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一學
2024-08-14 19:19:00
作者: 余運英 等
老年人休閒
(一)老年人為什麼喜歡休閒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假日休閒不再是年輕人釋放繁重工作壓力的「專利」,一些老年人,特別是平時圍著兒孫轉的老年人也開始享受假日裡的那一份閒情。經過多個黃金周,假日休閒概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然而,與年輕人花樣繁多的休閒方式和火爆的休閒市場相比,適合老年人的休閒方式顯得單調和冷清了許多,絕大多數老年人因找不到合適的休閒方式無奈待在家裡與電視為伴。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加劇,老年人休閒已經成為亟待引起關注的社會問題。
從我國目前的休假制度來看,由於國慶節、春節長假的實行,加上端午節、清明節、五一節、中秋節等,再加上雙休日制度,中國每年有法定休息日接近120天,這意味著人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閒暇中度過。顯然,休閒正逐漸成為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特別是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老年休閒」已成為一個越來越引起全社會關注的問題。擁有充足閒暇時間的老年人的休閒問題更是中國社會老齡化進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很多老年人有較好的經濟條件和更多用於休閒的時間,他(她)們完全有能力、也有條件參與更積極的休閒活動。老年人應該認識到老年階段是人類所必經的生命階段,樹立積極的休閒觀念,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由此可見,對老年人日常休閒心理和行為的研究對老年人本身,對家庭、對社會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老年人休閒的內涵
何為休閒?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瑞典著名哲學家皮普爾說,休閒是一種精神態度;是一種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個創造過程中的機會和能力」。美國學者凱利則說:休閒應被理解為一種「成為人」的過程,是一個完成個人與社會發展任務的主要存在空間,是人的一生中一個持久的重要的發展舞台。休閒是以存在與「成為」目標的自由——為了自我,也為了社會。傑弗瑞·戈比說,休閒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下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之下行動,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這樣談論「休閒」:擺脫必然性是終身的事情,它不是遠離工作或任何必需性事務的短暫間歇。馬克思眼中的休閒則來自於另一個角度,他認為「休閒」一是指「用於娛樂和休息的餘暇時間」;二是指「發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時間」。亞里士多德曾說:「休閒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內心的安寧」。
本章節來源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在現代,一般意義上的休閒是指兩個方面:一是解除體力上的疲勞,獲得生理上的和諧;二是贏得精神上的自由,營造心靈的空間。休閒的價值不在於實用,而在於文化,它使人的精神的自由中經歷審美的、道德的、創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呈現自律性與他律性、功利性與超功利性、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高度統一,是人的一種自由活動和生命狀態、一種從容自得的境界,是人的自在生命的自由體驗。總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進步,人們擁有的閒暇時間越來越多,休閒作為人的一種自由生活,其真正內涵是挖掘自身潛能,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生活方式。而老年人休閒就是指老年人體悟人生和領略自我的精神體驗和自我娛樂、自我消遣的活動或安排。
2.老年人休閒的動機
