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世紀上半期美國的學前教育
2024-08-14 19:38:36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在歐文的幼兒學校引入之前,美國流行的是裴斯泰洛齊的家庭式教育,強調運用直觀教具和家庭式的愛的環境來影響幼兒,使之不同於文法學校的預備學校。1806年,裴斯泰洛齊的一個助手約瑟夫·倪夫(Joseph Neef)來到美國指導一所裴斯泰洛齊學校。後來,陸續有一些裴斯泰洛齊式的學校在美國開辦。但是,這種學校並沒有完全體現出學前教育的特點,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前教育機構。因此,很快就被歐文的幼兒學校的影響所淹沒。
1824年,歐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建立「新和諧村」,從事創辦共產主義公社的活動。開辦幼兒學校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他的影響下,美國許多州都建立了幼兒學校。1830年,這些幼兒學校改稱初級部(primary department),與初等學校相銜接,強調幼兒的健康保護和戶外活動。這些方法也被初等學校低年級所採用。很多初等學校招收4歲左右的兒童入學,用幼兒學校的方法來教育他們。一時間,幼兒學校風靡美國。
幼兒學校的經費來源以收費為主,或靠一些慈善團體的捐款來維持。其教育的對象主要是上層家庭的兒童。當時,教育當局致力於初等教育的普及,尚無暇顧及學前教育,不願承擔幼兒學校的經費。加之裴斯泰洛齊式的家庭教育傳統的長處深入人心,而後來幼兒學校本身也出現了機械化的傾向,以成人的意見為主,不重視對幼兒特徵的研究,更由於經濟的原因,幼兒學校在美國存在不久就銷聲匿跡了。
幼兒學校在美國存在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在思想觀念上對美國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美國民眾中傳播了重視幼兒教育的思想,認為學校有責任對4~6歲的幼兒進行教育,教給他們有關宗教、道德及讀、寫、算方面的初步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講,幼兒學校是作為家庭教育的補充形式而出現的。但它否定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試圖將幼兒拉出家庭。因此,19世紀30年代,在幼兒學校的影響的高潮過後,迅速興起了「家庭學校運動」(Family School Movement)。這是裴斯泰洛齊家庭教育影響的復歸。人們認為,幼兒學校環境惡劣,擁擠不堪,不利於幼兒健康。同時,教師的素質也不高。從另一方面考慮,將幼兒集中在一起也不利於道德教育,導致道德敗壞。相比之下,家庭更有利於兒童的道德品質的培養。父母們還認為,幼兒學校奪去了他們和孩子相處的樂趣。幼兒學校也不符合幼兒的特徵,其類似小學的做法也很有問題。總之,當時廣大家長更傾向於裴斯泰洛齊式的「家庭學校」的做法。
家庭學校運動主要是教育家或教育愛好者通過出版《家庭指南》來影響家長。但這種教育是分散在各個家庭之中來進行的。因此,其效率很難確定。加之當時多數父母沒有真正理解和遵循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方法,在社會日益發展的時代,那種逆歷史潮流、矯枉過正的「家庭學校運動」也沒有在美國產生大範圍的影響,很快被德國的福祿培爾式的幼兒園所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