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烏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2024-08-14 19:38:59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烏申斯基(1824—1870年)是沙俄時代俄國最著名的教育家,俄國國民學校和教育科學的奠基人,也是俄國師範教育制度的創始人。他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對於俄國學校和進步教育思想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並為俄國學前教育理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烏申斯基的主要教育著作是《人是教育的對象》(1862—1867年)。他還為俄國小學編寫了教材《祖國語言》(1864年)和《兒童世界》(1861年)。
(一)論教育的民族性原則
烏申斯基的教育思想充滿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精神,他堅決反對沙皇政府專制主義的教育政策,嚴厲批判把西歐教育制度移植過來的做法,建立起以民族性原則為基礎的教育學體系。在1857年發表的題為《論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中,烏申斯基較為集中地闡述了教育的民族性原則。此外,民族性原則貫穿在他的教育學體系的各個部分中。
烏申斯基把「民族性」視為隨著歐洲近代國家的出現而逐漸形成的某個民族的共同性上。民族性是一個民族的生命的唯一源泉,因而也是建立國民教育制度的基礎。他認為,民族性和教育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公共教育加強和發展著人的民族性;而建立在民族性基礎上的教育具有強大的教育力量。它有助於啟發民族成員的智慧和自我意識,激發人們的民族情感。烏申斯基反對當時的西歐派的全盤西化的主張,也不同意斯拉夫派的保守主義傾向。他認為,民族性並不是十全十美的東西,還需不斷改善。所以,不能忘記學習其他民族的長處。克魯普斯卡婭認為,學習烏申斯基的作品,會使每一個教師能夠自覺地對待現代教育學中的各種流派。
烏申斯基的「民族性」包含了愛國主義與人民性兩個方面的內容。他要求教育科學和實際教育工作,都必須反映本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要求,並促進它們的發展。烏申斯基相信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要求使教育還之於民。不僅要建立廣泛的學校網,還應由人民自己來管理學校。烏申斯基尤其強調在人的形成中,應把本民族的語言放在中心地位,全部教育都應以本族語言為基礎。他還要求培養年青一代的愛國主義精神及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因此,應重視本國語文、歷史、地理的學習。甚至自然科學的教學,也應該首先使兒童認識本國的自然。
烏申斯基的教育的民族性原則反映了俄國資產階級發展民族國家和民族資本主義的要求,在當時具有進步的意義,至今仍有啟發和借鑑的價值。他的民族性原則對19世紀後半期俄國學前教育理論的發展,也給予了積極的影響。
(二)教學論思想
烏申斯基認為,教學論是教育學課程的「一半」。他在教學論中具體地貫徹了科學的教育學思想和民族性原則,尤其將心理學作為教學論的主要基礎,創建了俄國古典教學論的完整體系。教學論學說是烏申斯基教育思想體系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生理學,尤其是心理學被烏申斯基視為教學的科學基礎。他要求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徵來建立教學過程。教師不僅應具備心理學的知識,還應在組織教學過程的時候,善於創造性地加以運用。
烏申斯基認為教學過程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兩個方面構成。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學過程是一個意志過程,不僅要以一定的意志為基礎,還應進一步發展意志。因為學習是一種艱苦的智力勞動,僅靠趣味來學習是不行的。
烏申斯基既反對「形式教育」論,也反對「實質教育」論,認為這兩種觀點各有其片面性,應在傳授給學生以必要的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能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烏申斯基論述了教育性教學的問題,探討了教學過程的階段以及教學的原則。他所編寫的教科書《祖國語言》和《兒童世界》,在50多年裡一直是俄國廣大兒童的初級讀本。
(三)論兒童教育
烏申斯基的重大歷史功績是他運用當時的科學成就,充分論證了教育學的心理學和生理學的基礎,提出了以自然現象和精神現象的科學規律為依據的教育和教學方面的建議。
烏申斯基重視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他依據當時的科學成就,認為可以通過練習形成新的反射或破壞天然的、後天形成的反射,但破壞已有的反射比形成新的反射要困難得多。因此,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應注意培養良好的習慣,儘量避免壞習慣的形成。
在烏申斯基看來,兒童的心理特點是缺乏耐心,主要原因是他們的意志尚很薄弱,頭腦中的內容還很少,他們身上所產生的意向還很少在經常的愛好和激情中找到抗衡的力量。因此,「在人身上培養合理的耐心是最複雜的和最重要的教育任務之一。」[4]
烏申斯基重視兒童的自由活動和獨立生活在其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他分析了影響兒童性格形成的兩個因素:天性與生活條件,認為:「為了要形成剛強的性格,就需要有更多的感覺、願望和行動,換言之,需要實際地生活。」[5]烏申斯基反對把兒童整天關在學校里,靠不斷重複的一些道德格言和各種限制來管理兒童,而認為只有讓兒童有適當的自由活動,給兒童的心靈和意志的獨立生活留有合理的天地,他們才能為未來的性格積累材料,並很好地組織這些感知和願望。因此,教育者應當培養追求自由的強烈意向。另一方面,烏申斯基也不贊成對兒童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應制止任性和專橫趨向的發展。
烏申斯基認為,培養兒童個性的主要因素是祖國語言和勞動,這些因素構成了人的生活的真正的大氣層。他主張兒童從幼年期就接觸本國語的語言寶藏,把祖國語言視為發展人的精神的強有力的手段。烏申斯基認為人對活動的需求在勞動中得到體現。只有勞動所產生的內在精神力量和振奮力量,才是人的尊嚴的源泉。因此,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還應在人的身上燃起對認真勞動的渴望。
在談到教育兒童的方法時,烏申斯基指出,兒童年齡越小,就越需要在教育的過程中考慮他們的年齡特徵,如愛好、興趣、情感和思維等。他要求教師保持「嶄新的驚奇感」這種孩子般的能力,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和孩子接近,而這種接近是最有教育效果的。烏申斯基批評一些教師慣於恐嚇孩子的做法,認為他們是用恐嚇來掩蓋自己不善於抑制憤怒。這樣的人是沒有資格做教師的。在他看來,恐懼是產生種種缺陷的根源,而勇敢才是人類心靈最偉大的品質之一。沒有勇敢的品質,既不可能有高尚的活動,也不可能有正確的思想和獨立的性格。所以,教育者應保護兒童的可貴的勇敢情感,並使孩子通過克服恐懼的經驗,把無理智的勇敢改造成理智的剛毅。烏申斯基對福祿培爾教育體系中過分規定兒童活動細則的做法,也提出了反對意見。他主張在7歲前的兒童教育中,採取邊學習、邊遊戲的方法,而在此年齡之後,就必須對科學採取嚴肅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