休閒動機是推動休閒行為發生的原動力,而休閒動機是在休閒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體閒需要是引發休閒行為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經常被用在體閒需要的研究中。不同性別和年齡的老年人的休閒動機是有差異的。男性與女性老年人的休閒動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中國文化中,女性更加注重家庭情感,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女性和男性在「生活需要」這項休閒動機上有較為明顯的差異,中國女性比男性傾注更多的精力在家庭上,男性在社會中拼搏更多,因此「為得到社會承認與社會地位」這項休閒動機上,男性也更加認同。不同年齡的老年人的休閒動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相關調查發現,60~70周歲的老年人由於剛剛從崗位上退休,還希望通過休閒活動與社會相接觸,以期得到社會的承認與社會地位,但70~80周歲以及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由於身體等方面的原因對此休閒動機的認同度相對較低。隨著年齡的增長,感情上的需要越來越強烈,80周歲以上老年人對「增強感情、加強交流」的休閒動機認同度最高。[5]以上這些差異說明,雖然女性老年人在社會中的經濟地位在逐漸提高,而且她們的社會地位也逐步提高。但從總體上來說,女性老年人的休閒依然與家庭聯繫得較多,而男性老年人則更多地出於想要和社會接觸等原因去參加休閒活動。
一般來講,老年人休閒目的主要是為了學習、娛樂放鬆、鍛鍊身體和結交朋友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也體現老年人生活的願望,即「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健康長壽」。「老有所學」,「活到老,學到老」。老年人的求知慾望是很強烈的。這點常常被社會公眾忽略,以為老年人年紀大了,再學東西沒什麼用。其實,老年人也希望通過學習來充實自己,及時更新知識、觀念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二)老年人的休閒特點有哪些呢[6]
1.休閒時間相對比較充裕。
調查發現,老年人平均每人每天的休閒總時間約為545.26分鐘,占一天時間的37.9%。各年齡段老年人的休閒總時間為:60~64歲,509.42分鐘;65~69歲,515.60分鐘;70~74歲,576.10分鐘;75~79歲,601.40分鐘;80歲以上600.80分鐘。同時可以發現,休閒時間在60~80歲之間呈現出明顯增加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工作和家務勞動的逐漸減少而使得這個年齡段的老年人休閒時間增加。80歲以上的老年人,由於就醫看病時間增多,休閒時間的增加並不明顯。總體來說,各個年齡段的老年人都有著比較充裕的休閒時間,因此,老年人也表現出對休閒生活極高的滿意度,對自己的休閒生活表示基本滿意和很滿意的比例達到了84.8%。
2.休閒方式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在調查的除「無事休息」外的11項休閒活動(讀書報、看電視、聽廣播、體育鍛鍊、社交活動、棋牌、興趣愛好、社團活動、社會工作、上老年大學、其他休閒活動)中,老年人平均的活動項數為4.69項,說明了老年人的休閒活動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其中,看電視、體育鍛鍊(包括室外散步)、讀書報是最受老年人喜愛的三項活動。在各種活動中,看電視是參與人數和平均每天投入時間最多的一項活動。在調查樣本中,有98.9%的老年人每天都看電視,老年人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為173.45分鐘,占了一天休閒時間的1/3;而每位老年人平均每天上老年大學或老年學校的時間僅為2.82分鐘,平均每天讀書報的時間為56.69分鐘。因此,從休閒內容上看,老年人用於娛樂消遣型活動的時間過多,而用於提高發展型活動的時間過少。此外,老年人的休閒活動在結構上呈現出不協調性:從休閒方式上看,老年人的休閒活動主要是「被動受傳型」活動,如看電視、讀書報、聽廣播等,而「主動創造型」的活動過少,這樣就難以發揮老年人的主觀能動性,阻礙了他們從休閒活動中體驗到自身價值的實現和創造的樂趣。
3.休閒消費上,偏好於花錢較少的活動
從每月的休閒消費來看,被調查的大多數老年人表示花費很少,有部分老年人認為不需要什麼花費,這是因為老年人從事的主要是無須花費錢財和對休閒技能要求不高的活動,如看電視、體育鍛鍊(包括室外散步)、讀書報、聽廣播等,而從事需要一定支出的活動(如到體育場館、娛樂場所)則很少。從花費較大的一些外出遊玩來看,有22%的人表示近兩年來沒有外出遊玩過,有27.7%的人只到過市郊風景區,有42.4%的人認為是經濟原因限制了他們外出遊玩。這也說明家庭經濟狀況會影響到老年人的休閒消費。此外,當前的城市老年群體成長於艱難困苦的生活環境中,長期以來形成了勤儉節約的觀念,這種消費觀仍然影響著他們在休閒消費中的支出,使他們難以認同較高的休閒消費。
4.休閒場所主要是近距離的活動
身體健康狀況、時間、經濟成本以及休閒的便利程度等都是城市老年人選擇休閒活動場所時考慮的一些主要因素。從調查樣本來看,老年人經常活動的休閒場所主要是公園、廣場、社區活動中心以及社區內的其他活動場所,經常在這些場所活動的老年人占調查樣本總數的90.4%。最經常活動的場所離家的距離在2公里以內的老年人占調查總數的82.3%。這說明了城市老年人主要是在近距離範圍內活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