦樂器起源的傳說 墨丘利(Mercury)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使神。有一天他在尼羅河畔散步,無意中踩到一個東西,那東西發出了美妙的聲音。他拾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個空龜殼,內側附有一條乾枯的筋。於是墨丘利從中得到啟發,發明了弦樂器。後人考證,弦樂器出現在墨丘利之前,但弦樂的發明有可能正是從此得到了啟發。

  管樂器起源的傳說 在中國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黃帝時期,有一位叫做伶倫的音樂家,傳說中他曾進入西方崑崙山內采竹為笛。當時恰有五隻鳳凰在空中飛鳴,他便合其音而定律。雖然這一傳說並不完全可信,但把它作為管樂器的起源也未嘗不可。

  原始時代的人類,他們的勞動生活,可以說是和音樂為伴並開拓發展,兩者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音樂是直接從人類的勞動生活中產生出來的。

  (二)發展

  1.中國音樂的發展

  在五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文明史展現了極其輝煌燦爛的一頁。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音樂也同樣源遠流長。中國音樂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時期:

  中國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3世紀),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秦漢。這一時期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最有代表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鐘鼓樂隊。在周朝時,政府部門設立了由「大司樂」總管的音樂機構,教學的課程主要有樂德、樂語、樂舞。

  中國音樂的新生期(約4—10世紀),包括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中國音樂在這一時期發生顯著變化,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新樂風。一方面,世界音樂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另一方面,中國音樂也開始走向了世界。兩晉南北朝期間,戰亂頻繁,朝代更迭,隨同社會的動盪變異、民族遷移的交往擴大,外族、外域的音樂文化同中原音樂文化產生了廣泛交流,在音樂史上成為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

  中國音樂的整理期(約10—19世紀),包括遼、宋、金、明、清。這一時期的音樂文化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呈現出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宋代,都市經濟逐漸繁榮,市民階層日益擴大。社會音樂活動的重心由宮廷走向世俗。北宋已出現了市民音樂活動場所「勾欄」、「游棚」。在明清時期,京劇曲藝的發展也呈現了輝煌的歷史階段。

  近代音樂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40年代),始自清代末葉的鴉片戰爭。1840年的鴉片戰爭爆發以來,中國本土固有的音樂——「傳統音樂」已無法適應社會變革的需要,更不能滿足民族振興的要求。經過一系列痛苦的思考、激烈的批判和冷靜的分析,一種在「五四」文化運動影響下所形成的「新」的音樂文化思潮,使人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西方。歷經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近百年來,引進了以多聲音樂和簡譜、五線譜記譜法為代表的作曲與理論的技術體系;引進了以交響樂為代表的器樂表演形式與器樂演奏技術體系;引進了以歌劇為代表的聲樂表演與技術理論體系;引進了以鋼琴和小提琴為代表的西方樂器體系與音樂價值評估體系。人們把從西方引進的音樂稱為「新音樂」。也正是自那時起,「中國音樂」成了一個兩種不同音樂體制的集合概念——音樂文化的發展交織著傳統音樂和歐洲傳入的西洋音樂。

  現代音樂時期。20世紀上半葉,以戲曲為代表的聲樂表演形式和以絲竹樂為代表的器樂演奏形式曾達到了空前的程度,直到20世紀的下半葉,傳統音樂才逐漸退出了社會主流音樂的位置,而成為「民間音樂」。「新音樂」是19世紀末為適應社會變革和民族振興的需要而引進的西方音樂,但新音樂又不等同於西方音樂,新音樂之「新」是相對傳統音樂而言的全新的音樂形式。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碰撞、融合、排異、認同,新音樂終於成為一種以西方音樂為軀體,以中國音樂傳統為靈魂的新的中國音樂藝術形式,並且在20世紀的下半葉成為我國的社會主流音樂。因而,現在的中國音樂是「新音樂」和「傳統音樂」並存。

  2.西方音樂的發展

  西方音樂實際上是從16世紀末開始,尤其是17—18世紀,這一期間,音樂史上稱為巴洛克時期。

  在巴洛克時期前,西方音樂大致輪廓是:

  805年為早期的中世紀,開始了復調音樂;

  1000年為羅馬式藝術,發明了譜表;

  1150年為後期中世紀,是早期哥德式風格;

  1300年為晚期哥德式風格,是新音樂的變革時期;

  1450年為文藝復興時期,興起了另一次新音樂的變革。

  而從17世紀初的巴洛克音樂起迄今,西方音樂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巴洛克音樂時期(17世紀至18世紀上半葉)、古典音樂時期(18世紀下半葉)、浪漫主義音樂時期(19世紀上半葉)、平易近族音樂時期(19世紀下半葉)、印象主義音樂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音樂時期和現代音樂時期幾個階段。而每一個時期都有其各自的風格特點,所以每一個時期的音樂都可稱為當時所風行的一種音樂門戶。西方傳統音樂時期有被稱為「復調音樂之父」的巴赫、「交響樂之父」的海頓、「音樂神童」莫扎特和貝多芬等代表。西方樂器如圓號、小號、薩克斯等多以金屬為材質。西方古典音樂是和聲的、多聲部的,所以樂器多很龐大,機構精緻繁複,多能吹奏和聲,如鋼琴、吉他等,音品富厚,音域寬闊,表現力強。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