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近代史學的特點

2024-08-15 17:30:20 作者: 瞿林東著

  現在再來看中國近代史學的特點。這裡說的「近代」,是指1840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109年的歷史。

  第一,從關注朝代興衰到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存亡。

  第二,從樸素的進化觀念到引進西方的進化論。

  中國古代史學中包含著豐富的樸素進化思想,但未形成理論體系。梁啓超於1901年發表《中國史敘論》、1902年發表《新史學》,對中國古代史學進行全面的批判。這兩篇文章可以視為中國學人希望創建「新史學」的宣言書,這在20世紀的前30年中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功績在於引進西方進化論用以觀察歷史的理論和方法,其缺陷是完全否定中國古代史學遺產。這兩點所產生的影響,在中國近代史學上都是不可忽視的。

  第三,從重視史家修養到重視學科建設。

  中國古代史學在史家修養方面很受重視,清代史家章學誠在總結唐代史家劉知幾「史才三長」的基礎上,提出應重視「史德」的見解,這可以看作對古代史家修養論的總結。1924年,梁啓超出版了《中國歷史研究法》,李守常(大釗)出版了《史學要論》,這是兩部帶有近代史學理念和關於歷史學學科建設的理論著作。《中國歷史研究法》及其續作《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主要討論對歷史材料的處理及各種專史的做法,在歷史觀上比較混亂。《史學要論》一書以唯物史觀為宗旨,闡述歷史與史學的區別,討論了史學自身的體系及其在科學中的地位,研究歷史對人生和社會的意義。在此前後,類似著作或評介之書甚多,在學科建設上各有一定的作用。劉澤華教授主編的《近九十年史學理論要籍提要》一書[2],對此有較詳細的評介。

  

  第四,從歷史考證的繁榮到科學方法的提倡。

  中國古代史學自兩宋以下,考據之風不斷發展,至清朝乾嘉時期走向極盛。錢大昕、王鳴盛、趙翼、崔述等成為著名的考史學家。中國近代史學承此風尚且有新的發展,這就是對「科學方法」的倡導。胡適在近代史學上的貢獻,主要之點在於他是首先倡導「科學方法」的學者。胡適認為:

  科學的方法,說來其實很簡單,只不過「尊重事實,尊重證據」。在應用上,科學的方法只不過「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在歷史上,西洋這三百年的自然科學都是這種方法的成績;中國這三百年的樸學也都是這種方法的結果。[3]

  在過去,史學界對「大膽的假設,小心地求證」曾有嚴厲的批評,但通觀上文,所謂「假設」,是否也有包含「問題意識」的因素,正是在這一點上,近代的科學方法和古代的歷史考據有所不同,從而形成了新歷史考證學派並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五,近代學校教育和近代學術研究機構的發展,以及近代報刊的創辦,極大地推動歷史研究的深入和史學的社會化進程。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漸多了起來,並成為研究中國近代史學的重要領域。

  第六,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外史學交流進入更加活躍的階段,中國史學加快了吸收外國史學成果的步伐,一些接觸過西方史學的史學家在介紹西方史學的同時,也嘗試著把中西史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和撰述。在這方面,有一些個案研究,但從大的歷史背景做整體上的把握,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