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外國學前教育史> 三、20世紀60年代以來蘇聯學前教育理論的發展

三、20世紀60年代以來蘇聯學前教育理論的發展

2024-08-14 19:46:23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60年代以後,蘇聯加強了學前教育理論的研究工作。1960年成立了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所,並設立了學前早期兒童實驗室。在拉金那的領導下,這個實驗室同蘇聯其他幾個教學、科研單位一起,在幼兒的智力發展和早期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62年,該所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制定了蘇聯學前教育史上第一部《幼兒園教育大綱》。

  

  (一)早期學前兒童發展可能性及教育條件的研究

  60年代,蘇聯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重點是兒童潛在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發展可能性,以及實現這個可能性的最適宜的教育條件。蘇聯教育科學院負責人、生理學博士A.M.法納列夫和學前早期教育實驗室進行的心理、生理和教育的研究證明,周圍環境最小的變化和新的刺激的出現,都會引起嬰兒最簡單的「定向反應」。這種反應不是天賦的而是在生活中有一定目的的影響下形成的。它的產生取決於成年人是否充分地與嬰兒接觸,給其以豐富的印象。根據上述研究,法納列夫等人指出,在早期,教育的主導作用特別重要。只有適當地組織教育過程,早期學前兒童才能掌握知識技能和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沒有「充分的教育」,不僅會延緩兒童的心理發展,而且還可能推遲他們神經系統的成熟。只要適當地組織教學過程,早期學前兒童在生理、心理發展上,完全有可能大大超過原有的水平。根據上述研究成果,蘇聯把學前教育的起始年齡向下延伸,主張儘早開始教育,從出生第一年起,就對嬰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

  (二)學前兒童智育研究的進展

  1969年,蘇聯小學學制由4年縮短為3年,教養內容中明顯加強了知識的理論成分。同年,對《幼兒園教育大綱》進行了修改,對學前兒童的入學準備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尤其在進入資訊時代以後,許多研究者從促進兒童智力發展的目的出發,把注意力集中到完善學前教學論方面。蘇聯學前教育研究所學前兒童智力教育實驗室在這個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

  蘇聯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H.H.波季亞科夫等人,論述了智力教育在學前兒童個性全面發展中的作用。他們把智育看成兒童個性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學前時代是一個人智力發展的最好時期,能為兒童的概念和觀念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學前教學內容領域方面,蘇聯學者進行了新探索,對學前兒童的認識潛力和知識體系的性質作了深入的研究。查波洛塞茲和波季亞科夫對兒童的認識過程進行了長期研究,認為學前兒童的思維類型主要屬於前概念思維,即直覺行動思維和直觀形象思維。就其認識的潛力來說,並不比概念思維弱。在良好的教學影響下,學前兒童在直觀的形象中也能反映事物的共性,也能發現事物的本質聯繫和相互依存關係,如水的三態變化,植物的生長與空氣、陽光、水、土等之間的依存關係等,都是以一種直觀的方式顯示給兒童的。上述研究為在學前教學內容中列入一些反映事物之間聯繫和關係的知識奠定了心理學的基礎。

  關於學前教育知識體系的性質問題。蘇聯學前教育專家薩莫魯科娃認為,知識體系的性質可以隨年齡和認識特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知識體系的基礎將隨著人們生活經驗的積累和認識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擴大和加深。根據這一觀點,蘇聯學者提出了建立學前教育的知識體系的原則:它的基礎不是科學概念,而是能夠在形象的形式中反映出事物和現象規律性聯繫的知識。它的結構特點是,以揭示事物規律性聯繫的知識為核心,把其他零散的知識按層次聯合為體系。這樣,就從理論上解決了學前教育知識體系的性質問題,建立起挑選學前教學內容的新原則。這個原則不同於學校挑選內容的原則,但在兒童智力發展的效果上則是相同的。

  80年代,根據上述原則,蘇聯學前教育專家在學前教育內容的許多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並建立了相應的知識體系。內容包括兒童的構造活動,認識有機界和無機界,以及了解成人勞動和社會成果現象等。研究證明,按這種體系進行的教學對兒童智力發展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其中一部分成果已反映到新的教學大綱之中。

  60年代以後,蘇聯學者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學前教學方法。以往主要從教師的指示出發來制定教學方法,這時,則強調要以兒童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性質為基準。波季亞科夫根據兒童思維的特點,主張把學前教育方法分為實踐法、直觀法、口授法和遊戲法四種。這種分法在80年代蘇聯學前教育文獻中是一種常見的分類法。

