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於20世紀中國史學批評
2024-08-15 17:32:50
作者: 瞿林東著
問:瞿先生,您剛才著重談了如何進行理性地、科學地評價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問題。我們覺得事實上這已經涉及史學批評問題了。現在有一些史學界的朋友,認為時下的史學界太過於沉悶。您能否就20世紀中國史學對史學批評與史學發展的關係,談談您的看法?
答:史學史是一門反省的學科,是歷史學自我反省的學科,史學批評也是一種反省。不論是研究史學批評的,還是被別人論述到的,都是在這個總的反省範圍之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一種自覺的認識,即史學批評是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史學的發展當然主要是社會發展的驅動,客觀歷史發展的驅動,但是史學自身也不是被動的。它自身的活力之一就是批評,就是反省。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史學批評是促進理論發展的重要途徑。沒有史學批評,歷史學的理論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從歷史上看,這個問題是很清楚的。司馬遷對《春秋》的評論,班彪、班固父子對《史記》的評論,范曄對《史記》《漢書》的評論等,這都是在提高人們的認識。直到劉知幾寫出《史通》,全面評論他以前的史書和史家,人們對史學的認識就大大提高了。我們知道,在史學批評史上,《史通》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古今道理是一樣的。
現在歷史學界的朋友對於史學批評大多不滿意,各方面都不滿意。那麼不滿意的地方在哪裡呢?一個是沒有太多的商榷,沒有太多的切磋。這種情況如果說是「沉悶」的話,確實如此。我們知道,過去有兩句話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為什麼要「百家爭鳴」呢?沒有商榷,沒有爭鳴,怎麼能夠發展呢?大家都平平靜靜的,你講你的,我講我的,學術怎能發展,理論怎能提高?有人說當今中國無書評,這當然說得絕對了一點,好的書評還是有的,只是為數不多。再一個是人們對理論的興趣比較淡薄,這是當前史學研究、歷史研究當中的重大問題。不關注史學界的重大問題,勢必形成理論上淡薄的現象,這種情況對於史學發展是不利的。如果我們真正認識到批評是史學發展的內在活力之一,是理論發展的活力之一的話,今天我們就應該開展正常的史學批評。
問:您說「應該展開正常的史學批評」,那麼怎樣才是正常的史學批評呢?
答:關於史學批評,我常常想起白壽彝先生的一些文章,一些論說。白壽彝先生講,要關心當代人的著作,要開讀書會,多寫評論。評論的出發點是與人為善。評論不是吹捧,評論也不是挑眼。評論是切磋學術,目的是發展學術,發展史學。白先生講得很好:寫評論,要站在作者的立場上,用商量的口吻來表達看法,比如說:「你這個問題,要是換這樣一種說法,是不是更好呢?」這樣提出問題的話,既指出了別人的不足之處,也表明了你的觀點,讀者又容易接受,作者也可以理解。要真正開展批評,就要有一種和諧的氣氛,今天我們講和諧社會,這個和諧社會,我看也包含一種學術上的和諧氣氛。同行之間展開史學批評,是為了求得真知,求得史學的發展。至於人們經常說到的學術中的不正之風,如果我們大力開展了在和諧氛圍中的評論和批評,不正之風也就會逐漸消退。這要許多人的努力才能做到。我過去寫過一些評論,總的來說,不是很尖銳的,但是也還提到了老一輩學者的論著中存在的不足,甚至錯誤,我和他們之間的學術友誼是很深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是善意的。我不贊成那種盛氣凌人的、教訓人式的批評,當然我也不贊成沒有原則的吹捧。我想這還是白壽彝先生所說的,既不是吹捧,也不是挑眼。要營造這樣一個好的氛圍,要有許多人帶著平常心的心態來參與評論工作,這個氣氛一旦形成就會對歷史學產生極大的影響,這一點我是深信不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