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實例描述法

2024-08-14 20:28:55 作者: 張燕 邢利婭

  實例描述法亦稱樣本描述法。這是根據一些預先確定的標準,儘可能地對所發生的行為、事件及其背景做詳盡而連續的觀察描述。

  實例描述法與連續記錄法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對某一行為、事件做持續的記錄,側重事件本身;而連續記錄法則是在較長的連續的時間階段內,對所發生的行為事件做持續的記錄。實例描述法要求有更詳盡的細節以及提前確定的標準和一定的記錄格式,例如,一天裡的時間、人物、場景與情節等。這裡提供一個運用實例描述法觀察記錄的例子:

  人物:瑪格麗特·雷特(中西部人,女,社會階層4,年齡4歲)

  事件:瑪格麗特打布萊德雷

  有關的人:布萊德雷——瑪格麗特的弟弟,1歲半

  時間:1946年6月2日 下午1:03

  瑪格麗特一直纏著她媽媽帶她到鄰居那兒去玩。但雷特夫人堅決地拒絕了她的請求,進屋去了。這時,布萊德雷正在院子裡玩。

  布萊德雷撿起了一個罐頭洋鐵桶,搖晃著,桶里有塊石頭「咣啷咣啷」地響起來。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瑪格麗特轉過身,走上去打布萊德雷的腿,打他的背,又打他的後腦勺。布萊德雷似乎知道她會這樣做,當她向他走過來時,他好像知道會發生什麼,畏縮起來,好像在準備挨打。

  瑪格麗特沒完沒了地打布萊德雷。

  開始時,她每打他一下,他都要哭一下,但不太大聲,但最後終於放聲大哭。當看到布萊德雷真的大哭起來,瑪格麗特就丟下他不管了。不過她還是念叨著:「我能打你,也能把你給扔了。」

  這是巴克爾於20世紀40年代進行的一項有關兒童行為及其文化背景關係的研究中的記錄(《中西部兒童的研究》,1955年)。

  這段文字讀起來更像一部戲劇片段,對人物、場景、行為、事件及情節的發展都進行了詳盡的描述。

  在運用敘述性觀察法即描述性觀察法對兒童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時,應注意這樣一些問題:

  一是說明觀察開始時的場景,包括時間、場合、環境背景,注意被試的行為的發生及其背景。

  二是準確全面地了解被試所說、所做以及對環境的反應,詳細記錄被試是怎樣做的。

  三是注意描述其他人對被試的影響與反應,記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情況。

  四是按行為和事件發生的原有順序進行描述。

  五是用日常語言儘可能準確地作記錄。

  六是分層次對行為事件描述記錄。以下三個層次的行為事件描述可提供參考:

  ——主要活動單元:說明主要的活動或行動,表明觀察對象在做什麼。例如,明明和小紅一起在桌前玩拼圖。

  ——次級動作單元:進一步說明大的活動或行動中的小的動作單位。例如,明明正第三次把動物拼圖拼在一起;而小紅則剛剛完成一副拼圖,拿起另一副。

  ——分子的動作單元:具體描述主要的動作是怎樣進行的。例如,明明仔細地把每一塊拼板一一嵌放到適當的位置,邊拼邊念叨著:「這塊放在這兒,這塊好像應放……」即做進一步的補充說明,確定行為或事件的性質特點。

  七是將觀察者所作的說明或解釋性材料括上括號,以便與客觀事實的描述區分開來。

  研究者在運用敘述性觀察法時,一定要注意觀察的客觀性,這樣才能確保所得資料的可靠性、有效性。因此,要認真、仔細地觀察實際發生的事情,具體地記錄被試做了什麼、是怎樣做的、背景如何以及其他人的反應等,而不是猜測這個行為或事件的原因。注意不要用觀察者的概括性判斷或標籤式的說明代替實際發生的行為事件,應儘量避免解釋性文字。

  要能夠區分主觀記錄與客觀記錄。例如,「明明看見媽媽來了很高興」,與「明明看見媽媽來了,跳起來,笑著」。這兩種描述相對而言,前者不如後者更真實、客觀。一位兒童研究專家曾告誡觀察人員,「我只相信我的眼睛」,即只記錄所看到的,而不是記錄所想到的。這對於克服記錄的主觀性顯然是有益的。

  綜上所述,敘述性觀察法的特點是手段簡便、易行,所獲得的資料完整、自然、真實生動,適用於較廣泛而多樣的研究課題;其局限是記錄和壓縮分析資料需耗費大量時間,不易做到數量化統計分析,所觀察的對象有限,多用於個別兒童或小範圍群體的觀察研究。

  敘述性觀察法是一種定性研究的方式,比較適合教育這類實踐性強的學科,特別對於幼兒發展與教育是一種有效的研究手段。通過觀察獲得大量的資料可作為進一步分析和數量化研究的基礎,也是提出新觀點、建立新理論的基礎。例如,陳鶴琴、皮亞傑均基於對自己孩子的敘述性觀察研究,建立起有關兒童發展與教育理論。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極重視運用敘述性觀察方法,詳細描述兒童行為從而深入了解每個兒童。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蘇聯的教育研究注重採用實驗方法,但同時並不忽視描述方法的運用,在一些有關幼兒發展與教育的實驗中,注意將定性和定量很好地結合,得出科學的結論。敘述性觀察法當前仍被廣泛地運用。

  隨著研究生態化運動的興起,人們越來越注重將兒童發展與教育的現象置於其所存在的環境背景中,在自然情境中進行動態的研究考察,而不是僅僅作孤立靜態的分析,研究兒童行為和特定的教育現象與環境中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既分析又綜合,更深刻地認識和揭示條件與現象的相互關係,研究對象與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使研究的可應用性和普遍適用性得到提高。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