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簡短的小結

2024-08-14 19:08:41 作者: 瞿林東著

  最後,我還要說明幾點。

  第一,中國史學上的五次反思,都不能視為史學家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因為每一次反思,一方面都有時代的原因所促成,換言之,史學家的反思都不能脫離他們所處的時代及面臨的問題;另一方面又都是史學發展上的積累和要求,尤其是思想上、理論上的積累和要求。總之,每一次反思,都是時代和史學共同促成的。

  第二,中國史學上的五次反思所產生的影響,表現得有點快、有點明顯,如以梁啓超的《新史學》為代表的第三次反思;而大多反思都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被人們充分理解並予以接受,成為史學發展的新的內在動力。這或許是一個規律。

  第三,史學上的反思之所以能夠推動史學的發展,是因為每一次反思都有代表性的理論成果面世。從劉知幾的《史通》、章學誠的《文史通義》、梁啓超的《新史學》、李大釗的《史學要論》,一直到尹達、劉大年、白壽彝等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所做的論述,都在他們所各自所處時代之史學的理論成就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總之,中國史學有自我反思的優良傳統,這是中國史學之樹能夠常青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1] 2007年4月15日,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演講。

  [2] 劉知幾:《史通》原序,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頁。

  [3] 劉知幾:《史通》卷十《自敘》,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1頁。

  [4] 劉知幾:《史通》卷十《自敘》,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71頁。

  [5] 劉知幾:《史通》卷八《書事》,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13頁。

  本書首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6] 劉知幾:《史通》卷五《采撰》,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5頁。

  [7] 劉知幾:《史通》卷五《采撰》,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9頁。

  [8] 劉知幾:《史通》卷五《采撰》,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09頁。

  [9] 劉知幾:《史通》卷六《敘事》,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61頁。

  [10] 劉知幾:《史通》卷六《敘事》,浦起龍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67頁。

  [11] 參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二《劉子玄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4522頁。

  [12] 參見章學誠:《文史通義》中的《原道》三篇,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13] 章學誠:《章學誠遺書》卷九《家書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92頁。

  [14]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一《書教下》,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49頁。

  [15]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一《書教下》,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51頁。

  [16]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一《書教下》,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57頁。

  [17] 參見章學誠:《文史通義》卷四《釋通》,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372~377頁。

  [18] 參見章學誠:《文史通義》之《史德》及《言公》《質性》等篇,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19]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文德》,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278~279頁。

  [20] 參見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文理》,卷五《古文十弊》等篇,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21] 參見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五《申鄭》《答客問》上中下等篇,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22] 梁啓超:《新史學》,《飲冰室合集》第1冊文集之九,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7頁。

  [23] 以上所引均見梁啓超:《新史學》,《飲冰室合集》第1冊文集之九,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1頁。

  [24] 李大釗:《史學要論》,《李大釗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65頁。

  [25] 李大釗:《史學要論》,《李大釗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89頁。

  [26] 李大釗:《史學要論》,《李大釗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06頁。

  [27] 李大釗:《史學要論》,《李大釗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08~409頁。

  [28] 李大釗:《史學要論》,《李大釗全集》第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09~410頁。

  [29] 白壽彝:《六十年來中國史學的發展》,《白壽彝史學論集》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640頁。

  [30] 白壽彝主編:《史學概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8頁。

  [31] 參見白壽彝主編:《史學概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8~359頁。

  [32] 尹達:《關於史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尹達史學論著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84頁。

  [33] 尹達:《關於史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尹達史學論著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83~384頁。

  [34] 白壽彝:《中國史學史》第一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頁。

  [35] 白壽彝:《中國史學史》第一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19頁。

  [36] 劉大年:《當前近代史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劉大年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第28頁。

  [37] 尚鉞:《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歷史》,《尚鉞史學論文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頁。

  [38] 侯外廬:《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頁。

  [39] 侯外廬:《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頁。

  [40] 白壽彝:《關於建設有中國民族特點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幾個問題》,《白壽彝史學論集》上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321頁。

  [41] 劉大年:《評近代經學》,《劉大年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427頁。

  [42] 劉大年:《侯外廬與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劉大年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302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