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文】 宣紙說
2024-08-14 18:58:14
作者: 萬安倫
胡樸安
涇縣古屬宣州[1],產紙甲於全國,世謂之宣紙。近自國內,遠至東瀛[2],無不珍重視之,以為書畫佳品。宣紙每年之輸出者,價約百餘萬元,區區之數,誠不足多,然以一縣之制,獨重藝林,舉世無出其右,或亦足以自豪。惜工人不解筆墨,士子未知記載,致使佳紙雖見重於世,無有能說其原委者。余竊不自揆[3],略紀如下,然亦不能詳也。
胡侍《珍珠船》[4]雲,永徽中宣州僧欲寫《華嚴經》[5],先以沉香種楮[6]樹取以造紙,當是製造宣紙之始。宣城、寧國、涇縣、太平皆能製造,故名宣紙,而涇縣所制尤工。今則宣紙惟產於涇縣,故又名涇縣紙。涇縣產紙之區惟楓坑及大小嶺與漕溪之泥坑業紙之工,曹翟二姓為多。非涇地皆產紙、涇人皆能為紙也。紙之種類據縣誌所載,有金榜、潞王、白鹿、畫心、羅紋、捲簾、公單、學書、傘紙、千張、火紙、下包、高簾衣諸名。千張、火紙以竹為之,下包、高簾以草為之,皆非上品,不足論已。傘紙非文人之用。捲簾、連四、公單、學書不入書畫之選。紙之佳者,厥為金榜、潞王、白鹿、畫心、羅紋。羅紋近不常制。今紙統名畫心。畫心本澄心堂遺法,宜書宜畫,為藝苑之珍寶。其長短有丈二尺、八尺、六尺、四尺之別;其厚薄有單層、雙層、三層之異;其用料也有全皮、半皮、七皮三草之不同。紙之製造,首在於料,料用楮皮或檀皮,必生於山石崎嶇傾仄[7]之間者方為佳料,冬臘之際,居人斫[8]其樹之四枝,斷而蒸之,脫其皮,漂以溪水,和以石炭,自十餘日至二十餘日,不等皮質溶解,取出以碓[9]舂[10]之,碓激以水,其輪自轉,人伺其旁,俟其融,再漂再舂。凡三四次,去渣存液,取楊枝藤汁沖之入糟,攪勻,用細竹簾兩人共舁[11]撈之。一撈單層,再撈雙層,三撈三層,疊至丈許而榨之,榨乾粘於火埴,隨熨隨揭,承之於風日之處,而紙成矣。
本文節選自《樸學齋叢書·宣紙說》第二集(叢刊第三冊)第八本,胡樸安著。萬安倫、王劍飛據《樸學齋叢書》民國十二年安吳胡氏自刊本點校。
【導讀】
《宣紙說》選自近代涇縣籍國學大師胡樸安(1878—1947)撰寫於1923年自刊的《樸學齋叢刊》第三冊中。原文為《紙說》,分為十部分,計有《正名》《原始》《用料》《詳品》《稽式》《染色》《辨潮》《分地》《考工》《故事》,另附《紙工》及《宣紙說》。《紙說》被認為是從蘇易簡以來討論紙的最全面的著作之一,對前人積累的資料按照傳統的方法做了概括。《宣紙說》是該書中的一篇關於宣紙的專論。該篇文章客觀翔實地記錄了宣紙自唐以來的歷史沿革,在對涇縣楓坑、大小嶺以及泥坑產紙區進行了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對以樹皮紙為主的宣紙基本情況以及製作工藝等內容進行了觀照。這是關於我國重要的紙質出版載體——宣紙的重要文獻,也是宣紙研究中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獻資料。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胡樸安是近現代著名文字訓詁學家、南社詩人。本名有忭,學名韞玉,字仲明、仲民、頌明,號朴安、半邊翁;以號行世。安徽涇縣榔橋鎮溪頭村人。曾先後任教於上海大學、持志大學、國民大學和群治大學等。著有《文字學ABC》(世界書局,1929年)、《中國文字學史》(商務印書館,1937年)、《中國訓詁學史》(商務印書館,1939年)、《俗語典》(主編,上海廣益書局,1922年)、《中華全國風俗志》(上海廣益書局,1923年)等。
他對出版符號中的中國文字有著精深的研究,例如《文字學ABC》這部書,就是他在持志大學、國民大學、上海大學、群治大學歷次講授文字學知識的講義結集。《紙說》則是對出版載體的梳理。胡樸安先生在學術上把出版符號與出版載體兩者作為他研究中的重要兩翼,進行了開拓。
《宣紙說》一文,首先就對「宣紙」進行了歷史地位的界定,說在安徽宣城涇縣這裡出產的紙,在全國最有盛名,被稱為「宣紙」。一個字「甲」,道出了「宣紙」的歷史地位與盛名,那時的日本等國,也同樣將宣紙視為珍寶。早在唐代,書畫評論家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畫記》中就寫道:「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這也是較早提到了宣紙的著作之一。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濃縮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卷,就是在以涇縣宣紙製作過程為背景的序幕中,徐徐展開的。這也是因為作為中國文房四寶之一的宣紙,在國人心中,始終是承載著中華千年傳統文化的獨特出版載體。
