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外國學前教育史> 一、古代希臘的學前教育概況

一、古代希臘的學前教育概況

2024-08-14 19:35:36 作者: 周采 楊漢麟

  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古代希臘在奴隸制形成的過程中出現數以百計的城邦國家,其中最強大並最有代表性的兩個城邦是斯巴達和雅典。由於具體的政治、經濟和地理條件等不同,其學前教育也表現出不同的特徵。

  (一)斯巴達的幼兒教育

  斯巴達位於希臘半島南端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四周群山環繞,交通阻塞。斯巴達人原系外來的入侵者,屬於奴隸主階層。他們內部實行財產公有,人數不多,公元前7世紀時,只有3萬人,卻統治著25萬以上的奴隸(希洛人)和平民(庇里阿西人)。斯巴達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常常激起奴隸與平民的反抗與暴動,遂使斯巴達人無時不處在軍事戒備狀態;加之爭強好鬥的民族傳統及封閉的地理環境,有關因素決定了尚武成為斯巴達國家的靈魂,單純的軍體訓練及性格教育成為斯巴達人教育的特徵,其教育目的就是培養性格堅強、英勇善戰的軍人,以確保對奴隸與平民的統治,並支持對外的掠奪或防禦戰爭。

  在斯巴達人中,兒童屬於國家所有,教育年青一代亦屬國家的職責。嬰兒出生伊始,即受到國家長老(Ephors)的檢視,凡身體畸形或孱弱的兒童就被拋到位於泰革托斯出峽墓地的棄嬰場,檢視合格的則交由父母代替國家撫養。故在斯巴達,只有強健的、可能成長為良好戰士的嬰兒才允許養育成人。

  斯巴達的婦女以善於撫養、調教孩子而著稱。斯巴達婦女的地位很特殊,並不像希臘其他各地如雅典的有地位的婦女那樣與世隔絕。女孩子也受著男孩一樣的體育鍛鍊,甚至和男孩子一起赤身裸體地進行鍛鍊。她們還練習賽跑、角力、擲鐵餅和投標槍,不同的是她們不離家過軍營生活。國家鼓勵多生育,為了培養一個身強力壯的軍人,斯巴達立法者決定從根本上做起,認為母親身體的強弱對胎兒影響頗大。此外,由於男子常年出外遠征,婦女在家成為一家之長,受到尊敬。斯巴達式的訓練始於兒童的誕生。新生兒通常要放在酒中洗浴,斯巴達人認為這種洗浴能夠祛除軟弱,健體強身。斯巴達的母親從不用衣物包裹嬰兒,以便讓嬰兒的四肢能夠自由運動,並增強適應力。她們還努力使嬰兒知足、愉快、不哭泣、不怕黑暗、不怕獨處、不擇食、不任性、不頑皮、不喧鬧。故自嬰幼兒時期開始,孩子們便被教會面對飢餓或痛苦,心態寧靜,無怨無憂。這一特徵及傳統在當時堪稱獨樹一幟。羅馬時期的希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曾在其書中寫道:由於斯巴達婦女具有高明的育兒技能,外邦人常常雇用斯巴達的保姆。[1]

  當男孩長到五六歲時,便常被父親帶到斯巴達成年男子聚會或集體用膳,叫做「法伊迪塔」(Pheidita)的場所,通過觀察成年人的活動,而受到斯巴達生活方式的初步薰陶。7歲以後,男孩被送入名叫「教育場」的國家公育機關,過集體軍營生活。在教育場中,除嚴格的軍事訓練外,尤為注重性格教育。兒童們終年赤足,嚴冬只許以單衣裹身;此外用石板做枕頭,以蘆葦當墊褥,吃的常常只有稀粥清湯。為了鍛鍊或考驗兒童的忍耐力、意志力,還常令他們做苦工;或借敬神為名,在神廟前對年輕人進行鞭笞,並且不許呼號,否則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據史料記載,從小經歷過嚴酷訓練和教育的斯巴達青年,個個舉止莊重、態度嚴峻,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雅典作家色諾芬(Xenophon,約前431—前354年)在描寫他們時說:「在斯巴達,從男孩那裡比從石像處還難得聽到聲音,可以說男孩比女孩還要嫻靜寡言。」[2]斯巴達的教育屬於外鑠論及國家(或社會)本位論的典型範例。

  斯巴達教育在造就全心全意為了國家的無敵戰士的主要目標方面無疑是成功的。他們訓練了年青一代堅強、不怕苦和服從紀律的品性。但另一方面,文化教育或科學教育都被認為是無意義的事情。國家沒有把閱讀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文學和藝術在斯巴達的教育體系中沒有地位。「斯巴達對希臘思想起過雙重的作用:一方面通過現實,一方面通過神話;而兩者都是重要的。現實曾使斯巴達人在戰爭中打敗了雅典,神話則影響了柏拉圖的政治學說以及後來無數作家的政治學說。」[3]

