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外國學前教育史> 二、近代學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二、近代學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2024-08-14 19:38:18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19世紀30年代中期,法國學前教育的性質開始發生變化,逐步實現了從慈善事業到國民教育事業的轉變。法國自拿破崙時代開始,就形成了一套中央集權的教育領導體制。拿破崙教育改革的結果是成功地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近代學校體系。1833年,教育部部長基佐頒布了關於初等教育的法令,使初等教育這個拿破崙時教育的薄弱環節得到加強。此後,政府遂把注意力轉向託兒所,將其逐步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政府的重視是法國學前教育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從那時起,法國的學前教育在世界上一直處於先進地位,成為法國在教育方面的驕傲之一。

  (一)學前教育性質轉變的歷史條件

  法國託兒所性質的轉變與法國近代資產階級的國民教育觀念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愛爾維修和盧梭等人抨擊了舊的教育制度,並在理論原則上提出了以世俗化、民主化為主要特徵的新教育構想。為將這些構想付諸實踐,法國大革命前後歷屆政府提出了教育法案、計劃和報告等不少於25項。[3]這些法案和計劃等由於戰亂和政局不穩等原因雖未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但已初步形成政府重視國民教育的傳統,樹立起在法國建立統一的國民教育制度的堅定信念,並在客觀上為法國從封建等級教育制度向近代教育制度轉變這一重大的歷史變革鋪平了道路,在上述背景下,將學前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是必然的結論。

  法國學前教育性質發生轉變是中央集權的教育管理體制不斷加強這一趨勢的反映,也是法國政府自上而下地建立國民教育體系的自然結果。1808年,拿破崙宣告成立「帝國大學」,將所有的教育機構和學校都歸於政府的管轄之下,國家牢牢地控制了教育的管理權。在拿破崙時代,中、高等教育得到長足的發展。1833年基佐法案頒布後,初等教育又得到極大的擴充。在高、中、初等教育的問題解決之後,信奉統一國民教育制度原則的法國政府自然將注意力轉向已在民間得到初步發展的託兒所事業。

  (二)託兒所性質的轉變

  在1833年《初等教育法》頒布之後,法國政府立刻把注意力轉向託兒所,認為它是初等教育的基礎,應歸政府管轄。1835年,法國政府頒布了《關於在各縣設立初等教育的特別視學官的規定》,提出視學官具有視察和監督託兒所的權力。這是法國政府正式管理託兒所的開端。

  1836年,教育大臣布雷發出傳閱文件,明確指出託兒所是公共教育部領導下的學校。因此它們也應同其他初等學校一樣,接受市鎮村教育委員會和郡教育委員會的領導。這標誌著法國託兒所性質的重大轉變,即由面向貧民的慈善救濟事業轉向面對全體國民的國民教育事業。

  1837年,法國政府發布了最早的有關託兒所管理和監督體系的規定,把法國的託兒所納入中央集權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軌道。這項規定的主要內容有:(1)託兒所為慈善設施,分公立和私立兩種,教學內容包括宗教、讀、寫、算、唱歌和繪畫等。(2)託兒所所長稱「監督」,24歲以上的男女均可擔任,但須持有3種證書:考試委員會發給的「能力證書」;地方自治體負責人發給的「道德證書」;大學總長授予的「住地證書」。(3)市鎮村郡乃至中央的各級教育委員會,對於託兒所具有一般的管理、監督和懲戒的權力。(4)建立託兒所女視學官制度。自上而下設有一般女視學官、特別女視學官和首席女視學官。在加強對託兒所的行政管理的同時,國家也加強了對託兒所的財政資助。1835年,公共教育部給予託兒所的補助金額達25900法郎。1840年,創設了由國庫支付的託兒所基金。同年,自治體向託兒所交付的補助金達245631法郎,受益的託兒所達550所。至1840年,除4個縣以外,法國所有的縣都設立了託兒所。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的學前師範教育也有很大的發展。1831年,柯夏已在他的託兒所附設託兒所教師養成所。1847年,一個私人慈善團體在巴黎設立獨立的正式的託兒所師資培訓機構「學習之家」。1848年,政府把「學習之家」改為國立「幼兒師範學校」。

  強有力的行政領導,大量的財政資助,以及對學前師資培訓的重視,極大地推動了法國託兒所的迅速發展。

  

  (三)福祿培爾幼兒園方法的傳入

  19世紀中葉,由於德國福祿培爾幼兒園領導人別勞夫人的努力,以及法國政府的支持和協助,福祿培爾幼兒園教育方法傳入法國。

  1855年,別勞夫人到達法國,在法國3年期間,她先後講演100多次,系統地介紹了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及其幼兒園事業。她還向法國政府提出在法國引進福祿培爾教育方法的請求,得到批准。政府設立了試行委員會,並指定以「國際託兒所保姆培訓學校附屬託兒所」為試點。試驗3個月後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教育部向全國發行了大量有關幼兒園教育的刊物和指導書。這樣,別勞夫人通過法國政府自上而下地順利地把福祿培爾教育方法引入法國。