作者在點出了宣紙的歷史地位和獨特價值之後,又進一步說到了宣紙的量極少,在安徽涇縣出產的紙,竟然能成為一個國家的珍寶,在文化界和出版界享有如此崇高聲譽,胡樸安自己作為涇縣人,他也感到了無限自豪。但一直以來,普通的製作工人並不太了解「筆墨」文化,而其他的文化人,也沒有對此進行太多的記載與書寫,因此大多數人並不能道出宣紙背後的道理來。胡樸安先生決定自己來解開這其中的奧秘,也道出了寫此文章的緣由,也算一個引子。他謙虛地表示,「然亦不能詳也」。
後面,胡樸安對此進行了一層層分類和解析。第一步是從文獻中找尋了宣紙製作工藝的記載。隨後是對所謂宣紙產地和製作工藝進行了界定,因為涇縣一帶,並非所有的紙做出來,都是最好的宣紙,而是「惟楓坑及大小嶺與漕溪之泥坑業紙之工,曹翟二姓為多」。第二步,他又對宣紙進行了分類,這一分類,讓人發現,原來所謂宣紙,還有高下之分,並且分類還很細,這其中,哪些為上品,哪些是普通的,讀完讓人有了新的認知。另外,從「長短」「厚薄」「用料」三個方面給出了分類方法。
但作者表示,要製作出優良的宣紙,首先就在於「用料」,也就是選料。他在本文中強調了「料用楮皮或檀皮」,並且必須是生在山石崎嶇的斜坡中間的,才是首選。有了好料之後,則進入了製作工藝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作者非常詳細地記錄了宣紙的製作工藝流程:「斫其樹之四枝,斷而蒸之,脫其皮,漂以溪水,和以石炭,自十餘日至二十餘日……」。整個後面大段的關於技術的描寫,達到了非常精細的地步,給出了宣紙製作成為成品的全過程,也讓後人領略了古人在宣紙製造方面的精湛技藝。
本篇《宣紙說》之所以選入本書,首先,作者胡樸安作為一代著名學者,對出版符號、出版載體等方面的研究,有著精深造詣,在中國出版研究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其次,《宣紙說》該文本身就是對中國文房四寶中宣紙介紹的最重要的文獻資料之一。此外,該文對宣紙的歷史和分類,特別是宣紙的製作工藝的介紹,達到了非常詳盡的地步。對宣紙製作技術和工藝,都進行了準確生動的描繪,也對這門技術的流傳和保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最後,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而宣紙又被稱為「紙中之王、千年壽紙」,它能夠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宣紙不僅是題詩作畫的最佳用紙,同時也是外交照會、保存高級檔案和史料的用紙。據了解,我國目前現存的大量古籍珍本和名家書畫墨跡,大多是用宣紙為載體,雖歷經千年,依然色澤如初。宣紙這種珍貴而獨特的軟質出版載體為中華文化的保存和流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王劍飛)
[1] 宣州:現今安徽省南部宣城地區。
[2] 東瀛:瀛是指海中島嶼,東瀛則為東邊海上島嶼。這也是古代中國對日本的稱呼。
[3] 揆:揣測。
[4] 《珍珠船》:應作《真珠船》,明胡侍撰,雜采經史故事及小說家言。
[5] 《華嚴經》:即《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主要經典,華嚴宗的立宗之經。
[6] 楮(chǔ):落葉喬木,葉似桑,樹皮是製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楮樹,一般指構樹。
[7] 傾仄(zè):也作傾側。指偏斜,傾斜。
[8] 斫(zhuó):用刀、斧等砍劈之意。
[9] 碓(duì):用木石做成的搗米器具。
[10] 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皮殼或搗碎。
[11] 舁(yú):共舉也,共同抬東西。