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於治史方法

2024-08-15 17:31:11 作者: 瞿林東著

  治史方法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傳統的方法、新近的方法。我們要正確對待二者關係。我主張:運用傳統方法而略帶新近的方法,或講究新近而不棄傳統,使二者相得益彰。

  下面具體談怎麼治史。第一個問題,是一個定向問題。這個問題很重要,即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在某個領域作連續性、不間斷的研究並產出一批成果。這需要5年、8年、10年時間,耕耘研究,打下紮實的基礎,同時獲得一些成果。

  有一位著名的婦產科專家林巧稚說:「有志者立常志,無志者常立志。」不立常志就成就不了氣候。比如,博士論文選題,首先要考慮在寫出論文之後,在這一領域還能做什麼。博士論文是起點而不是終點。

  那麼,如何定向呢?

  這要考慮幾個原則。第一,要有興趣。沒有興趣很難做出好的成果。

  第二,要考慮這個領域有開拓創新的空間。為此,先要做學術調查,關注學術史,了解研究狀況,思考哪些問題雖然有人做過但做得不完善,哪些問題沒人做過。1977年,我決定回到中國史學史研究領域中來,經過對學術史的考察,認為從唐代開始,是比較合適的選擇。後來寫成《唐代史學論稿》,這是中國第一本關於唐代史學的專著。總之,要通過調查,判斷某個問題有開拓創新的空間,可望產生開拓創新的豐富成果。

  第三,可供較長時間進行研究。我開始著手史學史研究的時候,給自己的歷史研究定20年計劃,前十年寫成一本唐代史學論集,後十年寫一部系統的唐代史學史。這時我已經四十歲。

  經過這些年,我的體會是:選題要有廣度、深度、高度,從而使自己成為這個問題的專家。至少需要三到四個月時間,甚至半年時間來考慮選題,一旦選題確定後,不要輕易改動。

  第二個問題,治學要積累。我們要厚積薄發。怎麼積累?首先,要認真讀書。現在認真讀書的人少,讀書是一個大問題。《歷史學年鑑》曾刊載白壽彝先生的文章《要認真讀書》,這是針對年輕人不讀書的風氣而寫的。現在再把它拿出來針對網絡熱還是有意義的。

  

  一個人不可能讀很多書,在治學道路上,必須有幾本看家的書。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有那麼兩三本名著,要非常熟悉,對它們有較深理解。看家書是要精讀的,要反覆地讀,讀深,讀透。

  我個人在大學時,有三本書對我影響很大。一是《左傳》。當時趙光賢先生開先秦史選修課,我的大學畢業論文是趙先生出的題目:《論春秋時期各族的關係》。讀《左傳》使我認識到:中國自古就是多民族國家。二是《史記》。當時白先生擔任系主任,號召全系師生要熟讀《史記》20篇。以後我經常讀《史記》。司馬遷思想之深刻,文筆之優美,體例之嚴謹,至今仍為史學典範。三是《三國志》。當時何茲全先生開《三國志研讀》。用中華書局點校《三國志》做教材。我選了這門課。10多年後,我曾寫了一篇文章《怎樣講授史學名著——記何茲全先生講〈三國〉》。

  以上三本書對我影響很大。在讀書的過程中,還自編了《毛澤東論歷史》《魯迅論歷史》,感到收穫很大。

  書那麼多,我們要有選擇地讀。有的書要精讀,有的書要通讀,有些書要選讀,有的書要泛讀,有的書只需瀏覽,看看序言、目錄、後記,知道關於某個問題有說法,到哪裡去找。這樣使自己的知識面拓廣。

  其次,讀書的過程中,要堅持做札記。札記用處很大,章學誠給晚輩寫信,講寫札記的重要性。一定要寫札記。每日讀書則將所見所思札而記之。如果不札而記之,猶如雨珠落入大海,轉瞬即逝。札而記之是積累的一個手段。

  我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寫的札記,現在翻翻還是覺得有可用之處。

  讀書的過程中要有問題意識。積累是長遠的。要積累心得,積累問題。創新從有問題開始。要有疑問,回答疑問才有創新。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可以轉化成論文。

  札記之外,還有一種積累的方法是做資料長編。要把握問題的來龍去脈,弄清其萌芽、發展的過程,按照年代排列下來,這就是做資料長編。在做資料長編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現各種問題:資料矛盾,或者出處不同但見解一致。這些也是問題。我們要有問題意識,有自覺的問題意識。從資料中提煉問題,這是創新的開始。任何一個創新都是以前人的工作為基礎的,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繼承與創新」的提法是科學的。

  資料長編是縱向的會通。與此相應,還要做資料分類。比如,讀史學著作的過程中關注史論。對眾多史論要善於分類。類例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可以按照時間或性質來分類。根據研究要求,對每類有所概括。分類是橫向的會通,沒有分類就很難提出問題。類例的方法是治學很重要的方法。

  最後,談創新問題。現在的博士論文都要求有創新,那麼,怎麼創新?要做到創新,我以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有學術史意識。要尊重學術史的發展,尊重前人和今人的成果,從而為自身的研究準確定位。當前的學風存在著重大問題。不說明學術史就是缺乏對前輩時賢的尊重。

  在論文的序言中要涉及以下問題:內容、意義、難點、重點、創新點、學術史。學術史中介紹那些綜合性的,或分門別類的,或個案的成果,經常看見有人在文中這樣說:「……但是,人們都沒有注意到什麼什麼。」以此來說明自己的創新,這說法不合適。應該說:前人取得很大成績,是重要的參考基礎,還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以此為基礎,我以為在哪些問題上還可以進一步拓展,這樣表述才合理,才符合實際。前人的成果是後人研究的起點和基礎,後人超過前人是正常的。

  第二,要有問題意識。要有自覺的問題意識。注意在讀書、做學術史調查的積累過程中提出問題。有時,在讀書或做札記的過程中,問題會「自動」出現在你面前。

  第三,要有創新程度的分寸意識。不要過分誇大自己的創新,尤其是不要輕易隨便地說「前人沒有發現這一問題」之類的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