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出版符號
2024-08-14 19:04:09
作者: 萬安倫
【選文】
文字符號、語法、書吏及文書[1] [古印度]考底利耶
文書對君主意義重大,因為它們是戰爭與和平的基石。
因此,一個人必須有著大臣的才幹,還需要熟知各種習俗,才思敏捷,行文清晰易懂,善於閱讀,才能被任命為書吏(lékhaka)。
這樣的一個書吏,往往聚精會神地聽君主的指令,仔細思考正在討論的事務,從而將指令簡化為文字。
一份文書如果是寫給貴族(ísvara)的,需要在文書中禮節性地提及他的國家,他的財產,他的家族和姓名。如果一份文書是寫給平民(anisvara)的,則需要禮節性地提及他的國家和姓名。
書吏在寫文書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收信人的種姓、家族、社會等級、年齡、學問(sruta)、職業、財產、角色(síla)、血緣關係(yaunánubandha),同時也要注意書寫的地點和時間,以便寫出的文書與收信人的身份相符。
一份文書的必備特質有:布局得當(arthakrama)、關聯度(sambandha)、完整性、親切、莊重、明晰。布局得當就是在寫作時按照事實的重要程度排序。關聯度是指全文中後面的事實與先前提到的事實不衝突。完整性是指:字詞避免冗餘或短缺;通過引用推論、事例和說明令人印象深刻地表達主題;使用適當的,強調性的詞彙。親切就是採用一種令人愉悅的優雅的表達風格。莊重就是指不用口語化的詞彙。明晰指的是運用眾所周知的詞彙。
以Akára開始的字母有63個。字母組合成詞彙(pada)。詞彙包括四種類型:名詞、動詞、動詞前綴和虛詞(nipáta)。一個名詞表示的是一種實質存在(satva)。一個動詞沒有明確的性別,並且表示的是一個動作。「Pra」和其他的詞是動詞前綴。「Cha」和其他沒有詞形變化的詞是虛詞。
用來傳達一個完整的意義的一組詞彙就是一個句子(vákya)。詞組(varga)要不超過三個詞且不少於一個詞以便和後面相接的詞彙意義相和諧。
單詞「iti」被用來表示一封文書的結束,並且當它在單詞「váchikamasyeti」中時,表示除了這封文書之外還有一條口信。
誹謗(nindá)、讚揚(prasamsá)、探詢、記敘(ákhyána)、請求、拒絕、譴責(upálambhah)、禁止(pratishedha)、命令(chódaná)、調解(sántvam)、許諾幫助(abhyavapattih)、威脅(abhibartsanam)、說服等是發布文書的十三種目的。誹謗表現在詆毀某人的家庭、身體和行為。讚揚表現在讚美某人的家庭、身體和行為。詢問「這是怎麼回事?」是探詢。指出事情經過就是記敘。懇請「給予」就是請求。表示「我不會給」就是拒絕。表示「這是不配有的」就是譴責。表示「不要這樣做」就是禁止。表示「應該這樣做」就是命令。表示「我乃此,汝乃彼;我的都是你的」,這是調解。在困境時提供幫助就是許諾幫助。指出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幸就是威脅。說服發生在三種情況下:為了錢;當某人未能履行承諾時;當處於困境時。
按照性質,文書可以分為八類:通訊、命令(ájnálékha)、賞賜(upagrahalekha)、撥款(anugraha)、許可(nisrishti)、指導(pravrittilékha)、回答(pratilékha)、普通公告(sarvatraga lekha)。通訊有各種形式,包括各種聲明,通報戰爭等。命令文書是指君主發布的獎懲指令,特別是關於政府公務員的。賞賜文書是指為應得的功績賜予榮譽,期望減輕痛苦或作為獎賞。撥款文書是指遵從君主的命令賜予城堡、城市、村莊或國家等不同恩惠。同樣地,許可文書是指言行的禁止,因此分為口頭命令和文書許可。指導文書試圖對一些事件採取補救措施,各種各樣的拜訪或確定人的罪行被認為是發布指導文書的原因。按照君主的命令回復來信就是回復文書。普通公告是一封勸說貴族和地方官員為旅行者提供保護和幫助的信。
談判、賄賂(upapradána)、挑撥離間和公然攻擊(danda)是策略的幾種形式。
