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實驗的組織類型

2024-08-16 10:06:07 作者: 張燕 邢利婭

  實驗的組織類型是實驗設計中的主要內容。教育實驗中被試的分組主要有三種形式:單組實驗、等組實驗、循環組或輪組實驗。實驗的分組形式與實驗的控制問題有關。

  (一)單組實驗

  單組實驗是對一組被試施加某一種實驗因素或是兩個以上實驗因素的影響,然後觀察和測量其結果,比較施加某一實驗因素前後效果有何差異,或是施加某一實驗因素與另一實驗因素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從而確定實驗因素的實際效果。例如,我們可以採用單組法做實驗,對比遊戲法或看圖講述法對大班幼兒故事教學的效果,或是比較操作法與講解法在自然常識教學中的效果。做法是:在幼兒園選取一個班作為實驗班,前後實施這兩種實驗因素的處理。實驗前,先須對被試進行初測,了解兒童原有程度,然後實施遊戲法教學識字的實驗,根據計劃,實施實驗一段時間後,再作複測。將前後兩次測查的情況作比較,確定遊戲法的效果。或是依次實施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如先實施講解法,再依同樣程序實驗操作法,把兩次測查的效果加以比較,就能確定哪種方法好。單組實驗步驟見圖6-4:

  圖6-4

  單組實驗法比較簡單易行。但是如果實驗周期較長,則幼兒在基礎知識、技能、智力等方面的自然增長,就會影響教育實驗的效果。再有,如果需要比較兩個實驗因素,則兩個因素之間相互會產生干擾,因而影響實驗效果的準確性。

  (二)等組實驗

  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條件基本相等的班或組作為實驗對象。在實驗過程中,對兩組被試分別施加不同實驗因子的影響,同時使兩組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然後對不同實驗因子所產生的變化或結果進行觀測比較。

  例如,我們如果要做一個自然常識教學實驗,比較兩種教學方法——講解法與操作法,也可以採用等組實驗法進行。實驗前,先要對實驗組與對照組或控制組作測查,確定這兩班兒童的原有基礎、水平大致相同。這時就可以實施實驗處理了:對實驗班用操作法進行自然常識教學,對照班則為傳統的講解法,同時兩班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實驗後再對兩班作複測,比較兩者有無差異,從而確定不同教學方法的優劣。運用等組實驗比較不同教學方法這一實驗因素對幼兒學習的影響時,一定要確保這兩個班其他方面的條件得到控制,如幼兒發展水平、學習能力、教師的經驗水平、教材內容、設備條件等應基本相等,才能保證所得結果準確可靠,也就是說,兒童自然常識學習效果的提高確實是由於使用了這種新的操作式教學方法而產生的。

  

  又如,上述識字教學比較兩種不同教學方法的研究,也可以採用等組法實驗。先選取兩個大班,兩班兒童特點、原有基礎等應大致相同,然後分別對兩班實施不同教法的實驗處理,實驗期間,要保持兩班其他各方麵條件得到控制。按計劃進行一個階段的教育實驗後,再進行測查,將兩次結果加以比較,論證哪種教學方法效果更好。等組實驗的步驟見圖6-5:

  圖6-5

  教育實驗較多採用「設控制組在各方面同實驗組作對照」的平衡——等組法來控制無關因子的影響。等組法被認為是實驗法的基本形式。為此,就須採用隨機的方法決定控制組與實驗組。「研究者必須通過隨機化來使不能被直接和充分控制的影響中立化」,以便有效地控制系統誤差。一般認為,在實驗中,「這是唯一的可以確保所有無關因子都得到控制的方式」。就是通過隨機取樣、隨機分組,從而提供等組的方法來平衡無關變量,「使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分派組成成分上相等化,使這兩個樣組均來自同一個全域或總體」,從而達到控制。

  等組實驗能夠避免單組實驗的局限性,因為兩個實驗因子分別在兩個組施行,不會相互干擾;同時,兩組對象均有成長因素,因而這一影響因素在兩組平衡化了;再有,測查的內容兩個班也是相同的。因此,實驗結果比較精確可靠。

  等組實驗的關鍵在於使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條件儘可能相等。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當採用隨機取樣隨機分配(分組)的方法,確定實驗組與控制班。然而進行教育實驗往往需要利用現有班組,要使兩個班各方麵條件完全相等是不大可能的,只能是大體相等。運用現成的群體進行實驗通常稱為「准實驗設計」。這種實驗設計的一個總的考慮,就是對嚴密的實驗方法採取一點變通,即非隨機分組。因而,參與實驗的兩個班組通常被稱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這種情況下,那些不相等的條件,就會對實驗的效果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研究者對此應預先有所考慮,在得出研究結果和作結論時要作適當的說明。

  教育現象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教育研究是以人作為研究對象,教育研究的影響因素往往比較多,各方面因素也常相互影響。實驗過程中,要確保除實驗因子以外的一切條件和影響在兩班(組)保持完全相同也是不容易的。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實驗效果的準確性、可靠性。採取准實驗設計,控制程度相對較低,可以用增大樣本容量的方式,提高其結論的精確可靠程度。如果能幾個園協作,選擇多個條件基本相等的班進行實驗,如設計兩個實驗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班作對比班,事先測試,確認其各方面因素基本相同,實施實驗後,再加以複測,從而在多個班級中相互比較和彼此對證,就可以獲得比較準確可靠的結果。

  (三)循環法實驗或輪組實驗

  循環法實驗也稱輪組實驗。這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實驗因子輪流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組施行,然後求每個實驗因子的變化與效果的總和,並加以比較。簡單地說,就是使兩組被試都參加不同的實驗處理。

  例如,「活動幻燈與圖片在故事教學中的效果的比較實驗」,就是採用輪組法進行的。實驗因素是兩種不同的直觀教具,如以活動幻燈這種直觀教具輔助大班故事教學作為實驗因素A,傳統的教具圖片作為實驗因素B。用循環實驗的步驟見圖6-6:

  圖6-6

  實驗前,用相同的內容對兩組兒童進行初試測查,每輪實驗處理之後進行一次複測,然後將兩組運用活動幻燈(實驗因素A)和圖片(實驗因素B)所得成績分別相加,再來比較兩種方法在效果上的差異。

  實驗效果=(A實驗1組+A實驗2組)-(B實驗1組+B實驗2組)

  循環組實驗的優點是各個實驗因子輪換施於各組,因而其發生影響的機會均等,同時抵消了非實驗因子的影響,兩組被試並不要求基礎相同,教師等無關因子的不同影響也可抵消,但循環實驗中每組均實施兩種以上實驗處理,因而實驗周期比較長;再有,要準備兩個性質、難度相同的教學內容以及兩套難度相同的測試題也是較難做到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