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第2版)> 二、學前兒童運動系統的特點

二、學前兒童運動系統的特點

2024-08-14 20:11:31 作者: 張蘭香 潘秀萍

  (一)骨骼

  圖1-1 全身骨骼(前面觀)

  1.骨骼生長迅速

  學前兒童正處於身高迅速增長時期,其骨骼不斷增長、加粗,有利於兒童骨骼的生長和骨組織的再生和修復。

  2.骨骼柔軟易彎曲

  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骨組織的化學成分是有區別的。與成年人相比,兒童的骨組織中含有較多的有機物和較少的無機物。兒童的骨成分中有機物多於1/3,無機物少於2/3,比較柔軟,易變形。一般成年人的骨成分中有機物占1/3,無機物占2/3。老人的骨成分中有機物少於1/3,無機物多於2/3,比較硬,易骨折。

  由於有機物賦予骨骼彈性,而無機物賦予骨骼硬度,所以,學前兒童的骨骼彈性大、硬度小。他們可以做許多成人無法做到的動作,如嬰幼兒能吃到自己的腳。但同時骨骼也很容易出現變形、彎曲。由於維生素D、鈣的缺乏易導致O形腿或X形腿。

  請記住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3.腕骨未完全鈣化

  腕骨共8塊,新生兒的腕骨是由軟骨組成的。6個月後,逐漸出現骨化中心,到10歲左右,8塊腕骨的骨化中心才全部出現。所以,學前兒童的手部力量小,不要讓其長時間書寫和勞動。

  4.骨盆尚未長結實

  骨盆是由髖骨與脊柱下部的骶骨和尾骨圍成的骨性腔。嬰幼兒時期,髖骨由髂骨、坐骨和恥骨借軟骨連結起來,一般在18~25歲才骨化成為一塊完整的骨。男女骨盆在形態上,到10歲左右開始出現差別,女性寬而短,男性狹而長。

  學前兒童的骨盆和成人不同,還沒長結實。在蹦蹦跳跳時要注意安全。比如,幼兒從高處往硬地上跳,就可能傷著骨盆的骨頭,使骨盆變形。

  5.脊柱的生理彎曲還未定型

  圖1-2 成人脊柱模式圖

  脊柱是人體的主要支柱,是由脊椎骨疊加而成的,脊柱的變化反映椎骨的發育。成人脊柱有4個生理彎曲,這些彎曲的形成對保持身體平衡、緩衝對大腦的震盪有利。隨著動作的發展,逐漸形成脊柱的生理彎曲。新生兒的脊柱較平直,只有最下方的骶部有彎曲;3個月左右會抬頭,逐漸形成頸前曲;6個月左右能坐,形成胸後曲;1歲左右開始站立行走,形成腰前曲,以維持行走時身體的平衡。嬰幼兒時期,脊椎的生理性彎曲雖已出現,但未完全固定,一般在18~25歲,才能完全固定。

  (二)肌肉

  1.肌肉容易疲勞

  新生兒肌肉的重量僅占體重的1/5,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占體重的百分比逐漸上升,5歲時其比例達1/3左右,而到青春發育期其比例近1/2。學前兒童肌肉中所含的水分較多,蛋白質、糖和無機鹽較成人少,因此,肌肉柔嫩,收縮力較差,力量小,易疲勞。但由於幼兒新陳代謝旺盛,疲勞後恢復較快;年齡越小的孩子,這些特點越是明顯。

  2.大肌肉發育早,小肌肉發育晚

  嬰幼兒時期,支配大肌肉群活動的神經中樞發育較早,故大肌肉動作發育較早,軀幹及上下肢活動能力較強,3~4歲時上、下肢的活動已比較協調,但支配小肌肉群活動的神經中樞發育較晚,手部、腕部小肌肉群活動能力較差,難以完成精細的動作,5~6歲時才能初步做些精細的動作,比如,幼兒會跑、會跳了,可是畫條直線卻很費勁兒,這與不同的肌肉發育早晚有一定的關係。

  (三)關節和韌帶

  1.關節窩較淺,周圍韌帶較松

  圖1-3 關節模式圖

  學前兒童的關節窩較淺,周圍韌帶較松,關節的活動性及伸展性較強,但牢固性較差,在較強外力作用下,容易脫臼,肘關節、髖關節尤為如此,脫臼時常伴有關節囊撕裂及韌帶損傷,甚至失去運動功能。

  學前兒童的肘關節較松,當肘部處於伸直位置時,若被猛力牽拉手臂,就有可能造成「牽拉肘」。發生「牽拉肘」,常常是大人領著孩子上樓梯、過馬路或給孩子穿脫衣服時用力過度,牽拉了他們的手臂所造成的。

  2.足部肌肉、韌帶還不結實

  圖1-4 正常足和扁平足

  足弓的作用在於緩衝行走時身體所產生的震盪,因其韌帶肌腱富於彈性;另外,足弓還可以保護足底的血管和神經免受壓迫。維持足弓的條件在於足骨發育正常,韌帶及足底肌肉有一定的強度和力量。學前兒童足弓周圍韌帶較松、肌肉細弱,若長時間站立、行走,足底負重過多,易引起足弓塌陷,特別是肥胖兒更易出現扁平足。但是,如果缺乏運動,腳底的肌肉、韌帶得不到鍛鍊,也會不結實。因此,要進行適度的鍛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