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神經系統

2024-08-14 20:13:22 作者: 張蘭香 潘秀萍

  人體由功能不同的各器官系統組成,然而,機體的各種功能並不是孤立的。神經系統具有調節功能,使人體成為統一的整體。

  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脊神經和植物性神經。

  (一)神經元

  圖1-13 神經元模式圖

  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元的結構可分為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細胞體是神經元營養和代謝的中心,並能整合信息。突起分為軸突和樹突。每個神經元有眾多短小的分支,就是樹突。樹突能接受刺激並將刺激傳向細胞體。神經上有一條細長的分支,是軸突。它能將神經衝動從細胞體傳出。有的軸突外包有髓鞘,起保護和絕緣的作用。

  (二)脊髓和反射

  脊髓位於脊柱的椎管內,上與腦幹相連,下達腰椎。

  圖1-14 脊髓的結構圖

  脊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從脊髓發出許多神經,通過椎間孔,分布於軀幹、四肢和內臟,稱為脊神經。來自軀幹、四肢及內臟器官的刺激先傳到脊髓,再傳入人腦。如果脊髓受到橫斷損傷,損傷面以下的身體各部位將失去與腦的聯繫,發生感覺和運動障礙,稱為截癱。

  

  反射是人體對內外環境中各種刺激發出的反應,是神經系統調節機體活動的基本方式。反射可分為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種。無條件反射是指先天具備的、不學而會的反射活動,如奶頭放到新生兒嘴裡,他就能吮吸併吞咽乳汁;膀胱儲滿尿液,新生兒就要排尿等。無條件反射在脊髓及腦幹參與下即可完成。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經過後天學習訓練而形成的反射叫條件反射。比如,媽媽每次給新生兒餵奶時,都抱成一定的姿勢,大約到新生兒出生後的第11天,當媽媽把新生兒抱成餵奶的「一定姿勢」,奶頭還沒放到新生兒的嘴裡時,新生兒便做出吸吮的動作,這就是對餵奶姿勢的條件反射。

  (三)腦的結構和功能

  腦位於顱腔內,分為大腦、小腦、腦幹和間腦四部分。

  1.大腦

  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也是人類進行思維和意識活動的器官。

  大腦分左、右兩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凹陷處稱為「溝」(深的叫裂),隆起處稱為「回」,「溝」與「回」大大增加了大腦的表面積。較大的溝裂有:中央溝、大腦外側裂和頂枕裂,這些溝裂將大腦表面分成額葉、頂葉、顳葉和枕葉四部分。

  圖1-15 大腦皮層分區圖

  圖1-16 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功能比較

  大腦的表面集中了大量神經元細胞體,2~3毫米厚,稱為大腦皮層。大腦皮層的神經元能接受刺激,整合、處理信息,並以記憶的形式儲存各種信息。大腦皮層以內是眾多的神經纖維,使大腦兩半球之間及大腦與腦的其他部分之間發生廣泛聯繫。

  根據大腦皮層各部位主要機能的不同,可劃分為許多機能區,叫「大腦皮層機能定位」,也叫某種活動的中樞。如額葉有記憶、思維中樞;枕葉有視覺中樞;顳葉有聽覺中樞;頂葉有軀體感覺中樞。

  2.小腦

  小腦位於大腦後下方,腦幹背側。小腦通過神經纖維與腦幹、大腦、脊髓發生聯繫。小腦能處理大腦發向肌肉的信號,維持肌肉的緊張度,控制人體的活動,並保持人體隨意運動的平衡與協調。

  3.腦幹

  腦幹將腦與脊髓連接起來,它自下而上可分為延髓、腦橋和中腦。腦幹中有調節呼吸、循環、吞咽等基本生理活動的神經中樞,腦幹受損傷,可危及生命。因此,延髓有「生命中樞」之稱。

  4.間腦

  間腦在腦幹上方,大部分被大腦覆蓋,包括丘腦和下丘腦。

  丘腦能將全身各部位傳入的神經衝動進行簡單分析,更換神經元後,傳遞到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全身傳入神經衝動在到達丘腦前交叉到對側,因此,一側丘腦受傷時,對側肢體的感覺將會喪失。

  下丘腦位於丘腦前下方,體積很小,作用卻很大。它有控制體溫、食慾及乾渴感覺的中樞,還有調節人體對環境刺激發生情緒性反應的中樞。下丘腦前部的腦垂體,是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內分泌腺,它分泌的生長激素能調節兒童生長發育的速度。

  (四)周圍神經系統

  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脊神經、自主神經(植物性神經)。

  腦神經從腦發出,主要分布於頭、面部的器官。

  植物性神經從腦和脊髓發出,分布於內臟器官。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下,植物性神經通過支配內臟器官的活動,調節機體的營養、呼吸、循環、內分泌、排泄、生長及生殖等生理活動,並影響機體的新陳代謝。

  植物性神經可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類,它們分布於同一器官,作用相反,相互制約,使內臟器官的活動協調、準確。

  表1-7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作用的區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