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出版技術
2024-08-14 19:04:58
作者: 萬安倫
【選文】
朝鮮王朝早期的出版技術與成就[1] [朝鮮王朝]徐居正[2]
永樂元年春二月,殿下謂左右曰:「凡欲為治,必須博觀典籍,然後可以窮理正心,而致修齊治平之效也。吾東方在海外,中國之書罕至,板刻[3]之本易以剜缺,且難盡刊天下之書也。予欲范銅為字,隨所得書,必就而印之,以廣其傳,誠為無窮之利。然其供費,不宜斂民,予與親勛臣僚有志者共之,庶有成乎?」於是悉出內幣,命判司平府事臣李稷,驪城君臣閔無疾,知申事臣朴錫命,右代言臣李膺等監之。軍資監臣姜天霔,長興庫使臣金莊侃,代言司注書臣柳荑,壽寧府丞臣金為民,校書著作郎臣朴允英等掌之。又出經筵古注詩,左氏傳,以為字本。自其月十有九日而始鑄,數月之間多至數十萬字。恭維我殿下濬哲之資,文明之德,萬機之暇,留神經史,孜孜無倦,以濬出治之源,而闡修文之化,思廣德教,以淑當時而傳後世,拳拳焉為鑄是字,以印群書,可至於萬卷,可傳於萬世,規模宏大,思慮深長如此,王教之傳,望歷之永,固當並久而彌堅矣。是年十一月初吉,推忠翊戴,佐命功臣,正憲大夫,參贊議政事,判禮曹事,寶文閣大提學,知經筵春秋[4]成均[5]館事,吉昌君臣權近拜手稽首敬跋。
鑄字之設,可印群書,以傳永世,誠為無窮之利矣。然其始鑄字樣,有未盡善者,印書者病其功不易就。永樂庚子冬十有一月,我殿下發於宸衷,命工曹參判臣李葳,新鑄字樣,極為精緻。命知申事臣金益精,左代言臣鄭招等監掌其事。七閱月而功訖。印者便之。而一日所印,多至二十餘紙矣。恭維我恭定大王作之於前,今我主上殿下述之於後,而條理之密,又有加焉者。由是而無書不印,無人不學,文教之興當日進,而世道之隆當益盛矣。視彼漢唐人主,規規於財利兵革,以為國家之先務者,不啻霄壤矣!實我朝鮮萬世無疆之福也。
本文節選自[朝鮮王朝]徐居正《東文選》卷一百三,以及《奎章閣所藏六臣注文選》秀州州學刊本。以上史料轉錄自張秀民:《朝鮮的古印刷》,載《歷史研究》1957(3)。以及屈守元:《〈文選六臣注〉跋》,載《文學遺產》,2000(1)。
【導讀】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關於這兩段文字,見於張秀民所著《朝鮮的古印刷》一書附錄,以及屈守元《〈文選六臣注〉跋》中對《奎章閣所藏六臣注文選》秀州州學刊本書末文獻四種的摘錄。
張秀民所著《朝鮮的古印刷》一文附錄中寫道:「關於朝鮮鑄字歷史,詳見朝鮮權近、卞季良、金鑌、金宗直等字跋及李朝實錄。為便利讀者進一步研究,今將原文全部匯錄於下。」也就是在此處,筆者見其言此兩段文字於「《東文選》卷一百三」。而《〈文選六臣注〉跋》中:「第四個文獻,即朝鮮李氏王朝印此書時其臣僚卞季良的跋文,其文雲」之後,記載了選文第二段。
《東文選》為朝鮮王朝當時一代文宗徐居正與時賢盧思慎、姜希孟、崔淑精等23人共同編纂。其中,選錄工作主要由徐居正完成。主要收錄的是7世紀新羅統一之後至李朝成宗年間(1470—1494)的作品。其中真實記錄並保存的詔敕、制誥、批答、表箋、狀、檄書、奏議等,可作為史料真實反映朝鮮半島當時的歷史文化情況。選文所選兩段內容,曾被日本學者川瀨一馬引用和研究。而《奎章閣所藏六臣注文選》秀州州學刊本中記載的這一段,讓後人知道了這個版本的源頭,也讓我們知道了《文選六臣注》第一個六家合併注本產生的準確時間及合併的過程。正是朝鮮印刷技術的發展,使我們今天得以見到這部《文選六臣注》最好的本子。
