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史學中的人本思想傳統——重視人在歷史中的作用
2024-08-15 17:29:48
作者: 瞿林東著
從史學發展來看,發現並且不斷加深對人在歷史中的作用的認識,是史學不斷進步的表現,也是人文精神在史學中得以確立和不斷發揚的過程,歷史是怎麼運動的,誰在支配著歷史的命運?曾經有過種種解釋,有一種很古老的解釋,認為是「天命」決定的。經過漫長的歷史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客觀的歷史運動不是天命決定的,是人事決定的。從我國歷史上看,在西周以前,人們都認為社會歷史是天命決定的。西周以後,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逐漸認識到:人世間的這些事情,善惡、治亂、盛衰,是由人自身決定的。這種思想經歷了漫長的道路。到了西漢司馬遷的時候,他繼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真正認識到了人在歷史中的作用。他的偉大之處,不僅認識到了這一點,而且還用他的《史記》這部書把他認識到的這個思想非常有分量地反映出來。《史記》是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史書,它的本紀是寫帝王;世家是寫諸侯和特殊的人物,比如,孔子、陳涉;更多的部分是列傳,寫了各階層代表人物。這在中國歷史學的發展上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就是說司馬遷不僅認識到了人在歷史中的決定作用,而且在歷史著作中表述出來了。在公元前一世紀前後,司馬遷完成了這樣一部不朽著作。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讀一讀《史記》的《太史公自序》,它就是《史記》的最後一篇。他為什麼要寫七十列傳。我們知道歷史中出現過多少人啊,在這麼多人中,哪些人要寫到歷史書中來,歷史學家是有選擇的。司馬遷用什麼標準來寫,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我想引用他的幾句話:「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3]什麼意思呢?扶義倜儻,是說要做一個正直、又很瀟灑的人。不令己失時,是說要有見識,能夠看清時勢,不讓自己錯過歷史機遇。第三句話,就更有分量了,「立功名於天下」,是說有一種責任感。他把這些人寫到《史記》的七十列傳中,我們想想這幾句話對我們是不是很有啟發。這樣一個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他為什麼這樣考慮問題,他這樣考慮對我們後人有什麼啟示?我想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近幾年來,我研究中國史學史,研究歷史理論,逐步認識到,司馬遷這部《史記》是真正在我國史學上確立人本思想基礎的一個標誌。我們可以有充分根據地來說,中國史學有深刻的、長久的、豐富的人本思想。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史」。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一直到清朝人撰寫的《明史》,共二十四史。這「二十四史」都是按照司馬遷《史記》這種體裁撰寫的,稱作紀傳體,我們也可以把它稱作綜合體,是以人物為中心,還包括歷史進程、朝代更迭、各種制度以及天文、地理等。儘管這裡面有時候也說到天命,但是「二十四史」本身實際上是寫人,是寫人的活動。這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像中國「二十四史」這樣有這麼多的人的活動被記載下來,如此連續不斷地反映了我們中華文明發展的過程,非常了不起。「二十四史」是以人物為中心,是人本思想一直貫穿下來的標誌。在這裡面,有兩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是天命和人事的關係,就是歷史的運動,不是由天命決定的,而是由人事決定的。史學家們不斷提出了一些新的認識,講人事的重要,天命逐漸被排除出歷史認識的領域。二是在重人事的過程中,又碰到一個問題,人事中是聖人重要呢,還是生人(生民)重要?舉例來說,唐取得天下,這是聖人之意呢,還是生人之意?這個問題是柳宗元提出來的。柳宗元是大家都知道的,是一個文學家、詩人、思想家,同時他也寫過一些史學著作。柳宗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大唐得天下是聖人之意,還是生人之意?他回答,大唐得天下是生人之意,也就是說是民眾之意。在唐代初年,唐太宗和大臣們經常引用一句古話: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舟也。水,民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這句話最早出於《荀子》,在唐代史學家吳兢所寫的《貞觀政要》這部書裡面一再被稱引。[4]我們看到古代的一些傑出的史學家、政治家們很重視一個問題:歷史運動究竟誰在起決定作用。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們已經自覺地認識到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作用,但是他們有這種思想的萌芽,這是史學傳統中的人本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有真理性的因素。所以我們講史學傳統中的人本思想,它裡面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天命和人事的關係;一個是聖人和生人(生民)的關係。這兩個關係不斷地得到解釋,進而就探討在這兩種關係的背後還有什麼在影響歷史的運動?他們探討的又一個理論問題,就是時勢和事理。他們認為,時勢是可以看到的,事理就看不到了,理是帶有法則和規律的性質。人的活動是不能離開時勢的。這對我們研究歷史很有意義。一個人,一個傑出的人,要有一定的歷史舞台,否則他也是不能發揮作用的。時勢能夠使一些人在歷史運動中發揮出重大的作用。比如,劉邦手下一批人,原先都是很普通的人,後來跟著劉邦打天下,成為開國功臣,蕭何,曹參,周勃……都是這樣的人。隋文帝手下一批人,「監廚」的,「典家事」的,「以漁獵為事」的,都很普通,「困於貧賤」,但後來跟隋文帝南下滅陳,成了隋朝的開國功臣。史學家講,風雲際會,使最普通的人扮演了英雄角色。史學家探討人在歷史中的作用,認為要有一定的環境,要有一定的舞台,要有一定的條件,這對我們今天也有啟發。史學家們還指出,在一個特定的時勢的背後,它是有理、有規律在支配著;當然,我們不好把「規律」強加古人,但是他們認識到有一定的事理在起作用。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大史學家王夫之講,理包含在勢當中,勢是可以看到的,理是看不到的,但可以意識到。我想這樣一個傳統對我們今天還是很有啟發的,我們究竟在歷史運動中扮演什麼角色,如何「立功名於天下」?這是值得每個人深長思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