談判包括以下五種:讚美(敵人的)品質(gunasankírthana),敘述彼此關係(sambandhópakhyána),指出互惠互利(parasparópakárasamdarsanam),展現廣闊的未來前景(Ayátipradarsanam)和利益的一致(átmópanidhánam)。當(敵人的)家庭、人員、職業、行為、學問、財產等依照其價值受到應有的稱讚時,被稱為讚美品質。當說明彼此有共同的親屬、老師、僧侶、家人、朋友等時,就是在說明彼此的關係。當雙方,一個國王和他的敵人顯然是互惠的,這就是所謂的指出互利關係。像這樣誘導——「這樣做,對我們雙方都有好處」就是展現出廣闊的未來前景。表明「我是什麼,你是誰;你可以利用我的一切」是說明利益的同一性。
賄賂就是提供錢財。
挑撥離間就是引起擔心、懷疑和恐慌。
攻擊就是殺害、騷擾和掠奪。
一份文書可能有的錯誤有粗陋(akánti)、矛盾(vyágháta)、重複、語法錯誤(apasabda)和布局不當(samplava)。粗陋是指用黑色和醜陋的葉子[2]寫作(kálapatrakamacháru),文字分布不均,沒有顏色(virága)。矛盾是指前後內容衝突。重複是指前文已經提及的內容又說了一次。語法錯誤是指詞性、數目、時態、詞格的錯誤使用。布局不當是指段落位置不當、重要段落缺失等。
考底利耶為了君主的利益,在遵循科學並且充分了解了當下的寫作原則的基礎上,主張採用上述文書寫作原則。
本文選自《政事論》卷二[3],[印度]考底利耶著,美國田納西州:山下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94—101頁。選文為王丹敏譯。
【導讀】
考底利耶(約前4—前3世紀),古印度政治學家,古印度摩揭陀國[4]孔雀王朝[5]的開國大臣。對於他早年的生活,人們知之甚少。一種傳言說,他是一個喀拉拉邦[6]的婆羅門,窮困、精瘦還不討人喜歡。後來他在華氏城[7]的法庭里發現了自己的才能。另一種傳言說,他是一個印度北部的婆羅門,在著名的塔克西拉[8]大學城出生和受教育,後來到華氏城,在哲學辯論中大放光彩。據佛教和耆那教[9]的傳說,考底利耶出生時就長齊了牙齒,這是未來國王的標誌。但是由於他的父母並不想讓他成為國王,就把他的牙齒拔掉了。他雖然沒能成為國王,但卻成為了國王的首輔大臣。傳說他被難陀國末代國王達那·難陀[10]侮辱,憤怒之下發誓要摧毀難陀國。他裝扮成苦行僧四處遊蕩,尋找心目中的君主人選,最終遇到了年輕的旃陀羅笈多[11]。他協助旃陀羅笈多抗擊亞歷山大入侵,推翻難陀王朝[12],建立孔雀王朝。在旃陀羅笈多死後,他又輔佐其子——王位繼承者賓頭沙羅[13]執政。
《政事論》是一本獻給國王的書,在印度被稱為「國王利益的手冊」。作為孔雀帝國的三朝元老,考底利耶在輔佐君主對外征戰的過程中,將自己對治理國家和對外戰略的思考記錄下來,最終形成了這部包羅萬象的巨著。該書用印度古典文字梵文寫成,在12世紀之前一直有很大的影響力,此後由於戰亂等原因失傳。直到1904年,英國著名梵文學者者薩瑪撒斯特里發現了該書手稿,並於1909年將其出版。1915年該手稿出版了第一個英譯本,引起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政事論》是古代印度的一部珍貴著作,是古代世界關於文字符號運用的理論遺產之重要組成部分。
此選文主要介紹了文字符號使用的專業人員皇家書吏的職責和皇家文書的形成程序。記憶的藝術和口頭傳承文學的傳統是印度文化的基本特徵,但這並不影響書寫藝術的發展。書吏在保存、傳承古印度文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個專業的書吏的任職標準是這樣的:首先是熟練的書寫能力,其次是良好的學問水平。乍看之下書吏是個低下而普通的職業,然而抄寫工作並不容易,這一職業其實費時費力,相當痛苦。書吏常以「蓮花式坐姿」(padmāsana)坐於地板上,這種姿勢被認為最平穩、最舒服,是印度的傳統慣例。在這篇選文中,保存了印度皇家書吏的資料。他們與為平民工作的公共書吏不同,他們為皇帝工作。他們不只是聽寫,還要根據皇帝的命令起草文書,並且還需要考慮國家政事,所以職責崇高。
