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外國學前教育史> 一、俄國幼兒教育概況

一、俄國幼兒教育概況

2024-08-14 19:38:57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一)兒童慈善教育的產生和發展

  18世紀後半期,俄國的封建農奴制度開始解體,城市工商業有所增長,市民階層對教育提出一定的要求。與此同時,法國的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也影響到俄國。俄國女皇葉·卡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曾實行一些開明政策。她寫信邀請法國教育家來俄國,以幫助擬定俄國國民教育組織草案。她還起用十分了解法國教育學說的伊·伊·別茨考伊(1704—1795年)來從事改革教育機構的活動。1763年,別茨考伊呈給女皇一份奏摺,請求為「棄子孤兒」在莫斯科開辦教養院,並為貧窮的產婦在教養院內附設一所醫院,奏摺獲得批准。1763年,在莫斯科開辦了俄國的第一所教養院和產科醫院,別茨考伊被任命為教養院的院長。1770年,在彼得堡開設了一所分院,不久這所分院成為獨立的彼得堡教養院。稍後,教養院在各省市都開辦起來。

  別茨考伊負責的莫斯科教養院收容的兒童分為2~7歲、7~11歲和11~14歲三個年齡階段。2歲以前的兒童由保育員照管,以後就轉入「公共活動室」,用適齡的遊戲和勞動來教育這些男女兒童。教養院主要依靠以各種方法募集的慈善經費來維持工作。別茨考伊的教育主張反映在他編著的一本教育指南《從出生到少年期的兒童教育論文選集》中。1766年,根據元老院的決定,曾在俄國各城市散發這本指南。別茨考伊企圖通過教育改善社會,重視德育和體育,並主張依據兒童的愛好來進行智育。他還主張絕對禁止體罰。

  1802年,彼得堡教養院在彼得堡近郊葛岑村開設了葛岑教養院。為降低兒童死亡率,1808年起,教養院把7歲以下兒童交給保護人寄養。1832年,俄國進步教育家奧多耶夫斯基、古里耶夫和古格里向教養院負責人建議,在教養院內附設學前教育機關,即為在保護人家中居住的7歲前兒童設立「幼兒學校」。但該建議未被採納。於是古格里等人以自己的資金在葛岑教養院內設立了一所很小的實驗學校,招收了10名寄養在居民家中的兒童。根據該校的經驗,古格里在1837年改革葛岑教養院的原有做法,建立了如下制度:兒童4歲前交保護人養育。4~8歲就學於教養院內為他們設立的幼兒學校;分為小班(4~6歲)和大班(6~8歲)。8歲以後即可升入葛岑或彼得堡教養院。小班內沒有嚴格的作業和上課時間表。古格里認為,小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幼兒的感受性和觀察力,並使其獲得初步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大班則按照課表進行學習活動,內容包括:直觀地研究外部世界的物體,智力練習,掌握朗讀、計算和書寫方面的技巧。

  19世紀上半期,俄國一些進步知識分子試圖組織社會力量來幫助貧苦人民。他們組成各種慈善團體,宗旨是給農民、乞丐和孤兒以幫助。1837年,彼得堡一所名為「勞動婦女救濟院」的慈善機構開辦了一個「收容所」,為出外謀生的母親們照管孩子。收容所教兒童學習神學、閱讀、書寫、計算、唱歌、體操和手工等,以後又開設了四個分所。不久,在首都和其他城市中也設立了名為「孤兒院」的類似機構。1841年,彼得堡有6所孤兒院,共收容920名兒童。後來,沙皇政府把這些慈善機構收歸政府管轄。

  奧多耶夫斯基(1804—1869年)是孤兒院事業最初領導者中的著名代表。他為兒童編寫了許多有趣並富有教育意義的讀物,如《伊里涅爺爺的童話》。在《初步教育方法經驗談》中,奧多耶夫斯基系統研究了學前兒童的教育。他認為,正確地組織對兒童的談話是保證教育效果的一種高超藝術,這種方法能使兒童在生活中所獲得的觀念明確起來。