  

  (二)雅典的幼兒教育

  雅典位於希臘半島南端的阿提卡半島,作為國家約形成於公元前8世紀。與斯巴達不同的是:此處有優良的海港、豐富的自然資源及發達的手工業和民主政治,這些都要求雅典公民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又因與埃及和腓尼基等古文化中心接觸頻繁,先進的東方文化源源不斷地流入,促進了雅典科學文化的發展。

  此外,公元前6世紀末,通過經商發跡的新興工商貴族戰勝了保守的農業貴族,確立了奴隸制度下的民主政體。在民主政治下,雅典全體公民(包括奴隸主及有公民權的平民)都有參加公民大會的權利,決定國家一切重要事務。這種政治要求雅典公民具有全面的認識與「無所不包的才能與活動」。[4]

  雅典的教育與其民主政體及社會需要相適應,不僅要訓練身強力壯的軍人,更要培養具有多種才能、能說會辯、善於通商交往的公民(包括政治活動家和商人等)。適應這種需要,在雅典的教育中,除了軍事、體育以外,還具有較多的智育成分。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在雅典人中間,逐漸形成一種身心和諧發展(或稱體、智、德、美多方面的發展)的教育理想。雅典人認為這種教育兼顧個性與公民性兩方面的要求,只有身心和諧發展的個人才能最好地履行公民的職責。雅典的幼兒教育既受到古老習俗的制約,同時也反映了和諧發展的教育理想。

  雅典兒童在7歲以前,由家庭負責教養。與斯巴達的兒童完全屬於國家所有不同,雅典的兒童屬於家庭及父母所有。孩子的誕生對雅典人的家庭來說,通常是一件喜慶之事。然而嬰兒能否養育,決定權屬於父親。嬰兒出生後,須放置到父親腳下,若父親抱起,則表示認可其為家庭一員,將承擔養育之責,否則將被拋棄。嬰兒出生後第5天要舉行向神靈表示敬意的儀式。儀式通常由奶媽或祖母主持。儀式過程中,家中的女性成員須懷抱嬰兒,在燃燒著的祭壇前繞行幾圈。除舉行儀式外,還要設宴慶祝,並在門上懸掛標誌,讓過往行人或鄰里知曉。若是女嬰,則在門上懸掛羊毛,若是男孩,則懸掛以橄欖樹枝製作的王冠,其寓意十分明顯。這一做法與我國古代所謂「男子設弧(弓)於門左,女子設悅(佩巾)於門右」的慶祝嬰兒誕生的習俗頗為相似。[5]孩子出生第7天時,為嬰兒取名,並再次設宴。第40天時,孩子的名字就被註冊登記在家族的花名冊上。雅典有重男輕女的傾向,故男孩的出生較之女孩的出生,更被看成是一件值得慶賀之事。

  雅典兒童在襁褓期間,通常由母親或奶媽撫育。富裕人家常常雇用保姆,特別喜歡雇用斯巴達婦女,因為她們善於調教嬰兒,而且身體健康,奶水充足。嬰兒斷奶後,則由家庭女教師照料。家庭女教師通常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生經驗豐富的女奴。她須負責幼兒的飲食起居,並時常帶孩子外出教步、玩耍。雅典家庭幼兒教育的內容包括:(1)音樂。包括聽搖籃曲,唱歌等,其作用是陶冶性情。雅典的幼兒時常聽到母親和女僕們做針線活時,在樂器的伴奏之下吟唱歌曲。(2)故事。包括寓言、童話或神話故事。在幼兒教育中,講故事乃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在這方面,古代希臘有極為豐富的創造及文化遺產。成人經常給幼兒講述《伊索寓言》、簡單的神話以及荷馬史詩中的古老的英雄故事等。其中《伊索寓言》作為主要幼兒教材,後來傳諸久遠。(3)遊戲。包括擲骰子、猜單雙、玩球、與小動物嬉戲等。據說,在雅典和其他希臘城市流行的遊戲達50餘種之多。(4)玩具。在雅典幼兒教育中,對玩具的教育作用亦較為重視,雅典的幼兒享有許多玩具,如彩陶娃娃,泥制動物(小馬、小狼等)、鐵環、陀螺、玩具車、撥浪鼓等。基中撥浪鼓是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第二代弟子阿契塔(Archyats,約前400—前350年)發明的。(5)禮貌行為習慣的培養。7歲以前,男女兒童在家庭中享受同樣的教育。7歲後,女孩仍留在家中過著幽居的生活,男孩子則先後(或同時)進入文法學校、弦琴學校、體操學校等各類學校學習,獲得智、德、體、美和諧發展的教育。在雅典,父親通常不關心年幼子女的教育。柏拉圖在其著作《拉開斯篇》中對此曾進行了批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