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古代史學的特點
2024-08-15 17:30:16
作者: 瞿林東著
首先來說說中國古代史學的特點。
第一,歷史記載與歷史撰述的連續性,反映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的特點,使中國史學在這方面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優良傳統。從《國語·鄭語》記鄭桓公與周王室史官史伯對話,史伯縱論「周室將卑」來看,中國古代至晚在西周時期已設有史官,而董狐、齊太史、南史氏、楚史倚相等人的事跡,表明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亦有史官建置。自孔子修《春秋》、司馬遷著《史記》並倡言「成一家之言」,則又表明,撰寫史書已不僅僅是官府之事,私人著史也已逐漸成為風氣。降至唐初,唐太宗於貞觀三年(629年)設史館于禁中,任命史官負責撰寫前朝史與國史(本朝史),後世延續,成為制度,直至清朝。制度的連續性,以及官修、私撰的互補性,中國古代史學的這一特點,是全世界所僅有的。
第二,歷史記載和歷史撰述內容的豐富性,舉凡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族等,都有廣泛的涉及。這些內容,不僅在「正史」中有所記載,而且在編年體史書如《資治通鑑》、典制體史書如《通典》、紀事本末體史書如《通鑑紀事本末》中,從不同的側重點進行了翔實的敘述。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史書是政治史,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
第三,歷史記載和歷史撰述反映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史,尤其是保存了多民族在歷史文化認同方面的大量思想資料。歷史文化認同這一歷史現象的內涵十分豐富:在歷史認同方面,包含血緣、地理、治統等;在文化認同方面,包含心理、制度、道統等。過去,我們十分重視民族關係史的研究;我們今天應把這種研究向更深的層次推進一步,即全面考察民族關係中那些與民族史思想、民族關係史思想密切關聯的思想遺產,從本質上彰顯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成因。
第四,歷史記載和歷史撰述突出了人本主義的優良傳統,儘管「天命」思想存在了漫長的時間,但人的活動在中國史學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在中國歷史上,「天命觀」曾長期在人們思想上占主導地位。自西周末年以後「天命」思想逐漸動搖,到了司馬遷著《史記》,從不同階層、不同方面寫出了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主體作用,在史學上開創了人本主義的思想傳統。中國史學以紀傳體史書影響最大,反映了人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天命」往往成為政治上的裝飾品。
第五,歷史記載和歷史撰述表現形式的多樣性,顯示了不同形式和特定內容結合所展現出來的特殊的歷史價值與社會功能,如編年、紀傳、典制、紀事本末、史論、史評、注史、考史等多種體裁,在表現形式上不同,在史學發展和社會功能方面也各有側重。
第六,歷史記載和歷史撰述與不同歷史時期的密切關係,反映出史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史學反映時代特點、重大歷史事變後都有重要的歷史著作產生,如《春秋》《史記》《南史》《北史》《通典》《資治通鑑》《讀通鑑論》等,這都同重大的歷史事變相關聯。對於這一規律,我們還要做深入的研究。
第七,中國古代史家始終具有追求「信史」的優良傳統,從《春秋穀梁傳·桓公五年》所說「春秋之義,信則傳信,疑則傳疑」,到清代乾嘉時期的考史學派,這一優良傳統從未中斷。
第八,中國古代史家始終具有明確的以史學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從孔子以《春秋》示褒貶之義,到司馬遷說的「述往事,思來者」,直到龔自珍說的「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這一優良傳統在歷代史家的史學思想和史學活動中傳承發展,產生了重大的社會作用和深刻的學術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