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學與人文有什麼關係

2024-08-15 17:29:45 作者: 瞿林東著

  在中國史學上,人文這個概念出現非常早,見於《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後來,人們對這個話有很多解釋。綜合起來,就是要重視制度和教育。制度是文明的積累,制度所積澱的文明要通過教育傳承下去,所以「化成天下」是很重要的思想,就是除了制度文明以外,還要重視教育。教育怎麼能化成天下呢?我們今天講教育是立國之本,追本溯源是有歷史傳統的。《後漢書》里有一篇《公孫瓚傳》,其中講到了「舍諸天運,征乎人文」。這就是說,觀察歷史、社會不要用天命來解釋,而要用人文來解釋。這裡說的人文就是人事,不要用天命來說明歷史,而要用人事來說明歷史。清代有一位大史學家章學誠,他反覆強調人文的思想,說要重視「史事人文」,就是要重視一般性的史事和制度。另外,他講寫歷史要寫「通史人文」。通,是貫通。通史人文,是指貫通的史事和制度。從先秦直到清代,在中國史學上,人文這個詞多次出現,人們對它都有解釋。歸結起來,大致包含制度文明和文化教育。

  西方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出自文藝復興時代,主要講人是宇宙的主宰,強調人的作用,這一點同中國是相通的。西方的人文思想也強調教育。人是宇宙的主宰,這個思想要通過教育去傳播。文藝復興強調人的作用,是和宗教相對立的,要把人從宗教的羈絆下解放出來。從這一點看,西方的人文思想要比中國的人文思想晚,含義也稍有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我講這個問題有兩個意思:一是我們講的人文精神,不是完全來自西方,在我們中國的史學傳統裡面有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二是我們對人文精神的討論,對人文精神的理解,要有一個比較開闊的視野。這就是從現實去反映歷史,再從歷史來審視現實。

  那麼,具體說來,在中國史學中人文精神表現在哪些方面呢?我想舉出幾個方面。首先是中國史學當中的人本思想傳統。人本思想,以人為本,這是人文精神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其次是懲惡勸善的思想傳統。我們也可以把它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人生修養的傳統。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關心國家命運的憂患意識傳統。中國史學傳統中的人文精神不止表現在這些方面,今天我只著重說說這幾個方面。或許大家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中國史學上的人文精神有什麼特點呢?概括說來,它的第一個特點,是歷史感同時代感的結合。史學是要講歷史感的,但是常常被人誤解為只講歷史感,這是許許多多朋友對歷史學產生誤解的一個很關鍵的地方。其實,真正有價值的歷史著作,真正有作為、有影響的歷史學家,從來都是歷史感和時代感相結合的。正因為如此,中國史學傳統上的人文精神,它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歷史感和時代感的結合。我們可以這樣說,不關心時代命運的人,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歷史學家。我願意在這裡多講幾句,我們不要認為歷史學就只是研究過去,歷史學家是為了現在和將來而研究過去。就像李大釗所說的,歷史是有生命的,是把過去、現在和未來一線貫穿下來的有生命的運動,這種認識才真正揭示了歷史學的本質。它的第二個特點,是反映了人對社會的責任。這種人文精神,一方面是強調自我。強調自我什麼呢?強調自我修養,同時它強調人對社會的價值,人對社會的責任。這是中國史學傳統中人文精神非常重要的特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