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外國學前教育史> 二、教育基本理論

二、教育基本理論

2024-08-14 19:40:13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一)人性論與教育目標

  關於人的觀念是裴斯泰洛齊教育學說的基礎。在《我對人類發展中自然進程的追蹤考察》中,他提出人的雙重本性及人生存的三種狀態的學說。裴斯泰洛齊認為,人兼有動物性與崇高性。前者指個人保存自己的本能,是一種低級天性;後者追求自我完善,能懂得和實現真善美的更高價值。這兩種天性既有區別也有聯繫。所有高級的天性都是以低級天性為前提、為基礎的。高級天性是從低級天性中產生和發展而來的。教育的任務就是儘可能把低級天性往高級天性階段培養和造就。

  裴斯泰洛齊把人理解為原則上是生存在或能夠生存在三種狀態中的生物。這三種狀態是自然狀態、社會狀態和道德狀態。在人的進化過程中,這三種狀態是依時間順序展開的。每個人毫無例外地有前兩個狀態,而作為個體的他或她都能夠而且應該使自己具有最後一個狀態即道德狀態。在自然狀態中,人與動物類似,關心自己的利益;在社會狀態中,人的所作所為受到權利和義務的制約,以法律方式追求同樣的利益;在道德狀態中,人戰勝了自身的矛盾,達到了和諧。裴斯泰洛齊強調指出,道德化應該是個人的生活目標,因此也就是教育的目標。但他又認為,道德狀態屬於個人自由。強迫實施的善就喪失了道德性。同時,道德化不是個人的私事。相反的,它影響著他人與社會。只有教育方式才能使人產生擺脫自私的願望,過上一種對他人、對社會負責以及獻身真理為特徵的生活。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為了構想使人道德化的教育,裴斯泰洛齊進行了長期的研究與實驗,並為後人留下了他的發現。他指出:「教育就是如何嚴肅對待一個人的本性和如何和諧發展每個人的才能。」[31]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心靈的發展,也就是愛、信任、感激和責任等,智力的發展應該和訓練動手能力及勤勞作風聯繫起來。心、腦和手這緊密聯繫的三者應平衡發展。以這種方式受教育的人,就能夠在生活中負起社會責任並能從內心正確看待責任。這樣,他們就能為世界發展得更誠實、更公正、富有更多的愛而作出貢獻。

  裴斯泰洛齊從盧梭那裡認識到貫穿於18世紀歐洲思想界的三種狀態的學說。盧梭認為人在自然狀態中是善的,人的惡的根源和道德的完善都在於社會。與盧梭的看法不同,裴斯泰洛齊認為人的矛盾傾向在自然狀態時就已存在,並把道德狀態當作人的本性中獨立存在的現象。他的認識論的核心是:大自然造就的人是不完善的,因此人必須實現他自身的人性化。在裴斯泰洛齊的學說中反映出康德關於必須通過教育使人完善的觀點。他認為,教育的重要意義就在於通過和諧發展人的能力,通過完善人的德行,進而影響到社會與人類。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認為,「裴氏的教育學說是政治性的」。[32]

  (二)教學心理化與要素教育

  教學心理化是裴斯泰洛齊新式教學的總的原則。在1800年發表的《方法》一文中他明確指出:「我試圖將人類的教學過程心理化。」[33]他認為,只有使教學過程本身與兒童的心理的自然發展相一致,才能使兒童的天性及能力得到和諧的發展。裴斯泰洛齊反對機械灌輸的舊式教學,主張不斷在教育實驗中探索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及與之相適應的正確的教學方法。他說:「半個世紀以來我孜孜不倦地探索簡化大眾教育的手段,特別是初級階段的教育手段,我想闡明學校教育應遵循發展和培養人性各種能力的自然進程。」[34]要素教育就是裴斯泰洛齊簡化大眾教育手段的一個顯著成果,是其教育思想中的科學性與民主性結合的產物。他堅信,通過這種簡化了的教學方法,使最無經驗、最無知的人也能教育自己的孩子。

  裴斯泰洛齊認為,在一切知識中都存在著一些最簡單的「要素」。教育過程應從一些最簡單的、能為兒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開始,逐步過渡到更加複雜的要素,促使兒童各種天賦能力的和諧發展。他指出,人的心智發展的規律是由模糊的感覺印象上升到清晰的概念。因此,通過感覺印象獲得真正的知識應成為基本的原則。「最複雜的感覺印象是建立在簡單要素的基礎上的,你把簡單的要素完全弄清楚了,那麼,最複雜的感覺印象也就簡單了。」[35]經過研究與思考,裴斯泰洛齊發現使一切通過感覺印象而獲得的認識得以清晰的手段,來自數、形和詞,而在數、形、詞中還有更簡單的要素。如數的要素是「1」,形的要素是「直線」,詞的要素是「音」。由此出發,他循著由簡及繁、由易到難的路線,建立起初等分科教學法的體系。除上述智育的要素外,裴斯泰洛齊還研究了體育和德育的要素,前者是各種關節活動,後者是兒童對母親的愛。

  在裴斯泰洛齊看來,要素教育法也適用於幼兒教育。他指出:「儘管我們缺乏幼兒教育的經驗,我們可以極其自信地說,要素方法簡單的程序使任何年齡的兒童都能夠與其他兒童共享他們所學的東西。」[36]

  在盧梭的影響下,裴斯泰洛齊認定合理的教育方法的基礎是對心理發展過程的認識,並強調教學如果不和兒童自己對事物的親身經驗有機地聯繫起來,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按照這個原則檢查任何課程是否適當,就在於它能否喚起學生自我活動的能力。而教學如能遵循兒童心理發展的順序,就能使兒童認識自己的能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裴斯泰洛齊所提出的使「教學心理化」的設想及其實驗,揭示了近代教育發展和人類教育認識發展的客觀趨勢,並激勵著後人不斷沿著他所開創的道路前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