永樂元年,即1403年,李氏朝鮮第三代君主,朝鮮王朝第一任國王李芳遠認識到:由於地緣因素,中國許多書籍很少傳至朝鮮。原先採用的雕版印刷,木刻刻板又易於損壞。他希望改變這種情況,於是決定採用更易於保存,遇水不會膨脹、撐開版框的銅活字來印刷書籍。《慵齋叢話》[6]中記錄了鑄這種銅字的方法:「大抵鑄字之法,用黃楊木刻諸字,以海浦軟泥平鋪印板,印著木刻字於泥中,則所印處凹而成字。於是合兩印板,熔銅,從一穴瀉下,流液體分入凹處,一一成字。遂刻剔重複而整之。」《篆刻針度》[7]中也記載了朝鮮鑄銅字的方法,其靈感大致來源於中國鑄銅錢術:「鑄印有二,翻砂如鑄錢之法。將沙泥錘熟,做成二方,以已就之印夾和砂泥中間,先印其式在內,留一小孔,以銅融化鑄之。」
朝鮮發明銅活字印刷,比之明弘治三年(1490)江蘇無錫華燧[8]以銅活字印成《會通館印正宋諸臣奏議》50冊要早出八十餘年,較歐洲金屬(鉛)活字的發明,也早出三四十年。且從本文「自其月十有九日而始鑄,數月之間多至數十萬字」「一日所印多至二十餘紙矣」中不難看出,朝鮮的銅活字較為成熟,能夠大規模投入使用,極大提高了當時的印刷效率。在朝鮮王朝文教之興、世道之隆的過程中功不可沒。
太宗李芳遠不僅加速了銅活字在朝鮮的使用,讓我們認識到當時朝鮮先進的出版技術。而從出版活動及成就的角度來看,其做法也頗有值得探究的地方。
李芳遠將司平府、知申事、軍資監、長興庫等級別不同、職能不同的部門中的官員,悉數囊入其設立的出版印刷機構,成為出版的大規模研究和實踐機構。在同時期的中國,明代中央出版印刷機構雖然以司禮監為主,但是國子監、兵部、欽天監等不同部門均開始刻書印書,也形成了初步的分工。兩國出版機構中出現分工情況,大致是同一時間段開始的。
由於銅活字的鑄造需要耗費大量錢財,李芳遠認為「不宜斂民」,並未從百姓中徵收賦稅,而是「予與親勛臣僚有志者共之」,自己與親近重臣一起出資鑄字。這樣一來,銅活字印刷就被掌握在皇家、政府手中,形成了自身的體系與制度,與民間相隔絕。
儘管如此,在李芳遠「凡欲為治,必須博觀典籍,然後可以窮理正心,而致修齊治平之效也」「必就而印之,以廣其傳,誠為無窮之利」的思想指導下,對出版印刷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及所產生的影響直接關係著民間,形成了「無書不印,無書不學,文教之興當日進」的良好社會風氣,及「以印群書,可至於萬卷,可傳於萬世」的深遠社會貢獻。《東文選》《奎章閣所藏六臣注文選》得以傳世,亦有其功勞。
總而言之,由本文中我們可得知,朝鮮雖然並非是世界上最先發明金屬活字的國家(朝鮮由雕版印刷轉向木活字印刷,再到1403年發展出銅活字印刷期間,中國已在南宋時期發明了錫活字印刷術)。但是朝鮮早在15世紀初期就大規模使用銅活字進行印刷,為世界最早,具有重要的意義——這與李芳遠睿智的出版印刷文治思想是分不開的。通過對兩段選文以及相關內容的查閱,我們也能從當時的史料記載中,身臨其境地了解朝鮮王國初期出版印刷的歷史足跡與發展脈絡。這都是研究朝鮮出版印刷發展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魏遼遼)
[1] 題目為編者所擬。
[2] 只是由徐居正等人編選,選文選自兩本書。第一段選自《東文選》,第二段於《東文選》、《奎章閣所藏六臣注文選》(秀州州學刊本)中均可見,所註標點略有不同。
[3] 板刻:木板雕刻。
[4] 春秋:朝鮮史館稱春秋館。
[5] 成均:朝鮮半島歷代王朝最高學府。是除中國外,當時世界上唯一使用活字印刷技術的地方。
[6] 《慵齋叢話》:為稗說文學的代表作,朝鮮前期代表文人成倪(1439—1504)所著。
[7] 《篆刻針度》:中國清代印學論著,八卷,成書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系彙編前人論述之精華綜合而成,其中有許多采自明人徐上達所著《印法參同》。
[8] 華燧(1439—1513):字文輝,號會通,江蘇無錫人。明藏書家、刻書家、道家。銅活字印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