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資料的閱讀與積累

2024-08-14 20:27:43 作者: 張燕 邢利婭

  (一)資料查閱步驟

  文獻資料的查閱通常分這樣幾個步驟或階段:

  第一步,搜索。查索引卡片、圖書刊物目錄等,查找與研究課題有關的書籍、刊物、文章等。

  第二步,瀏覽。高速度地粗讀,以便較快地了解全書或文章的全貌,為重點閱讀做準備。在瀏覽這個階段,只要求研究者了解資料的基本內容和大致特點即可。可以閱讀書籍總目錄、前言,如果是論文、文章等,可以看論文報告的導言與結論部分,從而迅速掌握情況。瀏覽階段,涉及對資料的篩選與鑑別。

  第三步,詳讀。這個階段,要求研究者認真詳細閱讀,了解書籍或文章的實質內容、作者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對資料進行初步評價。研究者需要運用自己的思考力、批判力,細細研讀,邊閱讀邊推敲,對所閱內容評判優劣、鑑別真偽。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第四步,記錄、做讀書卡片或筆記。研究者在詳讀的基礎上,選取有價值的內容,製作文獻卡片或做讀書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研究者在平日應養成做記錄的習慣,這樣在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憑卡片或筆記迅速查找,再進一步認真研讀和運用。一般地講,製作卡片比較方便。

  (二)如何製作卡片

  1.卡片記錄的方式

  (1)摘錄。抄錄下原文的重要內容。例如,文章中或書中某句精闢的闡述,某個有代表性的觀點等,將它摘錄下來,以便日後直接引用。

  (2)摘要。扼要記述有關內容。作摘要時,研究者通常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所閱內容加以歸納整理。如果閱讀中產生個人的感想、見解等,應加以註明,不要與原文意思混淆。

  (3)提綱。以綱要的形式,摘下原文的小標題或目錄、層次及主要內容。

  (4)索引。只記下書名或文章題目名稱以及作者、出處、時間即可。

  2.卡片記錄的內容、項目與格式

  (1)編號。記卡片最好有編號,便于歸類、整理。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料的積累,使資料系統化,使用時也便於查找。可以像圖書館那樣採用分類編號等較正規的方式,也可以自己設計一些便於使用的編號。例如,有關教育學方面的編成教1、教2,或幼教1、幼教2;有關心理學方面的編成心1、心2。也可以按照學科、專題、發表或出版的時間、作者等,設計適用的編號。

  (2)書名或文章名稱。

  (3)作者。如果是譯文,應有原著者及譯者的姓名。

  (4)出處。文章如出自某雜誌、刊物,要有雜誌、報刊的名字。如果是書籍,應當註明出版社,還應註明出版日期和出版地點。如果是雜誌,應有某年第幾期第幾頁,報刊也要標有年、月、日及第幾版。

  (5)存放處。卡片上最好寫明這本書或雜誌是存於某個圖書館或資料室,或是在某人家中看到的,這樣以後需用時,可以很快查找到。

  (6)內容簡介。這部分可以根據研究者的需要,可多可少。卡片的寫法可以按研究者的需要和實際,或詳或簡,但一般均須提供必要的項目:編號、書名或文章名稱、著者、出處及存放處,以便查閱運用。書目索引卡就僅記下這些內容,文摘卡則可以是摘錄、摘要或提綱等。

  (7)卡片記錄的格式舉例(見表3-1)。

  表3-1 卡片記錄格式範例

  3.卡片記錄注意事項

  (1)記卡片最好用統一規格的卡片或活頁紙。

  (2)每張卡片只記錄一條內容。

  (3)注意採用統一的記錄形式。例如,在固定位置書寫主題名稱、類目編號、出處,用固定的方式和符號表示內容是照原文摘錄的,還是提要、摘要,或者哪些是自己的意見。

  (4)如果一條內容需要占用兩頁以上的卡片,應在每張卡片上都書寫主題名稱,並在旁邊用括號標明順序,如「(之一)」「(之二)」等,在最後一張卡片上記「(續完)」。

  (5)資料的記錄內容應十分準確。為此,研究者一定要先將原文意思弄懂弄通,再作摘要,否則寧可不做卡片,避免歪曲原文原意。

  (6)將抄寫減到最低限度。如果所查閱的內容不是將來要用的或是極難得的資料,不作內容卡,只作索引卡。如果不是將來需要直接引用或分析的資料,不必照原文摘錄,可只作摘要。文字儘可能簡明扼要。

  (7)記錄卡片時應注意留出適當空白,記下個人在閱讀時萌生的一些想法、評論或得到的啟示等,從而使閱讀過程成為研究思考的過程。有關個人觀點的文字應與原文區分開來,可以用色筆或加括號等以示區別。

  要進行歷史研究或資料研究,研究者應在平時注重對資料的日常積累,以便為研究創造良好基礎。可以依研究者個人的專長與興趣,有重點地收集有關資料,也可以在較廣泛的範圍內,對凡是有價值的東西進行一般化的收集。資料的日常收集與積累,一方面可以使研究者開闊視野、了解研究概貌、掌握動態;另一方面也可為日後的課題研究引出一些初步的線索,作為選定和進入課題的基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