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學前教育研究的意義
2024-08-14 20:30:45
作者: 王彩鳳 莊建東
(一)學前教育研究的意義
1.開展學前教育研究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學前教育變革的要求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縱觀教育(學前教育)發展的歷史,人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作為教育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開展教育研究是教育理論發展的源泉,是改革教育實踐的動力,是成就教育家的平台,是提升教育質量、促進社會發展的根基。社會的發展越迅速,教育變革的要求越深刻,教育研究的迫切性也就越強烈。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學前教育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2010年11月,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加快推進學前教育發展的十條政策措施,指出學前教育是終身學習的開端,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為切實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精神,加快普及學前三年教育,2011年2月,《山東省學前教育普及計劃(2011—2015年)》指出,構建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到2015年,學前三年兒童入園率達到75%,經濟發達地區達到85%以上。
學前教育的快速發展,為適齡兒童提供了公平的學前教育機會,同時也對學前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必須堅持科學育兒,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這已成為今後發展學前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為此,必須進一步加強學前教育研究,遵循學前教育與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學前教育體系,促進學前教育事業協調、健康發展,促進學前兒童健康快樂成長。這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是教育變革的要求。
2.學前教師參與學前教育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自身素質的有效途徑
1926年,Bukingham在他的《教師的研究》一書中闡釋了這樣的觀點:「教師擁有研究的機會,如果他們抓住這種機會,不僅能有力而迅速地發展教學技術,而且將賦予教師的個人工作以生命和尊嚴。」於是「教師成為研究者」便成為一種理想。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及教師專業化運動的發展,目前在國際教師教育領域,「教師作為研究者」已經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被認為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和專業素養的一個十分有效的途徑。
學前教師參與學前教育研究可以使教師體會到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破除教師群體對「研究」的迷信,進一步激發教育研究的積極性,逐步實現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蘇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學前教師參與學前教育研究有助於教師掌握學前教育發展形勢,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通過學前教育研究,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認識和把握學前教育的規律和特點,確立現代教育思想,指導教育教學行為,運用正確的方法、措施、途徑,降低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盲目性。
學前教師參與學前教育研究有助於教師擴展教育知識,提升業務水平。通過教育研究,可以促使教師自覺地學習、鑽研教育理論,運用理論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種教育現象,解決教育中遇到的實踐問題,使教育理論和教育研究的知識得以不斷地擴充,自身專業素質得以不斷發展。
學前教師參與學前教育研究,還可以提升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從更高的理論視角審視自己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好地解決教育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衝突,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有位學者曾說,「如果一個人在進行教學的同時也進行研究,那麼他的教學效果一定會得到進一步提高,即使他的研究工作不像他希望的那樣成功,但他也可以繼續有效地進行教學。一般來說,總是會得到答案的」。
3.重視學前教育研究是當前世界學前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
教育研究對促進教育發展具有重要價值,重視教育研究是當今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20世紀初,歐美國家的「教育科學化運動」促使教師開始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教育問題,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家斯滕豪斯(Stenhouse)呼籲「教師成為研究者」以後,美國教育界對教師的職能重新加以確定,認為教師不僅是知識「搬運工」,更重要的是最偉大的理論家和研究者。1985年,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制訂了《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覆蓋全美範圍內的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科學教育改革。美國教育部公布的2002—2007年教育部戰略目標中規定,「支持教師在基於研究的教學工作中獲得專業發展」、「關注於基於研究的教學實踐」、「為新教師開展基於研究的引導和諮詢項目」。20世紀70年代,《教育公務員特別法》明確規定:「教育公務員為完成其職責,必須不斷地進行教育研究和提高修養。」2000年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在「教育改革國民會議」通過21世紀教育新生計劃,強調「加強對教育研究能力欠缺教師的嚴格管理(使之離開講壇)」。英國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對教師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規定合格的教師必須「參與或完成制定的教學研究項目或培訓課程」。
美國對學前教育研究的重視可謂國際典範之一。2000年,為適應21世紀的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水平,迎接新的挑戰與機遇,美國國家教育研究政策委員會與教育研究改進局根據國會的要求,經過三年的調查研究,在廣泛徵詢意見、多次組織討論(先後召開了50次討論會,參加者有家長、教師、企業界人士、學生與研究人員)、認真審議的基礎上,提煉出七項教育研究國家重點,由教育部公布了《教育研究國家重點》。其中第一項重點就是重視學前教育及教育研究:「改善幼年兒童的學習與發展,使所有孩子都能入幼兒園,以便為入學做好準備,並能在初等與中等學校學習取得良好成績。」文件從實驗研究的成果、當代腦科學的發展與現今學前教育的質量等方面闡述了學前教育及其研究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學前教育須著重研究的問題,例如,孩子是如何發展與學習的?教育幼兒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如何為全體兒童創設富有刺激性的學習環境?從其他國家可學習哪些成功的經驗?高質量的幼兒保育與教育內涵是什麼?如何吸引與穩定托幼機構高水平的師資與輔助教職人員?家庭與社區如何更好地支持幼兒學習?……近年來聯邦政府出台了多部法律,對學前教育科研的多方面內容作出明確規定。這一切,對於提高美國學前教育科研水平,推動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
