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外國學前教育史> 二、中古時期的兒童觀及幼兒教育

二、中古時期的兒童觀及幼兒教育

2024-08-14 19:36:12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一)性惡論的兒童觀及畏神禁慾的教育

  在中世紀基督教會地位獨尊並控制了精神、思想、文化的情況下,也必然獲得了教育的壟斷權,基督教會將奧古斯丁提倡及系統化的性惡論的兒童觀大加渲染,進一步強化,並據此在幼兒及兒童教育中大力推行畏神禁慾的教育。鼓吹由於兒童是帶著「原罪」來到人世的,故生來性惡,人人必須歷經苦難生活的磨難,不斷贖罪,才能淨化靈魂。為了得到未來天堂的幸福,人人應當聽從教會的訓誡,常年敬畏上帝,實行禁慾;應當從幼年起就抑制兒童嬉笑歡鬧、遊戲娛樂的願望,並採取嚴厲措施來制止這類表現。在教會學校中,宗教居於所有學科的「王冠」地位;兒童從小要盲信、盲從聖書及其講解人——教師的權威,不允許有任何自主性及獨立意識的流露。以性惡論及禁欲主義作依據,教會要求摧殘肉體以使靈魂得救,聲稱「不可不管教孩童,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1]故教育中體罰盛行,且完全取消了體育。教會對多神教徒所創造的古代文化,特別是崇尚和諧發展的雅典文化教育,持敵視態度。

  (二)預成論的兒童觀及幼兒教育的成人化

  中世紀前期,歐洲在基督教宗教蒙昧主義的統治下,自然科學的發展長期停滯,教育理論亦徘徊不前,幼兒教育的研究更是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在此狀況下,一種沿襲自古代的、人們稱之為「預成論」(predetermination theory)的兒童觀,與上述教會所宣傳的性惡論的兒童觀相併存,在社會中占據著統治地位。有的學者提出:「胚胎學的預成論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而且在以後的若干年代中一直支配著科學思想。」[2]預成論認為:當婦女受孕時,一個極小的、完全成形的人就被植於精子或卵子中,人在創造的一瞬間就形成了。兒童(或新生嬰兒)是作為一個已經製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來的,兒童與成人的區別僅是身體大小及知識多少的不同而已。故在社會上,兒童被看成小大人,一旦他們能行走和說話,就可加入成人社會,玩同樣的遊戲,穿同樣的服飾,要求有與成人同樣的行為舉止。總之,按照預成論的觀點,兒童與成人不應有重要區別,從幼兒開始,兒童的身體和個性已經成人化了。由於受預成論的影響,歐洲14世紀以前的繪畫,總是不變地以成年人的身體比例和面部特點來畫兒童的肖像。顯然,預成論的要點是否認兒童與成人在身心(尤其是後者)特點上的質的差異,也否認了兒童身心發展的節律性、階段性。

  預成論的形成與流行除與古代自然科學(尤其是與人身心有關的醫學、生物學、生理學及學科)的落後或滯後有關外,還有兩種原因。其一是由於古代兒童死亡率高,因此人們不願對兒童的特點給予較多的關注。其次是與成人的自我中心主義有關:

  成年人傾向於認為所有人的生命都有像他們自己的生命一樣的形態與機能。要採取特有的謙遜態度,才能發現各個時期生命的獨特性,而那種特別的謙遜(在當時)是不容易得到的。[3]

  由於受預成論的影響,人們無論是在社會教育(包括學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都忽視兒童的身心特點,忽視兒童的愛好及需要,對兒童的要求整齊劃一,方法簡單粗暴。預成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例如,從中世紀一直到18世紀,由於受傳統風氣的影響,在法國的貴族家庭中保留著這樣一種習慣:小男孩即要求穿騎士服,佩帶寶劍,猶如成年男子的裝束。小女孩則要求濃妝艷抹,穿拖地長裙,打扮得像貴婦人。有人稱這樣的小孩為「小大人」(miniature adults)或「6歲小婦人」(1ittle ladies of six years)。[4]近代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及教育家盧梭曾與這種理論及社會現象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