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紀上半期的學前教育
2024-08-14 19:42:40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一)進步主義幼兒園運動
20世紀上半期,美國工業產值繼續領先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西部的開發、移民的湧入以及現代科學實驗的發展,成為推動這一時期美國教育(包括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19世紀末至20世紀30~40年代,美國開展了進步主義幼兒園運動,該運動從新的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觀點對福祿培爾正統派進行批判,努力擺脫形式主義,加強教育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
1.進步主義教育家對福祿培爾的批判
19世紀下半期,福祿培爾主義在美國幼兒園中占絕對統治地位,恩物和作業成為所有幼兒園的主要教學手段。但由於人們未能正確理解和把握福祿培爾所揭示的幼兒教育的真諦,曲解了遊戲和恩物的意義,福祿培爾理論的合理因素逐漸被人們忽視,而其中的神秘主義、象徵主義被福祿培爾主義正統派奉為至寶。恩物、作業的內容一成不變,趨向形式主義。到19世紀末,隨著美國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改變這種脫離兒童發展、脫離美國社會生活實際,擺脫幼兒園教育中形式主義的呼聲日趨高漲。進步主義幼兒園運動遂應運而生。它是當時聲勢浩大的教育革新運動——進步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給進步主義幼兒園運動以極大影響的是心理學家霍爾和哲學家、教育家杜威。霍爾提出了心理進化理論「復演說」,他贊同福祿培爾關於兒童發展階段性和關於遊戲的一些觀點,但認為福氏的恩物理論及象徵主義是不科學的,並強烈地譴責說,從發展的觀點來看,恩物是毫無價值的,幼兒園教師閉關自守的本位主義是非常不合理的。他通過一系列調查和實驗,指出美國的幼兒教育中存在著脫離兒童生活實際、忽視兒童健康等方面的問題(如恩物尺寸太小,不利於兒童大小肌肉的發育等),其理論為進步主義幼兒園運動提供了心理學依據。杜威是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領袖,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改造」「做中學」等著名觀點。他根據心理學在幼兒園的實際應用,主張對幼兒園教育理論與實踐重新進行全面的研究,強調教育方法應以兒童為中心,讓兒童通過在活動中積累親身經驗來學習,教育的目的則應以培養兒童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為重點。杜威肯定了福祿培爾理論中關於兒童的自我活動、遊戲及社會參與等原則,反對福祿培爾理論中的神秘色彩,並將批判的焦點集中在幼兒園課程上,指責恩物和作業脫離兒童的生活經驗,而主張把遊戲和家庭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發展。
2.進步主義幼兒園運動的興起與發展
進步主義幼兒園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是安娜·布萊恩(Anna E.Bryan,1858—1901年)、愛麗絲·坦普爾(Alice Temple,1871—1946年)和帕蒂·史密斯·希爾(Patty Smith Hill,1868—1946年)。布萊恩是美國進步主義幼兒園運動的著名先驅。她於19世紀80年代最先公開批評福祿培爾式幼兒園的種種缺陷,並在自己的幼兒園裡開始試驗用新的方法來教幼兒,鼓勵教師自己決定用最好的辦法來教而不盲從福祿培爾的方法。她認為應將幼兒看成是主動的、活潑的人,教師應幫助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強迫幼兒領會恩物,將日常生活引入幼兒園,強調父母的責任,加強幼兒與父母的聯繫。她還培養了坦普爾和希爾,坦普爾曾先後任芝加哥幼兒師範學校校長和芝加哥大學幼兒園系主任,她研究的主要課題是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問題。希爾是布萊思的得意門生,並先後就學於帕克、杜威和霍爾,是美國進步主義幼兒園運動最傑出的代表之一。1893年,希爾接管了路易斯維爾免費幼兒園協會和路易斯維爾師範學校的領導工作,經過12年的努力,使這裡成為進步主義幼兒園運動的中心。1905年,希爾應邀前往哥倫比亞師範學校執教,在此後的30年內,她不停地教書、實驗、寫作、講演,培養了大批學生,把進步主義幼兒園運動引向深入。她主張兒童玩具應是積木、桌子、椅子等實在的東西,而不是符號化的東西,並設計發明了一組大型積木玩具,稱為「希爾積木」(Hill Blocks),很快被各地幼兒園採用。幼兒搬動這些大積木建房屋、辦商店、辦郵局,做各種遊戲。這是對霍爾關於大肌肉發展應予優先主張的實際應用。她還和其他一些教師共同發明了其他一些玩具。
從19世紀80年代布萊恩公開批評福祿培爾主義開始,在美國的學前教育界日益形成兩大對立的派別:進步派(或稱自由派)和傳統派(或稱保守派)。兩派以國際幼兒園聯盟和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為「戰場」,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最終以進步派取勝。
本章節來源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進步主義幼兒園運動一方面強調研究兒童對於兒童心理和身體發育中的特徵、幼兒個性和社會性的教育指導等問題進行科學、實證研究,注重學前教育與實際生活的聯繫,開展多方面的實踐活動,試圖從根本上否定恩物主義和象徵主義;同時,又充分肯定了福祿培爾理論中的合理部分,竭力「回到福祿培爾基點」,並在實踐中積極突破閉關自守的局面,使幼兒園逐漸發展成為與小學教育緊密結合的新型機構。到運動的後期,還強調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主張對家長、教師進行培訓。另一方面,隨著運動的深入,進步主義日益暴露出一些缺陷。突出的問題是過分強調活動,某些解決問題式的教學方法超出了兒童的能力,不利於兒童進一步學習;而且,對廣大學前教育工作者來說,尚無能力將學術上的研究成果完全理解並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去,往往陷入缺乏科學性和實證性的經驗主義泥淖,所以進步主義幼兒園運動在20世紀30年代後受到頗多的非議。