  在80年代後期,巴班斯基(1926—1987年)的研究成果引起人們的很大興趣。巴班斯基多年致力於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理論的研究,他強調教師根據具體學習情境的需要來選擇最合理的教學方法的重要性,認為教學方法乃是師生相互聯繫活動的方式。巴班斯基將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分為三大類:兒童教學認識激因法,實現教學認識活動的組織法,教學活動效果的檢查和自我檢查法。依據巴班斯基的按教學教育過程的組織來劃分教學方法的觀點,蘇聯學前教育專家提出了學前教育方法的新分類。第一組方法是激發兒童認識活動和形成學習活動動機的方法,其要素是要激發學習興趣。具體方法有:問題情景、矛盾情景和小實驗等。第二組方法是組織和實現學習活動的方法。包括:組織對客體的觀察;藉助模型(圖表、表格)組織和實現兒童思維活動;組織和控制兒童實際活動。第三組是檢查和自我檢查學習活動效果的方法。

  蘇聯學者還重新確立了教學遊戲和教學練習在教學組織形式中的地位。50年代以前,教學遊戲和教學練習曾經是幼兒園教養工作的主要手段。50年代,將教學引入幼兒園後,必修作業成了幼兒園教學過程的唯一組織形式,教學遊戲等則下降為作業課上運用的一種遊戲方式。由於過多採用直接教學方法,影響了兒童在作業課上的積極性。因此,完善幼兒園教學的組織形式,把直接教學和遊戲教學結合起來,就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在上述形勢下,蘇聯著名學前教育家阿瓦涅索娃在進行了研究之後,提出了把教學遊戲和教學練習作為特殊的教學組織形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她把「學前教學」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前者指成人對兒童施以直接的教學影響;後者除狹義教學外,還包括其他手段,如教學遊戲和教學練習,它們都被列入教學手段之列。阿瓦涅索娃對教學遊戲的結構的成分進行了分析,認為教學遊戲可以成為與作業並駕齊驅,或替代個別作業的教學的組織形式。

  除了教學遊戲以外,阿瓦涅索娃認為教學練習是一種獨立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通過專門製作的教學材料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具有實踐的特性,與作業教學和遊戲教學都不同。

  阿瓦涅索娃的上述研究對提高幼兒園教養工作的質量具有本質的意義。在學習作業仍然作為幼兒園主要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加入教學遊戲和教學練習,可以顯著擴大教學的範圍,保證各種活動的合理結合和交替,減輕兒童的疲勞,從而提高兒童智力活動的效果。[15]

  思考題:

  1.克魯普斯卡婭在蘇聯學前教育史上的地位。

  2.馬卡連科論兒童家庭教育。

  3.蘇聯兒童心理學研究對學前教育的影響。

  4.戰後蘇聯學前教育理論發展述評。

  [1] [蘇]克魯普斯卡婭.克魯普斯卡婭教育文選(上卷).衛道治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391.

  [2] [蘇]克魯普斯卡婭.克魯普斯卡婭教育文選(上卷).衛道治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392.

  [3] [蘇]克魯普斯卡婭.克魯普斯卡婭教育文選(上卷).衛道治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403.

  [4] [蘇]克魯普斯卡婭.克魯普斯卡婭教育文選(上卷).衛道治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492.

  [5] [蘇]克魯普斯卡婭.克魯普斯卡婭教育文選(上卷).衛道治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12.

  [6] [蘇]馬卡連柯.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上卷).吳式穎等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

  [7] [蘇]馬卡連柯.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上卷).吳式穎等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6.

  [8] [蘇]馬卡連柯.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上卷).吳式穎等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5.

  [9] [蘇]馬卡連柯.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上卷).吳式穎等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13.

  [10] [蘇]馬卡連柯.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上卷).吳式穎等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36.

  [11] [蘇]馬卡連柯.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上卷).吳式穎等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63.

  [12] 黃人頌編.學前教育學考資料(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21.

  [13] [蘇]列昂節夫.活動·意識·個性.李沂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64.

  [14] [蘇]列昂節夫.活動·意識·個性.李沂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176.

  [15] [蘇]列昂節夫.活動·意識·個性.李沂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176.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