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一學
2024-08-14 19:21:23
作者: 余運英 等
老年人的死亡心理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一)老年人對待死亡有哪些心理類型
老年人對待死亡的態度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文化程度、社會地位、宗教信仰、心理成熟程度、年齡、性格、身體狀況、經濟情況和身邊重要人物的態度等。老年人對待死亡的心理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1.理智型
老年人當意識到死亡即將來臨時,能從容地面對死亡,並在臨終前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家庭事務及後事。這類老年人一般文化程度比較高,心理成熟程度也比較高。他們能比較鎮定地對待死亡,能意識到死亡對配偶、孩子和朋友是最大的生活事件,因而,總儘量避免自己的死亡給親友帶來太多的痛苦和影響。往往在精神還好時,就已經認真寫好了遺囑,交代自己死後的財產分配、遺體的處理或器官(如角膜)等捐贈事宜。
2.積極應對型
老年人有強烈的生存意識,他們能從人的自然屬性來認識,死亡首先取決於生物學因素,但也能意識到意志對死亡的作用。因此,能用頑強的意志與病魔作鬥爭。如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和診治帶來的痛苦,尋找各種治療方法以贏得生機。這類老年人大多屬低齡老人,還有很強的鬥志和毅力。
3.接受型
這類老年人分為兩種表現,一種是無可奈何地接受死亡的事實。如有些農村老人,一到60歲,子女就開始為其作後事準備,做壽衣、做棺木、修墳墓等。對此,老人們常私下議論說:「兒女們已開始準備送我們離世了。」但也只能沉默,無可奈何地接受。另一種老年人把此事看得很正常,多數是屬於信仰某一種宗教的,認為死亡是到天國去,是到另一個世界去。因此,自己要親自過問後事準備,甚至做棺木的壽材要親自看著買,墳地也要親自看著修,擔心別人辦不好。
4.恐懼型
老年人極端害怕死亡,十分留戀人生。這類老年人一般都有較好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和良好的家庭關係。他們指望著能在老年享受天倫之樂,看到兒女成家立業、興旺發達。表現為往往會不惜代價,冥思苦想,尋找起死回生的藥方,全神貫注於自己機體的功能上,如喜服用一些滋補、保健藥品。
5.解脫型
此類老年人大多有著極大的生理、心理問題。可能是家境窮困、饑寒交迫、衣食無著,或者受盡子女虐待,或者身患絕症、病魔纏身極度痛苦。他們對生活已毫無興趣,覺得活著是一種痛苦,因而,希望早些了結人生。
6.無所謂型
有的老年人不理會死亡,對死亡持無所謂的態度。
(二)臨終老年人有哪些心理需求
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多種多樣的,而臨終老年人又有其更加明顯的心理特徵。
1.軀體需求,是指生理病理的需求。如對空氣、休息與睡眠、飲食與水、排泄、活動、安全等的需求。
2.感情的需求。老年人由於身體的原因,可能被送到陌生環境中,接觸新異的檢查與治療,與親友經常分離等,這就會導致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甚至非常渴求,因此,需要親人儘可能多地探視與關懷,同時,也需要醫護人員的理解、同情與關心等。
3.受尊重的需求。即使是臨終老人也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重視。他們對別人的尊重與否很敏感,而且很容易影響他們的情緒情感,產生強烈的心理反應。
4.被接納與社交的需求。臨終老人仍然有與人交往的願望以及被接納的需求,因此,醫護人員及家屬都要儘可能創造條件使他們參加適當的活動及其他精神文化生活,創造良好的人際交流環境,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消除陌生感。
5.精神上的需求。有事業心的人希望繼續發揮個人才能,實現事業上的成就。即使是臨終老年人也要給他們創造機會,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有一絲光,發一分熱。
6.提供信息的需求。臨終老年人也有了解其疾病的知識,疾病診斷與治療方法、手術效果、主管醫生與護士水平及預後等信息的需求,醫護人員及家屬應在適當的情況下儘量滿足。
(三)臨終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特點
1.社會角色退化。患病後,老年人原有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係發生了變化,病人角色占主導地位,甚至取代了其他所有的社會角色。
2.自控能力下降。老年人認同了病人角色的社會要求,出現軟弱、依賴、情緒多變、意志力降低和適應能力、控制能力下降的狀況。
3.求助願望增強。為了減輕病痛的折磨和儘快痊癒,老年人會積極主動請求幫助,積極尋醫問藥或請人幫助就醫。
4.合作願望增強。進入病人角色後,老年人往往渴望儘快康復,於是,他們會配合醫護人員積極接受診斷、治療和護理。
任務二 分析老年人的心理變化,分析其心理變化的特徵
問題二:臨終老年人有哪些心理變化?
情境三中的姜大媽在得知自己病情和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之後,心理有哪些方面的變化?她的這些心理變化說明了老年人在面對死亡有什麼樣的心理活動?產生這些心理活動的原因是什麼?老年人這些異於平時的行為表現說明了老年人什麼樣的心理活動?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了解老年人的臨終心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