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外國學前教育史> 第五章 近代歐美和日本的學前教育

第五章 近代歐美和日本的學前教育

2024-08-14 19:37:41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17世紀至19世紀下半期是歐美和日本歷史上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而確立統治地位的社會大變動時期,即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解放了生產力。17世紀以後,近代自然科學迅速發展,導致了第一次技術革命,開闢了蒸汽機的新時代,使資產階級得以徹底摧毀舊的封建關係。19世紀7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工業化不斷發展並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以發展重工業(尤其是鋼鐵工業和化學工業)為重點。除蒸汽機外,又開始使用電氣動力。近代政治、經濟的發展成為推動近代學前教育發展的基本動力。

  發端於17世紀後半期的英國貧民窟幼兒保護和養育設施是近代歐洲學前教育設施的萌芽。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家園而集聚於城市,為產業革命創造了基礎條件,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使貧民管理(包括貧民嬰幼兒的隔離、保護和教育問題)成為英國政府的頭等大事,由此也開創了近代貧民慈善學前教育的傳統。但這一時期英國的貧民救濟設置的主要目的在於挽救貧民嬰幼兒的生命,教育的成分微乎其微。18世紀末,在法、德、俄等國都出現過類似設施,但已增加了不少教育因素。

  產業革命的發展,女工和童工的增加,對近代學前教育的發展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母親們外出做工,嬰幼兒童的保護和教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貧窮家庭的兒童迫於謀生的壓力,不得不在七八歲就開始做工。他們的父母十分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入廠做工以前能學到一點起碼的讀、寫、算知識。在上述情況下,歐文創辦的幼兒學校後來形成了一場運動,先是在英國,以後又波及法、德、美等國。裴斯泰洛齊的直觀教學法對這一時期的學前教育的方法有很大影響。

  在產業革命前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社會中上層家庭的兒童是在家裡接受學前教育。1840年,福祿培爾創辦幼兒園,為社會中上層家庭的兒童接受社會學前教育提供了條件。同時,歐美、日各國的學前教育也出現了「雙軌」傾向。一軌是為下層家庭的學前兒童設立的幼兒學校、母育學校、簡易幼兒園、孤兒院和託兒所等;另一軌是為中上層家庭的學前兒童設立的幼兒園。但福祿培爾的教育方法的採用並不限於幼兒園,也推動了其他學前教育機構教育方法的改進。19世紀後半期的福祿培爾主義幼兒園運動,成為促進歐美和日本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隨著近代初等義務教育的普及,各國政府在學前教育事業上的作用日益加強。19世紀30年代,法國率先開始了將學前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制度的歷史進程。40年代,英國也通過政府撥款形式,加強了政府對幼兒學校的控制。19世紀後半期,法、美、日等國的公立學前教育機構得到較大發展,成為整個公立學校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但總的說來,各國主要致力於初等教育的普及,尚未能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於學前教育的發展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