考底利耶首先強調了書吏在皇室服務中的重要性。文書是戰爭與和平的基石。因此,一個書吏需要有與大臣相當的能力,精通習俗和政事。書吏在寫文書的時候,需要考慮諸多內容,以便文書符合收信人的身份。印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階級分明的社會。孔雀王朝的政治組織中,由於考底利耶主張選拔有用之材,因而在一定範圍內可以無視原來身份的區別,但階級或者身份的對立並非全然沒有。甚至連信奉佛教的阿育王,也稱身份高的人為「高大者」,身份低的人為「微小者」。
選文還提到了古代印度一些文字符號和語法的重要信息。比如字母組合成字詞,字詞組合成句子,詞彙包括四種類型,等等。這些內容為我們了解孔雀王朝時期的文字符號和語法規範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考底利耶也介紹了一份好文書必備的特質、發布文書的目的、文書的分類以及寫文書常見的錯誤。他根據文書的性質將其分為8種類型:「通訊,命令,賞賜(給某個人)、撥款(給某個團體)、許可、指導、回答、普通公告」例如,普通公告被描述為「一封勸說貴族和地方官員為旅行者提供保護和幫助的信」。它被稱作sarvatraga,字面意思是「無所不在」,因為在統治區的道路上這個公告處處可見。在古代印度,這種文件一般是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由於時間久遠,很多沒能流傳下來。但有一個例外,即阿育王銘文。它被雕刻在岩石、洞穴等永遠不會腐朽的材料上,歷經漫長的時光得以倖存。從倖存的銘文可以獲得不少相關信息,比如,阿育王銘文中也有要求給予旅者舒適幫助的公告。阿育王下令種植菩提樹為旅者提供陰涼,下令維持龐大帝國沿路的芒果園。
《政事論》保存了大量古代印度生活的珍貴實錄,選文記載的關於文字符號、語法應用、皇家書吏、皇家文書等彌足珍貴的古印度文化信息,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認識價值。
(王丹敏)
[1] 題目為編者所擬。
[2] 印度現代印刷術出現很晚,樺樹皮和貝多羅樹葉是主要的書寫材料。
[3] 《政事論》卷二,選譯自Kautilya,Arthashastra,translated by R.Shamasastry,Bottom of the Hill Publishing,2010.
[4] 摩揭陀國:是古代中印度王國,佛陀時代印度四大國之一,是印度重要佛教聖地之一。
[5] 孔雀王朝(約前324—約前188):古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奴隸制王朝,據說其創建者旃陀羅笈多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後來人們把他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6] 喀拉拉邦:印度西南部的一個邦,是印度知名的人文聖地。
[7] 華氏城:是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都城,也是古印度最大的城市,位於恆河下游。
[8] 塔克西拉:巴基斯坦古城,位於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西北30多公里處,是有著25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
[9] 耆那教:又稱耆教,印度傳統宗教,該教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於宗教,他們不信神,但崇拜24祖。
[10] 達那·難陀:難陀王朝末代君主,在他統治時期,難陀王朝達到全盛期。
[11] 旃陀羅笈多:生卒年不詳,印度孔雀王朝的開創者,阿育王的祖父,又稱月護王。
[12] 難陀王朝(前364—前324)是統治摩揭陀王國的一個王朝。該王朝統治時期,摩揭陀統治了恆河中上流域,初步具備了帝國規模。
[13] 賓頭沙羅: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二位國王,孔雀王朝建立者旃陀羅笈多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