  幼兒園的設立,福祿培爾方法在託兒所被採用,以及以福祿培爾教育思想為指導的學前師資培訓工作的開展,是法國的福祿培爾主義幼兒園運動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但與此同時,法國的學前教育機構開始向雙軌制方向發展。託兒所以勞動階級兒童為對象,而幼兒園則以上層階級子女為對象。

  (四)近代學前教育制度的確立

  1879—1898年,法國資產階級自由派的代表溫和共和派執政,在政治上傾向於自由主義和18世紀的啟蒙思想,反對教會特權,主張改革和發展教育。溫和共和派執政期間,費里(J.Ferry)3次擔任教育部部長。1881年和1882年議會先後通過所謂「第一費里法案」和「第二費里法案」,最終確立了法國初等教育「免費」「義務」和「世俗化」三位一體的原則。這些原則的確立為普及學前教育創造了條件,促進了學前教育的世俗化。

  1881年6月16日的費里法承認學前教育機構為初等的公共的教育機構,並免除公立託兒所的學費。1881年8月2日的政令採用「母育學校」這個名稱,並沿用至今。該政令指出:母育學校是初等教育設施,以實施「母性養護及早期教育」為宗旨,那裡的男女兒童將共同接受體、德、智全面發展的教育。母育學校招收2~6歲兒童,並根據年齡發展階段編班。母育學校的保育內容包括:道德教育的初步原理、日常生活知識、語言訓練、繪畫、讀寫算的初步知識、博物和地理概念、唱歌和體操。教學方法強調直觀和利用實物。

  1881年的政令在法國近代學前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義。政令統一了各種幼教機構的名稱,將母育學校納入公共教育系統。其次,以年齡編班取代了以往帶有封建色彩的按性別分班;以近代道德教育替代了以往的宗教教育。該政令的頒布意味著基本確立了法國近代學前教育制度,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87年1月18日,法國教育部發出指令,在2000居民的市鎮設立母育學校一所;在1200人以下的居民區,可在小學裡附設幼兒班。指令還列舉了母育學校應具備的設施和設備條件。這項指令的內容反映出法國的母育學校的設立得到統一規劃;在保留主知主義特點的同時,實際上採用了福祿培爾的玩具、教具和教育方法。

  (五)凱果瑪的教育活動與教育思想

  法國女教育家凱果瑪(P.Kergomard,1838—1925年)是法國學前教育組織者和理論家。她曾在法國公共教育部工作多年,從事學前教育的改革工作。第三共和國(1875-1940年)成立後,政府設置了托幼機構改革方案起草委員會,此後又專門成立了負責編制母育學校教學大綱的委員會。凱果瑪在這兩個委員會中均擔任領導工作。她具體領導了19世紀80年代法國學前教育機構的改革,促使政府將託兒所改造為母育學校並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編織母育學校的教學大綱。她的主要著作是《母育學校的教育》(1886—1895年)。

  凱果瑪指出了學前教育機構教育的雙重目的:社會目的和教育目的。前者指解決母親不能照顧自己的孩子這個社會問題,後者是指學前教育機構要像一個聰明而摯誠的母親那樣施行教育。

  凱果瑪把尊重兒童的個性和創造精神視為學前教育機構的工作必須遵循的原則,強調母育學校和幼兒班的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方法都應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她指出了遊戲與活動的重要教育意義,認為兒童的體力和腦力活動具有發展兒童雙手的靈巧性和陶冶兒童的智慧和心靈的重要作用。凱果瑪把生活看做一切教育體系的基礎,應使學前兒童了解外部世界,並養成勤勞的品性,反對向兒童進行宗教教育。

  凱果瑪的教育活動和教育主張對法國近現代學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她的突出貢獻使她在法國學前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六)塞貢的弱智兒童教育方法

  塞貢(E.Seguin,1812—1880年)是法國精神病醫生,弱智兒童教育家。1837年,他在巴黎比賽德醫院開創一所弱智兒童學校,為弱智兒童首創一種現代教育方法。在他的影響下,歐洲出現了許多類似學校。1848年他應邀赴美國,在各地講演的同時,還為智力遲鈍兒童建立學校,開辦診所。塞貢的主要著作有《白痴的精神治療、衛生及教育》(1846年)和《白痴及其心理治療方法》(1866年)。

  塞貢教育方法的主要特點是著重感覺和運動神經的訓練。他認為,早期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發展感覺和運動訓練。他強調人體的各個部分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的心理是與生理機能聯繫在一起的。在他看來,兒童在發展過程中依次出現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有其特徵及相應的主要教育任務。第一個階段發展器官的功能;第二個階段是運動教育,以軀體訓練為主要內容,包括感知訓練和運動神經訓練;第三個階段是智力訓練,通過活動掌握知識;最後是意志訓練和道德意識訓練。塞貢的教育方法對蒙台梭利有很深刻的影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