總之,加強學前教育研究是當代社會對學前教育發展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學前教育變革自身的要求,是學前教師專業化的要求,是世界學前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概括地說,學前教育研究的價值最終可以表現為兩個方面:成事——促進教育理論建設,形成學前教育理論體系;改進教育實踐,提升學前教育質量。成人——提升研究人員素質,促進學前教師專業發展;引導學前兒童健康發展,培養未來社會新人。學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學前教師應積極參與學前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成為教師的自覺行動。
(二)學前教師應具備的研究素養
研究素養是學前教育研究人員開展學前教育研究活動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主要表現為學前教育研究人員作為教育科學研究活動的實踐者在教育研究道德、知識、能力等方面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作為學前教師,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基本素養。
1.教育研究的道德素養
道德素養是學前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思想與行為規範的保證,是教育研究順利實施的前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追求真理的精神。研究的價值在於追求真理、揭示規律。學前教師應將教育研究與發展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機結合,樹立「研究興園」、「研究促教」、「研究促進學前兒童發展」的意識,以教育研究為己任,自覺地把教育研究和日常工作結合起來,敏銳地發現並積極主動地研究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有意識地追求和探索教育教學活動的規律,為學前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建議與探索。
(2)嚴謹治學的態度。教育研究「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前教師在教育研究中應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精神,嚴密謹慎、嚴格細緻、求真務實,遵循良好的學術道德規範,力求真實客觀地反映教育的內在規律,促進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3)集體協作的精神。教育研究目的、對象、內容、方法、過程等的複雜性,加之當今教育學科發展的交叉融合性,決定了過去那種單兵獨將、個體戶式的研究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研究的實際需要,而是需要各方面的人員共同參與,多學科跨領域、跨部門地聯合攻關。因此,學前教師在教育研究中必須有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尊重他人,保證教育研究的順利進行。
2.教育研究的理論素養
理論素養是學前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知識基礎,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教育基本理論知識。這是學前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和教育研究必備的理論素養之一,學前教師應全面學習和掌握心理學、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原理、學前教育心理學、學前課程論、學前遊戲論、學前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學前教育史等領域的相關理論與知識,並注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累實踐知識,從而保證在此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研究。
(2)教育研究的專門知識。這是保證教育研究規範性、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基礎。學前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掌握學前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識,了解教育研究意義,明確教育研究的一般過程,掌握教育研究的具體方法,能夠對教育研究成果進行表述、評價,從而保證有重點地選擇教育研究對象,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研究。
(3)相關學科知識。學前教師從事教育研究,除需要掌握教育基本理論知識和教育研究專門知識外,還應掌握相應的專業學科以及與之相關學科的理論與專業知識。如從事學前德育研究的教師要具有德育理論與專業知識以及倫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和專業知識,從事學前兒童語言教學研究的教師要具有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外國文學、兒童文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學科理論與知識,從而保證建立起縱橫貫通的知識網絡,以拓寬研究的視野,取得研究的實效。
3.教育研究能力素養
能力素養是學前教師開展教育研究必備的心理特徵,直接影響教育研究的質量與效果,主要包括[9]以下內容。
(1)發現問題的能力。問題是教育研究的開端,學前教師應具備在大量的、紛繁複雜的教育問題中,準確地抓住有研究前景和發展可能的問題的能力。這樣,才有可能確定自己的研究領域和方向,使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提高,使自身專業素質得到提升,並逐漸由經驗型轉向研究型,甚而成長為專家型教師。
(2)反思追問的能力。葉瀾曾指出:「反思,在一個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進程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不會反思的教師,他的教學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經驗的累積;能夠不斷反思的教師,他的教育智慧就會隨之不斷增長。」學前教師應將教學、學習、研究有機統一起來,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反思追問,努力提升教育教學實踐的合理性。
(3)開拓創新的能力。學前教育研究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這就需要學前教師必須具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產生新成果、開闢新領域的能力,以適應創造性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需要。
(4)實際動手能力。即教師能運用某種知識和方法,採用一定的手段進行有意識、有目的地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是基本能力,如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檢索文獻資料能力、交流能力、計算機的應用能力等;二是具體操作能力,如確定論文題目、制訂研究計劃、進行課題論證、設計調查問卷表、進行教育統計分析、撰寫研究報告等。
(5)組織協調能力。學前教師不但要掌握與運用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與有關的具體方法,而且應該學會組織同行參與到教育科研中去。這就要求教師具備科研規劃、協調、管理、控制能力,從而科學地制訂、實施課題研究計劃,組織協調好課題研究團隊,籌措研究經費,開展學術研究活動,指導階段性成果的總結,對課題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6)分析評價能力。即教師應具有對自己和他人的研究過程或研究成果作出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分析判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