  (二)幼兒園運動和近代學前教育思想

  19世紀60年代,俄國出現了以廢除農奴制為核心的社會改革運動。各階層人士在要求沙皇政府改革政治和經濟的同時,也主張改革文化教育。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問題也引起人們的注意。與此同時,福祿培爾幼兒園運動也波及俄國。這兩種因素推動了19世紀下半期俄國學前教育的發展。

  1860年,在俄國出現了第一所幼兒園。1869年,在彼得堡發行了俄國最早的學前教育月刊《幼兒園》。這份雜誌的發行對於促進學前教育學成為俄國教育學中的獨立分支,產生了積極作用,成為俄國學前教育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1870年,在彼得堡、基輔等地成立了「福祿培爾協會」,並開展了普及福祿培爾幼兒教育理論和幼兒園的運動。1871年,在彼得堡創立了福祿培爾學院。以後,在俄國的其他地方也成立了一些類似機構。在俄國學前教育史上,這些福祿培爾學院就是唯一培養有資格的學前教育人員的機關。

  在19世紀後半期的俄國,曾湧現出一批幼兒教育活動家,諸如阿·斯·西孟諾維赤(1840—1933年)、耶·恩·沃多沃索娃(1844—1923年)和耶·伊·康納笛等人。她們受到19世紀60年代的社會教育運動的鼓舞,以及福祿培爾教育方法和烏申斯基的教育的民族性原則的影響,進一步研究了幼兒園工作的內容和方法,以其創造性的教育學理論和教育實踐活動,促進了俄國學前教育學從普通教育學中分立出來的過程。在烏申斯基的影響下,她們強調民族性原則是幼兒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則,主張俄國人民必須有自己的學前教育制度,重視俄羅斯祖國語言在學前兒童教育中的特殊意義,倡導採用反映鄉土自然生活及俄國民眾日常生活勞動的遊戲和作業,並用俄羅斯的民間歌曲和童謠伴隨進行。

  

  (三)19世紀末至十月革命前幼兒教育的發展

  農奴制改革後,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19世紀90年代,大工業急劇增長,婦女投入生產,無法照料和教育自己的兒女。與此同時,工人生活貧困,衛生條件惡劣,使得兒童缺乏合理的營養和照顧,死亡率很高。

  政府仍繼續推廣孤兒院。1891年開始設立農村孤兒院。1901年,全俄共有80所這種孤兒院。各教區在19世紀後半期也開始設立孤兒院。至19世紀末,在莫斯科和彼得堡有50餘所教區孤兒院。此外,在俄國各首府及大城市出現的一些資產階級慈善團體,也為孤兒設立了各種慈善機構,如育嬰堂、育嬰孤兒院和平民幼兒園。1845年,在彼得堡開辦了第一個乳嬰期兒童的託兒所。1880年,在莫斯科納門紡紗廠附設第一個工廠託兒所。1894年,在彼得堡開設了最早的免費平民幼兒園。以後,在其他工業城市也陸續出現了類似幼兒園。19世紀末,某些省的自治機關開始為鄉村兒童設立嬰幼兒夏令託兒所。與此同時,俄國絕大多數的納費幼兒園都變成升入各種學校的預備機構。1896年,全俄共有66所納費幼兒園。1903年,達到84所。1900年,在莫斯科開辦了第一所以聾啞兒童為對象的納費的寄宿幼兒園。1902年和1904年,先後在彼得堡和基輔開設了聾啞幼兒園。

  20世紀初至十月革命前,沙皇政府仍然認為沒有必要把學前教育納入國民教育系統。政府撥給學前教育的經費微不足道。由於政府不重視,俄國的學前社會教育明顯地落後於同時期的西歐。但在大工業中心地區,曾出現一些社會團體。它們大張旗鼓地宣傳公共學前教育思想,並努力把教育科學的要求貫徹到家庭教育中去。若干社團還開設了為數不同的學前教育機關,並進行訓練幼師的工作。1908年,基輔福祿培爾協會開設3年制「女子師範專科學校」,這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一所學前教育師範學校。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