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外國學前教育史> 一、18世紀末至1835年以前的學前教育

一、18世紀末至1835年以前的學前教育

2024-08-14 19:38:15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一)奧柏林的編織學校

  在法國教育史上最早有記錄的幼兒教育機構是奧柏林的「編織學校」。一般的幼兒教育史都把它視為法國近代幼兒教育開端的象徵。

  奧柏林(J.F.Oberlin,1740—1826年)是法國新教派的一位牧師,早年深受泛愛主義影響。1767年開始,他長期在糾達泰爾的布魯德堡教區從事牧師工作。他採取了許多措施來改善該地區居民的生活,如修橋、築路等,創設幼兒教育機構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措施。

  1770年,奧柏林創設編織學校。學校招收的對象包括3~6歲的幼兒。學校有兩位指導教師,分別負責文化和遊戲的指導和手工技術方面的指導。此外,還挑選了一些年齡較大的女孩協助教師的工作。

  編織學校每周只開放兩次,主要是教育而非保育。教學內容包括標準法語、宗教讚美歌、格言和講童話故事、採集和觀察植物、遊戲、繪畫、地理等。對5~6歲的兒童還教以歷史、農村經濟的常識以及縫紉、編織的方法。學校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和方言的矯正,在教學方法方面,則重視直觀教學和實物教學。

  奧柏林的編織學校在法國有一定的影響。在他去世以前,附近的5個村莊辦起了同類學校。在他去世以後,編織學校存在了一段時間。但它並沒有得到政府的扶持,與法國的其他的學前教育機構如託兒所等也沒有直接關係。

  (二)日間看護中心與託兒所運動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帕斯特萊、柯夏和馬爾波是法國19世紀上半期開展的託兒所運動的著名人物,在推動這一時期學前教育的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帕斯特萊(Mmede Pastoret,1766—1843年)是法國的慈善家和女教育家,法國託兒所的創辦者,曾任法國公共教育委員會委員。1801年,她在巴黎為貧民創辦了一所具有慈善性質的育兒院,收容12名嬰兒。以後,帕斯特萊受到英國幼兒學校的影響,組建具有慈善精神的上層階級的婦女組織「婦女會」,並自任會長。在塞納省貧民救濟會的贊助下,1826年,帕斯特萊領導婦女會創辦了法國最早的託兒所,收容兒童80名。

  柯夏(J.Cochin,1789—1841年)是巴黎第12區的區長,熱心支持學前教育,他曾花了兩年時間到英國考察幼兒學校。1828年,他在巴黎創辦了第一所日間看護中心「模範託兒所」。他還積極協助帕斯特萊夫人領導的婦女會開展託兒所運動,並在理論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柯夏著有《託兒所綱要》,提出了較為系統的託兒所教育理論,他指出託兒所是最有效的公共貧民救濟設施和兒童教育設施。無論對於國家還是對於民眾來說,託兒所都有重要的意義。柯夏提出的託兒所的教育內容把宗教和德育擺在首位。此外,在智育方面,柯夏受到威爾德斯皮恩幼兒學校的影響,主張「百科全書式」的知識教育,包括讀、寫、算、幾何、地理、歷史、博物和圖畫等。這同當時初等學校的教學內容幾乎完全相同,只有程度上的差別,在教育方法上提倡人道主義態度,反對體罰。

  馬爾波(F.Marbeau)也是一位關心學前兒童保育和教育問題的巴黎政府官員。1844年,他創辦了第一所嬰兒日間看護中心,以年齡較小的乳嬰兒為對象,以滿足社會需要。他還著有《關於嬰兒託兒所》的小冊子。在馬爾波創辦嬰兒託兒所之後,各地陸續出現了類似機構。他的有關主張不僅在當時的法國社會受到歡迎,還對歐美各國產生一定影響。

  (三)母育學校

  1881年8月2日,法國政府發布政令,將各種學前教育機構的名稱統一為「母育學校」(maternal school),並沿用至今。該政令指出:母育學校以實施「母性養護及早期教育」為宗旨,對全體兒童進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母育學校招收2~6歲兒童,並根據年齡發展階段編班。保育內容包括:道德教育初步原理、日常生活知識、語言訓練、繪畫、讀寫算初步知識、博物、唱歌和體操。教學方法強調直觀和利用實物。1881年的政令在法國近代學前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統一了各種幼教機構的名稱,將母育學校納入公共教育系統,使其由目的在於看護的慈善性質的機構,轉變為目的是看管和教育的國民教育事業。這是至今依然存在的法國幼兒教育觀,此外,1881年的政令以年齡編班取代了以往帶有封建色彩的按性別分班,並以道德教育代替了以往的宗教教育,該政令的頒布意味著法國近代學前教育制度基本確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