(二)曇花一現的「蒙台梭利熱」
正在進步主義幼兒園運動興起之時,義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新教育方法連同她設計的教具於1910年傳入美國。1912年和1915年蒙台梭利本人先後兩次訪美,宣傳她的學說,很快在美國引起強烈的反響,其影響曾一度達到白熱化的程度。1912年出版的《蒙台梭利方法》初版為5000冊,僅在4天之內就被搶購一空,以後在短短的5個月中又再版6次。數百名美國教育工作者閱讀該書後奔赴羅馬,去拜訪這位醫生和教育家。1913年,「美國蒙台梭利教育協會」成立,「蒙台梭利熱」達到頂峰。但好景不長,1915年以後,由於各種原因,蒙台梭利熱急劇降溫,20年代甚至完全銷聲匿跡。
蒙台梭利熱降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遭到個別聲望甚高的進步主義教育家的批評。有些進步主義教育家把蒙台梭利思想視為「一種對立的教育體系」。在1913年召開的國際幼兒園聯盟第20次大會上,進步教育運動的領導人克伯屈極力譏誚蒙台梭利法,指斥其「實屬19世紀中期的貨色」,其感官訓練是「非強制不可的」「孤立的」「脫離幼兒生活實際和生活體驗的」和「缺乏創造性訓練的」。與此同時,蒙台梭利法還遭到當時美國正在發展並占主導地位的機能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及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們的批判。
蒙台梭利熱儘管「曇花一現」,但蒙氏在美國學前教育界的影響仍然是很大的。其語言通俗易懂,「使幼兒教育成為街頭巷尾議論的話題」,引起了人們對學前教育的普遍重視。此外,蒙台梭利強調「兒童的自由」及「自我活動」,促使人們重新探索福祿培爾的「兒童自動性原則」及「自由作業」的真正含義。而且,由於蒙台梭利是從研究低能兒開始的,這個熱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殘疾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保育學校的傳入
自1911年英國的麥克米倫姐妹創辦保育學校以後,1918年《費舍法案》(The Fisher Act)將保育學校作為幼兒學校的前一階段納入了公共教育的範疇。
美國受其啟發,於1915年由芝加哥大學教授夫人團體自發地以集體經營的形式開設了第一所保育學校。為推動保育學校在美國傳播和普及作出突出貢獻的還有伊利奧特(Abagail Eliot)及懷特(Edna Noble White)。她們曾赴英國追隨麥克米倫姐妹學習保育學校的辦學經驗,回國後,大力倡導及移植麥氏保育學校理論及實踐。1922年1月2日,伊氏在波士頓創辦能充分體現麥氏辦學特色的「拉格街保育學校」(Ruggles Street Nursery)。半月後,懷特在底特律麥瑞爾—柏爾瑪母親學校(Merrill-Palmer School of Motherhood)又創辦了一所附屬保育學校。該校的部分教員是從麥克米倫中心僱請而來。她們遂成為20年代美國保育學校運動的主要領導人。1919年,美國第一所公立常設保育學校成立,10年後成立了「全國保育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ursery Education)。初期的保育學校多作為教育實習或研究性質的實驗學校。美國的保育學校從引進的那一刻開始,就不滿足於麥氏只重保育而越來越強調教育的因素,重視兒童的發展,這與當時進步主義的影響有關。因此,這些學校多設在大學裡,多為教育實習或研究性質的實驗學校。
1933年,處在經濟大蕭條期間的聯邦緊急救助署(Federal Emergency Relief Agency)宣布公立保育學校配合羅斯福的新政,為發展經濟和兒童發展服務。全國設立的保育學校已達600多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確保婦女投入到軍事產業中來,聯邦政府對保育學校實行經濟援助,成立戰時緊急保育學校,一時間,保育學校數量猛增。到1945年2月止,全國共有1481所保育學校,招收幼兒69000名。但此時的保育學校教育質量與數量不成正比,主要是師資問題。據統計,當時保育學校中17%的教師是原來的小學教師,52%的教師不懂遊戲,35.7%的戰時保育學校沒有合格教師,保育學校辦成了「看護所」。儘管如此,從社會效益看,這種措施還是成功的。但戰後,聯邦政府停止了經濟援助,公立保育學校在經營上困難重重。與此同時,私立的收費保育學校卻急速發展起來,且占絕對優勢。這種保育學校由於收費比幼兒園昂貴得多,所以其對象只限於認識到早期學前教育意義的少數知識分子階層的子女。
(四)兒童看護的發展
19世紀後期,在慈善幼兒園運動發展的同時,出現了日託運動(Day Nursery Movement),以為全日制工作的母親提供幼兒看護,在此之前,這些兒童只能單獨被留置在家中或寄養在育嬰院,和幼兒園不同,日托所主要為兒童提供身體方面的照顧,每天活動以為所有兒童洗澡而開始,日托中心主要由保姆(matrons)們來負責,她們的主要職責是看護兒童以及做飯、洗衣等日常雜物,雖然也有一些日間託兒所採用福祿培爾的教學方法,但大多數是重保育而非教育。日託運動的目的是力圖仿效日常的家庭生活。1937年羅斯福總統簽署了《聯邦經濟復興法》,建立了1900個日托中心,看護4萬名兒童,後因該法到期而被全部解散。1971年12月,尼克森總統否決了已由兩院通過的《兒童發展法案》,不願意因此而削弱以家庭為中心的價值觀,這樣兒童看護制度被作為權宜之計而游離於聯邦政策之外,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人已普遍認識到早期兒童教育和兒童看護不應被割裂開來,而應統一起來。1990年,布希總統簽署了有關法令,以加強早期兒童發展和校外兒童看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